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撤退

轉眼到了夏天,再一轉眼,到了秋天。秋天一到,宜昌向大後方的轉移撤退就到了高峰期。一時時間,肖亞中講的大撤退的故事,就活生生地發生在韓大狗有眼前。

很快,韓大狗在和庭才的帶領下,被抽到接轉站幫助當地政府開展人員物資和難民的收轉工作。在長達半年的收容轉送工作工作,韓大狗目睹了整個宜昌大撤退的始末。

1938年8月中旬,到了武漢會戰的緊要關頭,國民政府下命撤退50萬棲留武漢的民眾。一時間人流如潮水般地湧向宜昌。通過宜昌向大後方轉移撤退的,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領的高層官員,有上海和南京的複旦大學、金陵大學等一些大專院校的師生們,還有科研單位的技術人員。湖北省政府也決定移駐宜昌,由省政府代主席嚴立三率領公職人員撤至宜昌江南大橋邊一帶辦公。

省政府實施戰時教育計劃,成立由省政府主席陳誠兼任校長的湖北省聯合中學,武漢及鄂東的中學師生向宜昌遷移,轉輾到鄂西各地辦學。同時,湖北省立圖書館館長談錫恩率員將173箱圖書及版片撤至宜昌,開展圖書借閱活動。胡繩任主編的《救中國》雜誌社及編輯人員也遷到宜昌,繼續出版周刊《救中國》。向大後方轉移的各地抗戰演出團體也相繼來到宜昌,逐步壯大了宣傳抗戰的聲勢。上海業餘劇團、上海影人旅行劇團、中央軍校話劇團、文化界抗敵劇團、山東省立劇院、江蘇劇團、上海劇人協會、國際旅行話劇團、怒潮劇社、武漢學聲劇社、抗敵宣傳漢劇隊、抗敵宣傳楚劇隊、七七少年劇團,以及朝鮮義勇隊流動宣傳隊等,先後在宜昌上演了大量劇目。還有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潘梓年、葉聖陶、張伯苓、徐悲鴻、吳作人、張善子、馬寅初、陶行知、晏陽初、老舍、曹禺、宋之的、陳白塵、沈西苓、趙丹、白楊、謝添、陳波兒等人,途經宜昌時作了大量的抗戰宣傳。

與此同時,大量難民流入宜昌。截至8月22日宜昌接納難民13577人。時政在搶運難民的同時,把拯救搶運難童提到保護國家未來人才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上來,國共兩黨及婦女界知名人士宋美齡、李德全、鄧穎超等在武漢成立戰時兒童保育會,在大後方各地成立保育院收容戰區失散孤兒,交通要道設立接運站負責難童接送轉運工作。宜昌接運站承擔了保育會輸送到大後方近2萬兒童的接運重任。宜昌的教堂、學校、醫院等許多建築物都轉為難童收容點。

到了1938年10月,整個宜昌城區擁塞著從各地逃難來的3萬多人員和難民。那些政府人員、商家老板,尚能住進旅棧和公房,傷兵和難童亦能安置到醫院和校舍等處。而數以萬計的難民隻好露宿街頭。當年難民的淒涼處境實在令人目不忍睹。

38年10月下旬,武漢失守。此時仍然有3萬以上待運人員、9萬噸以上的待運物資在宜昌擁塞著,全國兵工業、航空工業、重工業和輕工業的精華家產滯留在這裏。一個偌大的宜昌城,大街小巷,到處是難民;沿江數公裏岸邊敞地上,到處是物資。日軍一旦**,向宜昌進攻並陷入敵手,後果不堪設想。這些堆積如山的寶貴資財,關係著國家的經濟命脈。

在萬分緊迫之中,盧作孚再次由重慶飛抵宜昌,一下飛機便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提出以迅速搶運人員物資為目的,作出以三峽中水位期間的40天內,限時運輸搶運計劃。

從10月下旬至11月底的40天時間裏,無論是敵機臨空掃射投彈,還是起風下雨,搶運始終不停頓地進行著。宜昌城區江岸邊,一隊又一隊裝卸工人吆喝著響亮的勞動號子,肩挑背扛,將一台又一台機器設備運上駁船,裝上入川的輪船上。一艘艘輪船、一隊隊木船,往返穿梭於三峽激流險灘之中。在宜昌失守前,共有150多萬難民、100萬噸以上物資運往四川及重慶。

由此,宜昌作為軍事要衝的重要地位被日軍高端發現。宜昌之戰及石牌一線的戰爭,越來越成為可能。事後,日本方麵分析了上海及沿海地區的工廠設備和物資通過宜昌運往重慶等內地的情況後,十分懊惱地歎道:“假若在昭和十三年(1938年)攻占武漢時同時攻占宜昌,其戰略意義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