第十章:香妃——我不是風兒也不是沙

你是風兒 我是沙

風兒飄飄 沙兒飄飄

風也吹吹 沙也飛飛

風兒吹過天山去

沙兒跟過天山去

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到天涯

這句歌詞一出,很快就會在我們腦海中躍出一張異域風情的女子的臉。一身白衣舞裙,頭戴回部白絨花帽。佳人淺笑,可令萬花褪去顏色。長睫,媚眼,天然一抹愁容哀態,我見猶憐。

她就是乾隆香妃。一個神秘,又馥鬱的女子。

電視劇《還珠格格第二部》《新還珠格格之風兒陣陣吹》中都曾對香妃這個人物進行過具化的塑造,說她本名為含香,乃是回合部落首領阿裏和卓的女兒,因為被父親敬獻給乾隆皇帝,入宮為妃。

香妃從小身上就有異香,隻要她起舞,即便是身處千裏之外的蝴蝶,也會被她吸引,撲閃翅膀而至。香妃至此也成為花仙的代名詞。乾隆皇帝因為她的這項技能,賜給了她香妃的封號。

乾隆皇帝視香妃如珍寶,風流如他,不僅為香妃獨建寶月樓,還為了照顧她的宗教習慣,讓伺候她的宮人全部按照回教風俗安排飲食(維吾爾族多信奉伊斯蘭教)。為了討好香妃,乾隆可謂煞費苦心。

但是進了皇宮的香妃娘娘,仍然鬱鬱寡歡。乾隆皇帝以為她是思念家鄉,並不知道這裏麵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她家鄉的那片土地上,有她的愛人。

蒙丹(另一音譯:麥爾丹)是含香的青梅竹馬,也是含香從小放在心尖尖上的人。年少時二人便相愛,情比金堅,誓死也要結為夫婦。可惜含香的父親阿裏和卓看不上這個窮小子,以至於兩人成年後不得不私奔。

連續偷跑七次,都被阿裏和卓發現,抓了回來。

而蒙丹這個小夥子,很有一些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雖然出身不高,但是生長著一顆執拗的深愛含香的心。

他策劃了第八次私奔,再次敗北。含香被送去京城,他也被打得半死。

由此看來,私奔這事兒是個技術活。且私奔對象天賦異稟,身懷異香。一跑就出汗,一出汗就有香味。阿裏和卓不用判斷逃跑路線,光看蝴蝶往哪飛就知道閨女跑哪去了。

但是蒙丹也確實不夠聰明。試想一下,你拿個板車,把她裝盒裏拉走不行嗎?

兵法雲:以不動應萬動。你別讓她跑,別讓她出汗不就行了?她又不是往地上一站就能引蝴蝶。就算是進宮後的香妃,也沒有在百米外就讓人知道她來了。香味這個東西,如果濃鬱到那個程度,那得多熏人啊!

而且,蒙丹這個人,非常的軸,也非常的消極,做事太走極端。這些定論,我們在他尋到京城後,借酒消愁,尋死覓活,妄圖殺進宮去,救走自己愛人等等行為中都能輕而易舉地看出來。

這位好漢,那是皇宮。你連含香她爹都對付不了,怎麽去對付皇帝?

筆者仿佛看到了一個天真又率直的少年,提著小木棍殺狼不成之後,居然決定衝進虎穴。

難道虎比狼好殺?

可是蒙丹是真愛含香的,含香也真愛蒙丹。他們兩個一個是風,一個是沙,風沙糾纏,就是一場沙塵暴。哦,不,是纏纏綿綿到天涯。

但是對於乾隆帝來說,這兩人要是纏綿,肯定就是他的沙塵暴。好在他前期並不知道這段故事,如果他提前知道,那麽《還珠格格第二部》的劇情就會變成,蒙丹被暗殺,香妃接受不了噩耗,自殺而死。頭疼的就該是編劇們了。

試想一下編劇們的OS:你們開心就好,不用管我們死活。

這兩個人真的都喜歡自殺,在影視劇裏,蒙丹和含香不止一次不想獨活。含香有拿著小刀片要死在乾隆麵前的記錄。蒙丹有從樓上跳下來摔成“八瓣”的戲碼。好吧,是我誇張了,沒摔出那麽多瓣。但是作為一個老爺們兒,見不著心愛的女人就尋死,真的好嗎?而且還喜歡自殘,喜歡用暴力和負麵情緒麵對問題。

單純從一個看客的角度出發,筆者真心想問含香一句:

“你到底看上他啥?”

一個男人在麵對大事時,不能沉穩冷靜地麵對和處理問題,難道不說明他本身不夠優秀可靠嗎?

私奔七次都沒成功,是方式方法不對,還是武力值不夠?總得總結出一點經驗吧?

情比金堅也不是這個做派。按照平均每半年私奔一次計算,也奔了四年了。

四年,足夠一個武學奇才在江湖創建一個門派了!

或者,就當你們是剛抓回去,就跑出來繼續私奔的。好歹讓人家爹有一個放鬆警惕的過程吧?搶劫還得等個時機呢,剛出“監獄”就“作奸犯科”,不是等著被抓嗎?

而且他爹不接受,不就是覺得你不夠出息嗎?有時間私奔,為什麽沒時間提升一下自己呢?

當然,也有可能是人家的爹隻想把閨女嫁給皇帝,蒙丹就算做上部落領主也比不上一個國家的皇帝。

確實也是難。

言歸正傳,說回故事。

在宮內尋死不成的含香聽說蒙丹還活著的消息後,改變了策略,利用皇上桀驁的征服心態,誘導他先跟自己談戀愛。皇上也不想對香妃用強,反而覺得很有意思,更加寵愛於她。

香妃不知道,這個行為在保全住自己的同時,又在無形之中埋下了禍根。萬年醋缸皇後娘娘羨慕嫉妒恨,在容嬤嬤的出謀劃策下,及時對太後進了讒言,說香妃狐媚惑主。太後也正因為皇帝太維護香妃,怒火中燒。於是,婆媳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在皇上離宮之際賜死香妃。

香妃服毒自盡了,死的時候很坦然,是甘願赴死的。香妃那個時候並不知道還珠、紫薇兩位格格想出了救她的主意。她隻是眼看著見她對象無望了,幹脆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了。

這與蒙丹,我見不著你,我就活夠了的性格實在是一模一樣的。

實在不知道讓筆者誇他們深情,還是腦子太軸了!

難道這個世間除了愛情,就沒有其他值得留戀的東西了嗎?是禦膳不好吃,還是日子不好過?皇宮欸!金銀珠寶,華服美衣欸!

再者,你死了,你的爸爸怎麽看你,你的媽媽怎麽看你,你的一直追逐你,被你吸引的蝴蝶又會怎麽看你!

這些問題當然不會得到答案。總之,我們善良的還珠、紫薇兩位格格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是馬不停蹄地趕來相助了。香妃沒有死成,喝了一半,吐了一半。香味竟然也跟著消失不見了!於是,就有了後麵的香妃假死,化成蝴蝶飛走,實際上被救出宮去,跟蒙丹雙宿雙棲的故事。

這個故事,自然也不會太順利。乾隆皇帝得知真相之後,龍顏大怒,要砍掉“偷了”他的妾侍送給他情敵的親生和非親生的女兒女婿們。

其實,皇帝會氣成這樣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他這個妾侍是妾侍她爹上趕子送過來的,不是他搶的,也不是他逼的。妾侍送來的時候他也不知道她有對象。他單純地討好,希望對方可以喜歡自己。對方也答應會慢慢接受他,然後突然之間就被子女告訴說,你這樣老牛吃嫩草是不對的,你都能當她爹了。我們還是認為她跟她青梅竹馬最配,所以把她送走了。

一國之君的妃子啊,你讓他顏麵何存?

那是他心愛的小妾啊,他努力了那麽久,你們一下讓他回到解放前。

他怎能不怨,怎能不氣。這等同於是熱切的單相思人兒,再次單方麵失戀,戳中心窩窩,痛徹心扉的體驗啊!

當然,這個意思也不是說含香跟著乾隆就一定是好的。畢竟他後宮妃子那麽多,喜歡含香也隻是一時新鮮。在此之前,沒有妃子可以“招蜂引蝶”,也沒有妃子敢提出先跟他“談戀愛”。然而當這些新鮮勁兒帶來的快樂都用完了以後,誰知道他還有沒有麗妃、俏妃取代。

不過,這些設想都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的,所以我們也並不需要嚴格地討論,一夫多妻下的皇帝陛下,算花心還是算專情。也不必較真,嫁為妃子,明明已成為“富太”,卻一心想要跟她的竹馬飛出宮種地的含香的選擇是不是正確的。

總之,一場逃亡拉鋸戰就此展開。大結局毫無意外皆大歡喜。香妃如願跟蒙丹變成了“沙塵暴”,就此隱居山野。乾隆親自尋回女兒女婿,當作香妃真的化成了蝴蝶。

綜上所述,是影視劇中香妃留到看客們眼中的形象和結局。那麽曆史上的乾隆身邊,真的有這樣一位香妃嗎?

這位香妃,真的身懷異香,且在家鄉有一個心愛的情人嗎?香妃又是不是被太後賜死的?

本著尊重曆史真相,還原故事本真的精神,筆者查了大量文獻,發現在乾隆皇帝40多位後妃裏,確實出現過一位維吾爾族女子的倩影。但是她的封號不是香妃,而是容妃。本名也不叫含香,而是:和卓·伊帕爾罕。

伊帕爾罕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新疆和卓族一個家庭中的。和卓族是世代居住在葉爾羌的維吾爾族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這個族群被稱為和卓,所以香妃也叫做和卓氏。

香妃的父親是當時的貴族首領。乾隆二十年五月,清軍曾經進軍伊犁,二次平定準噶爾叛亂,解救了被準噶爾拘禁的葉爾羌、喀什噶爾封建主瑪罕木特的兩個兒子(也就是當時的大和卓木、小和卓木)。

按說清軍救了大小兩名卓木的性命,怎麽說對方也該記一記朝廷的好吧?

並沒有。

兩年以後,小和卓木很白眼狼地殺死了朝廷欽派的副都統阿敏道,自己稱了巴圖爾汗。大和卓木見狀也不甘示弱,據守喀什噶爾,跟他老弟兩相呼應,稱雄南疆,開始了大規模的武裝反清活動。

含香的父親和哥哥都覺得這對兄弟太不是東西了。當然也有可能是覺得,仰人鼻息的日子不會好過。總之權衡利弊之後,他們拒絕歸附分裂的部落,反而配合清軍,於乾隆二十四年,裏應外合,徹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

乾隆二十五年,香妃她爹她哥哥,還有當時五戶助戰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在平亂中立下戰功的南疆維吾爾上層人士,都應召陸續來到了北京,拜見高宗皇帝。乾隆打了勝仗,心裏快樂,便令他們在京裏居住,並且派使者接他們的家眷一起來京。大殿之上,封了圖爾都(香妃的哥哥)為一等台吉。圖爾都的妹妹(也就是香妃)就是那時被選入宮的。

但是,選入宮中的香妃並沒有第一時間被冊封為妃子,而是封了一個和貴人。不難看出,香妃入宮的最初,隻是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後,實行的“因俗而製”的政治需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政治聯姻。

貴人在清朝後妃的八個等級中,屬於第六級,不算高。前有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後有常在和答應。且香妃入宮的年紀也著實有些尷尬。

根據檔案記載,香妃是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進宮的,入宮時已經27歲了。那個時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幾歲就出嫁。清帝挑選秀女,13歲的女孩子就可參選。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12歲就嫁給了努爾哈赤;孝莊文皇後13歲就與皇太極成了婚;孝康章皇後15歲就生育了康熙帝。

所以坊間就此也流傳出了另外一種說法,說香妃當時已嫁為人婦,傳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長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亂,霍集占被清廷誅殺,將軍兆惠將香妃生擒送與乾隆。但是香妃心懷“國破家亡,情願一死”之誌,始終不從乾隆,最後被太後賜死。死後,將其運回家鄉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當然,還有人推測那個年代雖然盛行早婚,但個別晚婚的也不是沒有。誰說年紀大了就一定是二婚?當年葉赫部首領布揚古的妹妹布喜婭瑪拉,不也是因為風姿綽約,以及政治上的種種原因,到33歲才出嫁,成了著名的“葉赫老女”的嗎?香妃若真如傳聞所說,在當地久負美名,遠近聞知,難道就不會是第二個“老女”嗎?在民間,也有一些有地位、有財富的美貌女子不願輕易出嫁。有沒有可能香妃確實就是容顏傾城,看不上老家的凡夫俗子們。挑啊挑的,就把自己挑老了呢?

且再試想一下,皇帝後宮美人多如牛毛,就算他風流成性,就算香妃是傾國之容,也不至於納一個“生擒”回來的人妻為妃。

傳說總是引人入勝的,但事實跟傳說總是相去甚遠。真相實錘無人得知,我們僅能從這些隻言片語的傳聞中看出,27歲的香妃,確實因為“出挑”的入宮年紀,為墨客們提供了不少筆墨之資。

再來說異香。

正史之中並無此類記載,反倒是在香妃死了一百多年後,突然獲得了“技能”。以身體天然帶香,在野史、詩詞及舞台中活躍了起來。

我覺得,我們可以這樣大致地猜測。也許他們說的體香,隻是一種體味。

香妃出身回族,自幼喝羊奶,吃酥酪,身上常年帶有奶香味不是不可能。且女子都愛香,熏了香花,擦了香露,混雜奶香,就成為一種特殊的,奶花混合的香味。

隻不過這種香被後世的揣測和構想無限放大了,才出現了後麵的“引蝶”。也或許,根本沒有異香,隻是眾人猜不透27歲的女人得寵的出處,便冠了一頂**的帽子上去。

帝王的生活,因為不可覬覦,總會平添一些浪漫香屑。一爐好香馥鬱百年,於香妃、於後世筆者來說,都不是什麽壞事。

因它雖不實,卻也留給了人們無限的遐想。

話再說回來。

曆史中的香妃又是何時升到妃子的呢?

野史有一段記載,是說宮裏曾經從南方移栽過一棵荔枝樹,樹在香妃進宮之後,竟然結出了200多顆荔枝。皇上和皇太後因此認為和貴人(香妃)的入宮為他們帶來了祥瑞,很是快樂。因此在和貴人入宮後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正式冊封和貴人為容嬪。她的哥哥,原封為一等台吉的圖爾都,也因進攻喀什噶爾有功而同時晉爵,封為輔國公。

野史上所說的荔枝結果,無人親眼所見,所以我們也不能認真當作依據。且因為兩百多顆荔枝便封嬪,會不會太草率了?

筆者隻能說,自古以來,後宮跟前朝都是千絲萬縷、萬縷千絲的互生互存的關係。恰如雍正帝的年妃,萬千寵愛,隻為穩住一個年羹堯。

香妃的得寵,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乾隆為了穩固收複回來的新疆部族的手段罷了。

當然,這裏麵也不乏她天然的魅力。乾隆皇帝是個江山美人都要的君主,香妃的真實麵貌雖然見過的人都已作古,但是想來,必不會太差。

別忘了,時至今日,新疆都是一個出美人的寶地。

此後直至乾隆三十年春天,高宗第四次南巡,帶了自己的老媽、大老婆、令貴妃、慶妃、容嬪、圖爾都以及大學士傅恒等王公貴戚1000餘人同行。一路上,乾隆都對香妃格外恩賞,前後賜給了她80多種口味適宜的飯菜,其中就有名貴的奶酥油野鴨子、酒燉羊肉、羊池士等。

這種寵愛,也許是因為她的哥哥也在同行之列,也許是真心喜愛。總之,香妃的春天算是來了。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香妃被皇帝正式由容嬪晉封為容妃,別開生麵地準備了滿洲朝服、吉服、項圈、耳墜、數珠等等排場之物。同年十月,受命為正、副使的大學士尹繼善、內閣學士邁拉遜,持節冊封容嬪為容妃,冊文曰:“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於女史,茲奉皇太後慈諭,冊封爾為容妃……”

這一年,和卓氏(香妃)已經33歲了。

33歲的女子,仍能獲得如此殊榮,若不得帝王寵愛,單純因為哥哥得勢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三年以後,乾隆又帶著和卓氏等六位妃嬪東巡,其間遊曆泰山,拜謁孔廟。由於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皇後亡故,乾隆聲稱不再立後;乾隆四十年,皇貴妃病逝,因此,到了這個時候,和卓氏在乾隆的眾多後妃中已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了。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設宴會餐,容妃已入主了西邊頭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宮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東邊坐桌的第二位。這時,容妃已48歲了,到了她地位與殊榮的頂峰!

但是,從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後,可能是因為身體欠佳,容妃很少再露麵了,皇帝往往單獨賞給她物品。通過查閱清宮檔案《賞賜底簿》得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四日,皇帝賞給了容妃10個春橘,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後一次賞賜。

5天以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圓明園溘然長逝,終年55歲。既沒有化成蝴蝶飛走,也沒有後世所傳的鬱鬱寡歡。她在宮內得到了榮寵,也得到了地位,她最大的遺憾就隻是未能給皇帝生育兒女。

這些我們都能在一些正史記載中查到痕跡。

乾隆《寶月樓記》曾載:“寶月樓者,介於瀛台南岸適中,北對迎薰亭,亭台皆勝園遺址,歲時修葺增減,無大營造。顧掖池南岸,逼近皇城,長以二百丈計,闊以四丈計,地既狹,前朝未置宮室,每臨台南望,嫌其直長鮮屏蔽,則命奉宸,既景既珥,約之椓椓。鳩土戊寅之春,落成是歲之秋。樓之義無窮,而獨名之曰寶月者,池與月適當其前,抑亦有乎廣寒之亭也。”乾隆冊封霍卓氏為容嬪冊文:爾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職唯勤,壼範端莊,禮容愉婉,深嚴拓館。茲仰承皇太後慈諭,冊封爾為容嬪。

乾隆冊封容嬪霍卓氏為容妃冊文: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之,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於如史。茲奉皇太後慈諭,封爾為容妃。

乾隆二十七年作的一首詩:“淑氣漸和凝,高樓拾級登。北杓已東轉,西宇向南憑。”(自注:樓臨長安街,街南俾移來西域回部居之,室宇即其製。)

二十八年新年,乾隆又作了一首寶月樓詩:“冬冰俯北沼,春閣出南城(自注:樓近倚皇城南牆)。寶月昔時記(自注:向作寶月樓記粘壁),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祿,鏡影大光明。鱗次居回部(自注:牆外西長安街,內屬回人衡宇相望,人稱回子營。新建禮拜寺,正與樓對),安西係遠情。”

《清史稿》後妃傳: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劄賚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

再來說說香妃的死亡之謎。

無論野史劇作都曾提到過,香妃被太後賜死一說。

這種說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4年古物陳列所在展出的所謂香妃戎裝像下寫的文字說明: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熏沐,國人號之曰香妃。或有稱其美於中土者,清高宗聞之。兩師之役,囑將軍兆惠一窮其異。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師。帝命於西內建寶月樓(即今之新華門)居之。樓外建回營,毳幕韋韝,具如西域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頂,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築,相傳亦為香妃沐浴之所。蓋帝欲藉種種以取悅其意,而稍殺其思鄉之念也。詎妃雖被殊眷,終不釋然,嚐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國破家亡,死誌久決,然決不肯效兒女汶汶徒死,必得一當以報故主。”聞者大驚。但帝雖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數年。皇太後微有所聞,屢戒帝弗往,不聽。會帝宿齋宮,急召妃入,賜縊死……

另一說,就是之前我們提到的,香妃是被生擒到宮內的。皇帝喜愛她的容顏,嗬護備至,香妃卻一心求死。

太後護崽,衝進來批評教育,大意應該是婆婆教訓媳婦的那套說詞。

“你既然做了我兒子的小老婆,就應該順從。整天要死要活的是要幹啥?我兒子還要忙事業,你不能幫他分憂,也不該拖他後腿啊!”

香妃倔強地說:“不。我的丈夫就是被他派出去的兵弄死的。我現在卻要苟延殘喘地侍奉殺死我丈夫的仇人,這是不可能的!”

於是太後就說:“那你就死吧。”

白綾,鶴頂紅,間或還有一丈紅。

後宮殺人的法子,屢見不鮮,總有一種方法可以將人輕輕鬆鬆地送往西天。

但是事實是,皇太後即乾隆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後,她死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而香妃(容妃)死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先不說婆媳倆關係到底好不好,單說香妃比皇太後晚死11年,也不可能是被皇太後賜死的。

和香妃之死一樣令人迷惑的,還有香妃相貌。

跟四大美女到底美成什麽樣,潘安到底為啥能帥到擲果盈車,衛介何故被看殺等等,對於美人,我們自來是有執念的,都想要一窺真容,都想知道盛名之下的那張臉是何等的風姿。

於是,就有了後世被大做文章的畫像。

現今後世的香妃像,知名的一共有三幅,其中兩幅是油畫,一幅是身著歐式盔甲的半身像,即1914年古物陳列所展出的“香妃戎裝像”。

一幅為香妃身穿西式長裙的全身像,即“香妃洋裝像”。

另一幅是一名旅行家拍攝的據說是祭祀時用的神像,即“香妃旗裝像”。前兩幅油畫傳言是郎世寧所作,但兩張畫上都沒有郎世寧的署款。

且中外學者已經基本否定這兩幅油畫是香妃畫像,因為畫中人的麵貌並沒有西域女性的特征。筆者也看過那兩幅畫,沒有高鼻梁,也沒有大眼睛。新疆姑娘的棱角都是明媚而分明的,如果畫像確鑿是香妃娘娘,那隻能說畫得太不像了!

而且,這兩幅作品的風格也與郎世寧作畫的習慣不同,因此很快被辟謠。

再來說第三幅畫像,是一位身著紅色滿裝的少婦,眼窩微陷、鼻梁隆起、圓臉龐、顴骨稍高,是帶著柔媚和嬌怯的回部女子的典型相貌。從筆法看,似乎是出自郎世寧之手。而且,容妃的頭骨經有關部門複原,認為她本人是圓臉龐、高顴骨、前額稍突出,與肖像頗為吻合。另外,在香妃死後三年,乾隆帝吟詠香妃生前所居的寶月樓時,曾有“卅載畫圖朝夕似”之句,可見香妃確曾有過一幅畫像,而且是被乾隆帝掛起經常觀看、以釋懷念之情的。

所以,第三幅畫像的真實性和參考性都稍微高那麽一點,直到很久以後,第四幅畫像出世,才又掀起漣漪。

這一幅是香妃娘娘的吉服像,但是這幅畫像一般人很少見到。著名清史大師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後一篇文章《香妃考實》中曾經講述過這幅畫像的來源:

吳生豐培貽一容妃園寢神像,問其所從得?則雲有太倉陸夫人藏。此夫人為陸文慎寶忠之子婦,徐相國郙之女,於民國二三年間至東陵,瞻仰各陵寢。至一處,守者謂即香妃塚,據標題則容妃園寢也。凡陵寢、園寢享殿皆有遺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張之。大者年僅張設一次。陸夫人以香妃之傳說甚厖雜,親至其園寢,始知流言之非實。請於守者,以攝影法攝容妃像以歸。所攝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見也。

不論結果如何,不論是真是假。伊人已逝,馥鬱猶存。

香妃的傳記,被傳唱杜撰了無數次。我們愛她的容顏也好,憐惜她淒美的愛情也罷,都是借由容妃這個原型衍生而來的。

不論真相如何,我們都該感謝這個端麗的女子,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留下的那縷**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