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芒 種

芒種的字麵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芒種交節時間在6月5日至7日期間。

芒種的最巧妙之處還在於它恰巧與“忙種”諧音。進入芒種節氣,農村就進入了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季節,也就是最忙最累的“三夏”季節。在我的學生時代,“三夏”季節,中小學都要放農忙假。我一直視農忙假為黑色假期。

立夏是個令人心慌的節氣,芒種則是個無暇心慌的節氣,農人隻有象陀螺一樣,被農時的鞭子抽得沒日沒夜地不停旋轉。成熟的麥子,隻要遇上一場風雨,就會倒在地裏爛掉。把麥子割倒、打捆、挑到脫粒場,再加夜班脫粒,這一係列的緊張而繁重的勞動我都幹過。我的皮膚有些過敏,皮膚接觸了麥芒就會起瘋疤,奇癢。並且,越癢越抓,越抓越癢,以致潰爛。

割稻子永遠是三更天就起床,說是趁天沒亮,太陽沒出來,天涼些緊割一陣。問題是,太陽出來了,就是逼近中午的毒太陽下,還在割。雙腿深陷泥濘中,滾燙的田水沒過膝蓋,上曬下蒸已經苦不堪言了,吸血的螞蟥還要常常扒滿雙腿。你在艱辛勞作,它們在加緊吮吸你的鮮血。那時的農民絕對找不出一個胖子,瘦瘦的農民卻不可避免地被螞蟥吸血。不管是割稻子還是插秧都要長久地彎腰,隻要你喊一聲腰疼,大人就會說“蛤蟆無頸,小伢無腰”。可是,腰還是分明在那裏疼得要命。

真正的“春爭日,夏爭時”是在芒種節氣。那時其實是一種廣種薄收,那時的水稻一年要種三季,茬口緊張,農時緊急,田不能喘氣,人就更不能歇氣了。多少農村青年就是為了逃離這種苦役型的勞作而發奮讀書,這是嚴重的“資階級思想”,可惜有這種思想的人太多了。我們的逃離是無奈而自私的,真正的解放應該寄希望於生產力的發展。所以,那時我們特別期待寫滿牆的一句標語變為現實,那標語是“到二十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比現在實現強國夢的願望要強烈得多了。因為四個現代化中就有一個農業現代化。現在農村根本不種三季稻了,隻種兩季甚至是一季,但產量比那時的三季都要高。

一次,我到一座山野小廟去玩兒,看到一位中年婦女端飯上桌時,灑了幾粒飯在地上,隻見她小心翼翼地一顆顆地把飯粒拈起來,吹一吹,放進嘴裏吃掉。她的樣子象是一位在家的居士,是在廟裏來做功德的,幫廟裏做飯。我很感動,也很理解。象這種把灑在地上的飯拈起來吃,在農村見過不少。因為他們是種糧食的人,所以他們珍惜糧食。有的老太婆一邊拈小孫子灑在地上的飯粒吃,一邊會念叨,糟蹋糧食是要遭雷打的呀。“光盤行動”需要倡導時已經是一種悲哀了,有的人麵對倡導都不“行動”,那就是無恥之尤了。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向來認為在他青少年時期,要有一段農村生活的經曆,所謂的“先苦後甜”才算完美人生。有一段農村生活作底子,人生中的所有風雨雷電都能等閑視之。

我們在這個節氣裏,往往會遭遇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節日一般應該喜慶歡樂,恰恰在這個端午節,人們會用劃龍舟包粽子的習俗紀念以身殉國的屈原,讓我們的心情有一絲沉重。以至在最近幾年的端午問候語裏,說不能“祝節日快樂”,隻能“祝節日安康”。如此說來,芒種的確不是一個輕鬆的節氣。

最不輕鬆的是這個節氣裏的高考。“高考很壞,但沒有高考更壞”。高考是中國當前最好的人才選拔機製,但是,由於一考定終生,由於它在人生中占有太大的權重,它不知給多少中國人帶來噩夢般的記憶。一人高考,全家緊張,這種緊張是一年兩年三年,甚至是更長。有一幅網紅照片,一個酣睡的嬰兒身上覆蓋著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距高考6390”天,它昭示了高考的殘酷和全民對高考的焦慮。隻有那些超常發揮的考生是喜悅的,超常發揮以外的所有考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挫敗感或者遺憾。我人生中最大的挫敗感就是來自於高考,高考帶給我的噩夢記憶最少纏繞了我十年。

芒種節氣,長江中下遊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也叫梅雨季節。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文明的文化,現在卻與工業文明聯係緊密了。現在一入黃梅雨時節,我就著急。我在開發區工作近20年了,長期經曆著項目建設,在我們這黃土膠泥地區,下一天雨工地三天不能動工。前年,下雨天是192天,去年連續睛5天的日子不超過10次。搞工業項目建設,一般的是差錢、差地,而我們這裏最差的卻是晴天。常有開發區商抱怨這裏的雨多得前所未見,常有施工隊麵對暗無天日的雨天隻得拉走隊伍遠走他鄉,實在是拖不起。

象所有的節氣一樣,芒種也有很多諺語,並且,它的諺語要比其他節氣的諺語多得多,我能搜到的居然有幾百條。這幾百條諺語技術性很強,都是種和收的經驗之談,但沒有藝術性,不但如此,關於芒種的詩文也是少之又少。聊可告慰的是,有一個文學雜誌叫《芒種》,倒是為這個節氣增添了不少藝術色彩。這份沈陽市文聯主辦的大型綜合性文學月刊,有許多的卓爾不凡之處。月刊於1957年創刊,齊白石大師題寫刊名。1980年代在全國文學期刊界被譽為“四小名旦”,月發行量曾高達30萬冊。2005年又開創文學期刊彩版印刷全國之先河。2012年被列為中文核心期刊。更厲害的是,承諾投稿者5日內未見用稿通知可另投其他刊物,這在文學期刊中是很罕見的快速反應,也是創造奇跡的反應速度。

用節氣名作文學期刊名的還有清明和穀雨。安徽有個文學雜誌叫《清明》,1979年創刊,1980年代很有影響力,曾經也是中文核心期刊。艾青、丁玲、蕭軍等在延安還創辦過一個《穀雨》文學期刊。這三個節氣用作文學期刊名,都是極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