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我與連環畫

從2004年春天開始,我用一個專用書架收藏連環畫。僅僅兩年時間,就有幾千冊了。我的連環畫主要是老版新印的和名畫家繪的。所謂老版新印,是指上個世紀五、六、七、八十年代出版的,2000年以後重新再印的。所謂名畫家繪的,是指劉繼卣、賀友直、華三川、戴敦邦、顧炳鑫、趙宏本、錢笑呆、王叔暉、李天心等人的作品。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中國題材的連環畫。我曾經在《我的藏書》中介紹過,我的藏書主要是文學、曆史、哲學的經典著作。連環畫也大都是文學名著改編的。古典作品有四大名典《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現代作家的作品有魯迅的《白光》、《祝福》。當代題材的有李天心繪的《敵後武工隊》、《烈火金剛》、《紅岩》、《野火春風鬥古城》、《豔陽天》、《三家巷》、《小城春秋》、《創業史》、《山鄉巨變》、《暴風驟雨》、《紅旗譜》等。

二、外國題材的連環畫。主要也是以名著為主,如毅進繪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戰爭與和平》、《基度山伯爵》、《複活》、《夏伯陽》、《表》、《怎麽辦》、《最後一課》、《列寧在一九一八》、《列寧在十月》、《新開墾的處女地》、《學校》、高爾基的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茶花女》、《兒子》等。

三、文革時期的連環畫。文革時期的連環畫,主要是以樣板戲為主。繪畫本的有二十四開的,也有六十四開的,它們是《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濱》、《海港》、《杜鵑山》、《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奇襲白虎團》、《龍江頌》,還有《沂蒙頌》。除了繪畫本的以外,加上《沂蒙頌》,應該說是十個樣板戲,我還收集了一套二十四開彩色攝影劇照本的,以及一套黑白的電影版的。

四、電影版的連環畫。電影版連環畫,是我連環畫藏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收藏的電影版連環畫,主要是中國電影出版社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七十年代的有《創業》、《青鬆嶺》、《豔陽天》、《金光大道》等,八十年代出版的,如《青春之歌》、《鐵道遊擊隊》、《野火春風鬥古城》、《紅日》、《我們村的年輕人》、《柳堡的故事》、《李雙雙》、《渡江偵察記》、《新兒女英雄傳》,以及《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等。抗美援朝題材的有《奇襲》、《英雄兒女》;朝鮮的有《一個火車司機的兒子》;阿爾巴尼亞的有《地下遊擊隊》、《山鷹之歌》;南斯拉夫的有《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你好,出租車司機》;印度的有《流浪者》、《大蓬車》、《冷酷的心》;英國的有《陌光下的罪惡》;日本的有《望鄉》、《追捕》、《生死戀》、《遠山的呼喚》、《絕唱》等。

五、獲獎連環畫。除了收藏上述不同版麵不同題材的連環畫外,我特別注重收藏獲獎的連環畫。截至2006年,全國共舉辦了四屆連環畫評選。我收藏起步晚,收藏的獲獎版本也有限。主要有24開本的《山鄉巨變》、《地球的紅飄帶》、《芙蓉鎮》、《鐵木前傳》、《創業史》、《高山下的花環》、《哦,香雪》、《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王貴與李香香》、《新結識的夥伴》、《黎明的河邊》等。老版再印的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雞毛信》、《列寧在十月》、《東郭先生》、《十五貫》、《西廂記》等。這些獲獎作品,可以說是連環畫中的精品。

有同誌問我,連環畫由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火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突然跌入低穀,你為什麽竟在低穀時候,癡迷於連環畫?是的,我的確要對此問題予以解釋。

我以為連環畫這種藝術形式有了三千年的曆史,經曆了發源、發展、高峰、乃至衰退階段,尤其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連環畫跌入低穀,有較為複雜的原因:一是從外部條件看,電影電視的衝擊,尤其是VCD影碟的衝擊,對連環畫影響是毀滅性的。比如電影版連環畫,肯定沒有動感的光碟那樣吸引人,加之電影版印刷成本遠遠高於一張光碟的成本。二是毀於連環畫作者自身。有的為了賺錢,根本不講繪畫藝術,而是心浮氣躁,不能沉下來繪製每一幅圖畫,以致大量作品粗製濫造,讓人失望。三是動漫卡通連環畫的衝擊,使得傳統的連環畫市場降至冰點。

盡管如此,我以為連環畫這個品種不會消亡。據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朋友告訴我,目前全國連環畫愛好者高達數十萬之眾,這個數字也是驚人的。為什麽會造成這個局麵?我以為是連環畫固有的價值使然:首先在於它的審美價值。如果說我少年時癡迷於連環畫,主要是了解故事情節的話,那麽我於五十歲“高齡”重新癡迷於連環畫,則是喜愛連環畫的這種藝術了。如今的連環畫,不僅僅是線描的,還有國畫的如《鐵木前傳》、《王貴與李香香》、《芙蓉鎮》;油畫的如《哦,香雪》;工筆畫的如《武鬆打虎》、《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著名畫家沈堯伊創作的《地球的紅飄帶》,采用的版畫技法,綜合了木刻、石版的銅版效果,有一種曆史照片的感覺,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曆史感。老畫家劉繼卣的《武鬆打虎》、任率英的《白蛇傳》、《桃花扇》、黑浪的《牛郎織女》、王叔暉的《西廂記》,趙宏本、錢笑呆的《三打白骨精》,他們繪製的每一幅畫麵,都可當精品來欣賞。

其次是收藏價值。連環畫印量大,讀者多,有的看完就扔了,有的當廢紙賣了。現在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深刻感覺到連環畫的收藏價值。比如文革前的連環畫,無論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與七八十年代相比,無論是畫家技法、原材料如紙張、油墨、印刷設備的選擇,迥然不同。近五年來的印刷質感與八十年代相比,又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同誌說,同樣是一本《雞毛信》,為什麽五十年代出版的,是那樣的美麗?而如今出版的《雞毛信》,竟沒有早先的味道了呢?個中之謎,隻有收藏者自知。

另外它存在著增值價值。無庸置疑,如今數十萬連環畫收藏大軍中,不少的同誌就是衝著連環畫的保值增值而來的。我有一位連環畫朋友,他收藏的全是老版的九品以上的連環畫,價值一再攀升。比如他用2萬元購的劉繼卣畫的《雞毛信》,2006年就漲至3萬了。1955年出版的《水滸傳》等,你即使出3萬元的價格,他也不會脫手。

我一介書生,收藏連環畫,並不在乎它的價值,而是收藏美罷了。

2006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