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有大太陽

冀中平原的鄉土風情畫(代序一)

本書首發於2012年第1期《中國作家》雜誌頭題(作為向黨的十八大獻禮作品),2013年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2018年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再版重印,並榮獲第二屆“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大獎及河北省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等。

冀中平原的鄉土風情畫(代序一)

雷 達

康誌剛的長篇小說《天天都有大太陽》,大跨度地表現農民近三十年經曆過的裂變和疼痛。作品的筆法是傳統的,但濃厚的泥土氣,鮮活的人物相,大平原上特有的物候和言語,賦予了它獨特的情調,它的敘述清新潤朗,結構緊湊勻稱,是一部頗具藝術特色的作品。

小說的中心事件是柏樹莊的村委會選舉。中心人物叫李連春。故事圍繞李連春與柏樹莊各色人等的衝突和糾葛展開。李連春和劉囤本是民選村委會主任這出大戲中的兩個對立的角兒,也是小說的主要驅動力。另一重要線索是在李連春與情同手足的好兄弟丁全保之間,圍繞他們共同喜愛的女人艾香展開了牧歌式的愛情敘述,使情節一波三折。

整體上看,這是一部把濃厚的鄉土根基和田園詩性作為審美基礎的小說,盡可能地擺脫了理念先行和政策性評價的幹擾。僅憑這一點,就保證了這部小說審美上的基本成功。作品的魅力來自於豐富的鄉土人情世界。這是小說最突出也最讓我欣賞的地方。譬如,艱難的友情,男女間朦朧的愛,淳厚的倫理,古道熱腸,互幫互愛,永不忘根,永遠地感念土地,以及在世移事遷,人情變異中,思考中國鄉土和農民的命運走向。其中,有一根精神線索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熱愛鄉土、回歸鄉土,回歸生命之根。

小說濃厚的鄉土人情表現在主要人物身上。作者是在用生活本身的邏輯力量,來推動和塑造人物的。主人公李連春身上寄托著作者對鄉土變遷的理解。李連春返鄉,是個非常關鍵的情節,作者處理得比較好。我們以前看過很多作品,裏麵的主人公無一例外都要回到土地上來,把種地當作自己的本分和最後歸宿,這是中國小說的一個不變的輪回。但關鍵在於,你回來得合理不合理,今天的農村是不是人們都還願意回來,抑或根本不願意回來,而在他們喜歡的城市裏工作、生活、發展。有些人寧可漂泊在路上。小說中的丁全保卻表現出另一種令人沉思的選擇。他是一個種莊稼的好把式,他始終不願意“出山”到城裏去,其中雖有顧及麵子的複雜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千百年來土地觀念的積累和束縛已深深滲透在他的身心。今天這樣的農民還有多少?肯定不多了,但也不是沒有。他們無論如何不願意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

對當今鄉村的人事,作者時有獨到的思索與發現。譬如白玲玲就很複雜。從神情到內心都充滿矛盾,她不得不屈從於命運,但對人的尊嚴的侮辱,以至於讓自己的兒子在村子裏一直抬不起頭來,使她椎心泣血,在極度的壓抑中生活。和劉囤的每一次,都是違背自己內心意誌的。白玲玲心氣那麽高,長得那麽漂亮,又那麽靈巧,但最後不得不被命運逼到了死旮旯裏。她是沒有辦法才奮起反抗的。隻是她最後的自衛和反擊寫得還不夠充分,有些簡單化了。小說還有一個大的遺憾,是作者讓艾香死得太早,後來雖不斷地提到艾香,其實已經沒有多大力量了。艾香和全保是一對典型的、優秀的中國傳統的農村夫婦,如果作者不過早讓艾香去世,讓他們一直陪伴著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進展,將會使作品更加豐富飽滿一些。

小說的人物對話寫得生動有趣,大白桃罵街就罵得有味,就是小說中的人物一見麵,閑閑聊起,也都自自然然。這充分顯示出作者較好的白描功力。這讓我想起了河北已故作家賈大山,康誌剛在某些方麵和他有些相似。這部作品是一種圓形的封閉形的結構,裏麵暗含了一種大團圓的結局,最後人們都回到鄉下來了。我們正處於急劇變化的轉型期,回到農村是一種價值選擇,不回到農村也是一種價值選擇。現在作品的這種圓形的封閉式結構,主人公最後能回到家鄉,其實還是表現了一個農村世界的自滿自足的理想。中國農民的生活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幾十年前完全不同了,當然他們骨子裏那種“農民性”的根因還是很深的,需要我們表現和發現的東西非常多,但中國當代的鄉土文學對這方麵的開掘還沒有達到那種理想的程度,還有很大的空間和缺憾。

總的看來,康誌剛的這部小說有一套自己的敘述方式,生活氣息濃鬱,人物形象鮮活,很接地氣,作為一部長篇小說,能做到這些已屬難得。

(作者為當代著名評論家、中國小說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