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立 夏

乍暖還寒又乍暖還寒,春在冬的懷抱裏反複掙紮,拚盡全力掙紮的結果是一頭撞進了夏的懷抱。這話是說,春天的氣候總是反複無常,你還沒充分享受春光明媚,他已春意闌珊了。寒冬和炎夏的日子總是長而又長,起碼在人們的心理感覺上是這樣。所以,立夏是個令人心慌的節氣。因此,古人稱立夏日為春盡日。

立夏交節時間在5月5日至7日期間。

春日珍貴。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都說春宵一刻值千金。可是,春日卻比不了夏日的轟轟烈烈,有道是“春爭日,夏爭時。”不要說莊稼長得快,還有比莊稼長得更快的東西,那就是雜草,“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

人在立夏日,精神消費是諺語,物質享受是美食。吃首先有嚐新的意思,因為大地已有一批率先的奉獻。立夏又叫嚐新節。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在常熟,嚐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

嵊州人認為立夏日吃蛋拄心、吃筍拄腿、吃豌豆拄眼,秤人拄身。“拄”是支撐的意思。還有的地方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為“立夏蛋”,相互贈送,還用彩線編織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長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民諺雲“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坨,一腳跨過河”。湖北通山民間把立夏作為一個重要節日,通山人立夏吃泡(野草莓)、蝦、竹筍,謂之“吃泡亮眼、吃蝦大力氣、吃竹筍壯腳骨”。閩南地區立夏日,將海蝦摻入麵條中煮,海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祝願夏季。

“七家粥”與“七家茶”則是立夏嚐新的另一種形式。七家粥是匯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自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這些粥或茶並不是多麽美味的東西,但這些儀式,卻是過去農村社會中重要的聯誼活動。說是吃了“七家粥”,鄰裏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吃完了立夏飯就是稱人了。古詩雲:“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

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立夏飯後,在橫梁上掛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若體重增,叫“發福”,體重減,謂“消肉”。吃過馬上就稱,肯定有增點體重的願望。現在是肥人遍天下,“三高”擾眾生。古時,人們對膘肥、富態、福態是多麽地渴望。

我們常常以為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好吃的人,其實全世界人都好吃,因為吃喝是最重要的生命活動。在荷馬史詩裏,每次戰後,都有描寫大吃大喝的場景。似乎是,打仗就是為了吃喝,吃喝就是為了打仗。

美國第42任總統克林頓在《我的生活》裏,不厭其煩地寫著吃喝的事情:“我們這個大家庭的社交生活就像大多數農村長大的普通收入人群一樣,主要內容不外乎吃吃飯,聊聊天,講講故事……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是巴迪和奧莉家的飯菜,吃飯時大家圍坐在廚房的一張大桌子旁。周末典型的午飯我們稱之為正餐(晚上那頓則叫做晚飯),包括火腿腸或一塊烤肉、玉米餅、菠菜或芥藍、土豆泥、紅薯、豌豆、扁豆或利馬豆、水果派,還有怎麽也喝不完的冰茶。喝茶時,我們用的是高腳杯那樣的杯子。用那樣的大杯子喝茶,我感覺自己長大了許多。遇到特別的日子,我們就吃餡餅,吃自己做的冰激淩。要是到巴迪家早一些的話,我也一塊兒幫忙做飯,不是剝豆子,就是搖冰激淩機的把兒。飯前、飯中、飯後,大家在一起聊個沒完:小鎮傳聞,家庭瑣事,還有各種故事,講都講不完。我的親戚個個都能講故事。普通人的簡單事件、萍水相逢、小小不幸,都能被他們講得活龍活現,笑聲不斷。”

在生活當中,半生不熟的人見麵,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們一起吃過飯”。一起唱歌,有人不會。一起打麻將,也有人不會。隻有一起吃飯,大家都會,並且是大家都喜歡的事情。而且,吃飯的機會很多,一天就有三次。林語堂說:“即使最神聖的人,總不能把飲食忘記到四五小時之上。”是的,不管是什麽重要會議,就是聯合國召開的多國首腦會議,超過了五個小時也會停下來吃飯。

隻要是被賦予吃喝的節日,它的幸福指數一定會飆升。人們在餐桌上,最容易精神煥發和妙語連珠。中國人最好吃也最看重吃,孔子向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嗜好,據說他還因為夫人不擅烹飪而把她休掉了。這可能是最奇怪最獨特的休妻理由。

立夏日,對於記得起來的人,又是一個可以弄好東西吃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