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林霏開

林霏開先生的這本書隻能放在書案上讀──它太沉了,像塊磚似的,拿在手中,讀不到一頁,手臂就會發酸。我很佩服這個花甲老人,60多歲的人了,精力比我這30多歲的人還旺盛。去年剛剛出了一套3 冊的《開心集郵》,尚不足一年,一部有200 篇精品文萃的《集郵街尋寶》又麵世了。這速度,似在與時間賽跑,一股不服老的英雄氣概。

書隻有兩部分內容,一部分為沙裏淘金──寫了100 篇小型張手記;一部分是聚沙成塔──內容是100篇集郵隨筆。兩部分構成了一道壯觀的集郵文化風景;兩部分包含了一個多世紀的郵票史實;兩部分印證了一個愛郵老人半生的癡迷與情趣。寫此文時,我尚未讀完任一部分,也還未悟出點門道。但我有一個強烈的衝動,就是想寫寫我現在的所思所想。不怕林先生和大家見笑,我知道,即使我讀完了全書,以我的這點道行,又能怎樣?所以還不如先說,說錯了,也好找個意見不成熟的台階,給自己留點麵子。

林先生的所藏所寫,我永遠望塵莫及。他那些古典的、近代的、現代的珍貴小型張,就如一本本袖珍文化叢書,裏麵盡是一間間取之不盡的黃金屋。林先生隻從所藏的5000枚小型張中選出了200 餘張,就綴成了這部新書的一半。林先生說這是沙裏淘金,其實是林先生謙虛。即使剩下的是沙,也都是些金沙、銀沙。林先生用半生的業餘時間,在集郵的海洋裏暢遊,在方寸綠島中尋覓,在郵品的沙灘上拾貝。以他豐富的知識見聞,洞穿世事的目光,風雨洗禮的經曆去找拾、去發現、去挖掘,又怎會拾些沙來?又怎會冶不出如金的文章?

書的另一半好像是林先生清晨,或者傍晚散步時隨意想到的一些文字,或者腦中閃過的一絲靈感孕育出的思想與情感。我隨意地擇讀了幾章,覺得這些郵文就像林中的空氣、路邊的花草、葉上的露珠一樣,平樸、真實、淡雅卻又芳香宜人。似乎林先生寫的這些東西,我們都在哪兒見過。隻是他不寫出來,我們又永遠想不起來似的。我知道這是駕馭文字達到爐火純青境界後,返璞歸真的體現。也是對郵票、對集郵有深刻認識、領悟與感情、經曆的寫照。更重要的是,這需要有一顆平常、細膩、智慧、高雅的心去發現。同樣一坡青草,有人看出的是荒野的雜亂,有的人卻能發現生命的勁力。這就是寶藏,這就是林先生“淘”出來的“金子”。正如他在文中所說:“微風興波,樹梢吐綠,小鳥啁啾,秋蟲低吟,每天都有新發現,都有令人高興的生命現象”。“世上的一切是多麽生動有趣啊,郵票僅反映了其億萬分之一,卻也值得我們反複欣賞。”

常常讀報發現,集郵報刊上的一些郵文大都寫得較為正規,總覺得缺少些生動與情趣。寫郵票上的知識,就純粹是文摘抄編加郵票;寫集郵知識,大多都是枯燥介紹說教加展示;寫研究論文,就不敢揉進生動文句與隨和語氣……我也常常思考、探索如何把集郵知識、郵票上的知識和文學、藝術等更好融合的辦法,但總是不得要領。讀讀《集郵街尋寶》中的郵文,我覺得自己過去的許多努力,好像還抵不上林先生一次很平常、很隨意的散步一樣。這,或許也是林先生集郵街上尋得的又一珍寶。

為了有更多的認識,我又隨讀了書中的《拾貝》、《美的欣賞》、《穆爾的童心》、《身邊的綠色》等幾章郵文,讀著讀著,忽然覺得腦中電光驟閃,靈台的密林豁然如撥雲見日,日出而林霏開……原載《中國集郵報》2004年8月20日第64期(總第911期)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