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隆起的風景4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願盡了興致,天色已近黃昏。站在路上,極目前方,仍是皚皚的白和濃濃的綠,那綠樹密林之間,隱隱約約現出幾棟樓房的屋頂,那裏是甘溪山林場的場部,也是供遊人食宿的所在。甘溪山是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文化旅遊區,但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不能一一遊去,細細觀賞,隻好依依不舍地打道回府,把一份深深的遺憾留在了期待裏。

甘溪山在不同的季節,景色大不相同。在我離開利川前夕的一個周末,跟幾個愛好攝影的朋友再次登上甘溪山,去感受甘溪山的秋色。

甘溪山的森林是最大的看點。上得山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目林海,聽到的是陣陣林濤。甘溪山山上有山,山巒層疊,茂密的樹木覆蓋著座座山頭,行走在林間樹下,卻很難看到那種莽莽蒼蒼的氣勢。2006年,我在主持編輯一本反映利川的畫冊時,盡管利川那麽多攝影作者,卻沒找到一張理想的新近拍攝的甘溪山的照片。為保證畫冊質量,隻好專門安排人去拍,結果也未能如願,最後隻好勉強過關。原因就是林子太深,無論站到哪一座山頭,看到的都隻是眼前密密的樹木和前方一個十分有限的局部,拍不出那種想要的氣勢磅礴的大畫麵。因為森林茂密,生態優良,山上的空氣便特別的潔淨,遮天蔽日的樹林裏,鳥鳴啁啾,野花遍地,蜂飛蝶舞,使得整個一座甘溪山都顯得那樣幽靜祥和,讓人覺得仿佛置身另一個世界。我們停下來,照著一片紅如火炬的水杉林一陣拍攝,把甘溪山的秋色收入鏡中,然後繼續朝山上爬去。

翻過一道埡口,沿著林間小路下行不遠,還有一座湖泊,叫狀元湖。湖泊不大,水質卻極好,因為周圍翠竹、樹木的袒護,湖水格外的文靜,靜靜的湖麵就像一麵鏡子鑲嵌在濃綠的甘溪山上,倒映著周圍的一切景物,美得讓人充滿傷感。

那個麵積不大的山間湖泊,為什麽取名叫狀元湖?這跟一個人有關係。那人是個古人,名叫詹邈。據說詹邈的父親去世早,小時候跟母親相依為命,家境極為貧寒。但詹邈卻是人窮誌不窮,發奮讀書,結果竟然考上了狀元。後來回鄉祭祖時,不幸因病早逝。後人為了紀念這隻大山深處飛出的“鷂子”,就將這個湖泊取名為狀元湖。清光緒版《利川縣誌》記載說:“詹邈,都亭鄉人,宋元佑三年(1088),中博學宏詞科第一。”宋時的都亭鄉,明時稱都亭裏。據當地文物工作者考證,詹邈的老家可能就在甘溪山南麓一個叫黑洞槽的地方,那裏至今仍存留著狀元屋基遺跡;甘溪山北麓的楊家溝有狀元墓,疑為詹邈墓。但關於詹邈的籍貫,鹹豐那邊有文化工作者認為是在鹹豐,至今尚無定論。

行走在甘溪山,我禁不住想,其實詹邈究竟是哪裏人並不重要,也無需弄個水落石出。後人紀念他,主要是為了弘揚他那種窮而思進、困而思變的頑強抗爭的奮鬥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006年9月的一天,我下鄉回來,途中聽市林業局局長汪元亮說,甘溪山是拍攝日出日落的好地方。恰好那天太陽很好,回來時又正值夕陽西下,我便動了心,調轉車頭直奔甘溪山而去。可是當我們來到山下,狹窄的公路被一輛出了故障的農用車所阻,我們的車子好一會才過去,等我們到達預定的拍攝地點時,夕陽早已沉到山那邊去了,隻留下滿天餘暉映襯著我內心的遺憾。

利川的山數不勝數,多得沒有人能夠確切地掌握它們的數字;利川的山高低大小不同,形態麵貌各異,沒有人能夠將它們的特性歸結到同一個詞匯之下。每一座山都會給人以不同的印象和感受,不同的人又可以從對不同的山的閱讀上獲得不同的啟示和收獲。

利川的山充滿無窮魅力,是一道道隆起的風景。

利川的山充滿人生哲理,是一套永遠解讀不完的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