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流動的情韻2

2

我從小就形成一個印象,認為被叫做江的河流,都是流量豐沛、流程長遠的大河。從利川發源的大河,除了清江,還有好幾條,這在其他地方是難得見到的情形。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了利川的地盤之大,地勢之高。

利川境內的第二大河流鬱江,共有三個主要源頭,一是源於福寶山梅子坪五道河的後江;二是源於福寶山月泉壩的前江;三是源於高峰山中溝的革井溪。三條河流匯成的鬱江,也是一條流量豐沛、流程長遠的大河,僅在利川境內,幹流就有90公裏,流域麵積達1478平方公裏,由東北流向西南,流經汪營、忠路、文鬥幾個鄉鎮,在重慶市彭水土家族自治縣鬱山鎮注入烏江。

鬱江也是一條風景優美的河流。兩岸崇山峻嶺,溝穀縱橫交錯,奇峰異石千姿百態,自然景色清秀壯麗。僅利川一段流程中,就有二泉、三池、四寺、五峽、六灘、七塘、八洞、十六橋、十七渡和三十六溪澗。聽聽那些景點的名字,就是一種莫大的**。我老早就想沿著鬱江幹流走一趟,去身臨其境地感受鬱江的秀美,但由於時間關係,一直沒能成行,隻是從人們口述和利川一批探險攝影愛好者的筆下和鏡頭裏,了解到沿途石門犀牛臥天心、石馬菁、砥柱石龍橋、天仙洞、玉筆石、天光一線、寨公寨母、高洞岩瀑布和忠路溫泉等神奇美景。那些神奇的美景一個個走進我的夢鄉,成為我夢的主題,為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那些攝影朋友們的辛苦勞動,為我多少彌補了些未能前往鬱江幹流的遺憾。2003年,恩施自治州建州20周年時,編輯出版了一本宣傳畫冊《中國恩施》,在參與編輯的過程中,我從征集到的照片內見到利川市文化館彭一新拍攝的一幅鬱江的照片,鬱江在那深深的峽穀之間靜靜地流淌,清亮亮的河水綠得讓人心醉,河心一葉小舟輕輕**漾,將我帶入一種寧靜平和的境界。從那時起,鬱江便一直在我的心裏流淌,時而舒緩清純,微波**漾;時而洶湧澎湃,驚濤拍岸。2006年9月,為迎接利川建市20周年,利川市編輯出版了一本宣傳畫冊《騰龍天堂》,其中采用了市公安局幹警吳華斌拍攝的一幅鬱江的照片,河水也是那樣的清澈碧綠,河麵上的小舟也是那樣的悠閑自在,但角度有所變換,岸邊的景物也有所不同,不是壁崖綠樹,而是蒼翠蓊鬱的翠竹,看上去又有許多新意。我將兩幅照片對比起來,一看,一想,覺得鬱江的景色一定是看不夠的,一步一景,步移景異,常看常新,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河段,甚至是帶著不同的心境去看它,給人的感受和啟迪都是不同的。鬱江是一幅百看不厭的畫。

3

麵對或者遙想有關利川的每一條河流,都讓我的內心充滿激越與感動,我的心在河流的感化下,水一樣彌滿柔情,隨著河水一道逶迤流去,流成一道道絕美的風景。

在利川文鬥跟重慶石柱邊界的深山峽穀之中,奔流著一條鮮為人知的毛灘河(利川文化名宿譚宗派老先生認為是苗灘河的口誤,因為那一帶曾經是苗族人聚居生活的地方)。毛灘河是鬱江的一條支流,全長62公裏,古名小穀溪水,發源於重慶石柱縣境內,自月亮岩進入利川,流至龍口村匯入鬱江。毛灘河沿河深穀連綿,地勢險峻,灘陡路險,峰巒挺拔,古林蒼茫,怪石林立,有月亮岩、七眼泉、三眼洞、銅鼓岩等奇特自然景觀。流域內數十裏人跡罕至,保存著許多名貴植物及野豬、猴子等保護動物,自然生態優良,是一個至今尚未遭受人為破壞的原始河穀。

2005年國慶長假期間,以梁文軍為首的利川市旅遊探險研究協會,組織一批探險者深入到毛灘河探險。之前我也是打定主意要參加那次行動的,因為我認為那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一是探險旅遊本身是一項積極健康的活動;二是毛灘河還處於“半原始”狀態,正符合現在人們向往大自然、反璞歸真的心理需求;三是利川市委、市政府抓住滬蓉西高速公路、宜萬鐵路即將開通,全市的交通狀態麵臨根本改善的大好機遇,利用所處我國東西結合部這一區位優勢和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的條件,將旅遊業作為未來全市的一大支柱產業來培植,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境內旅遊資源,正是順應全市旅遊發展需要的大好事。可是因為臨時工作上有事走不開,最終未能如願。好在,去的人拍攝了大量精美的圖片,撰寫了一批遊記文章,使我間接地了解了毛灘河的神奇美麗。看過那些圖片和文章,我禁不住浮想連翩,心馳神往。為了彌補我未能身臨其境的遺憾,也為了幫助不能親身前往的人們對毛灘河的了解,經與探險協會的同誌們共同努力,最後將那些圖片和文字編輯成《走進毛灘河》一書出版發行,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在2005年華中地區旅遊博覽會上,翻閱到此書的人們無不為毛灘河的景色驚歎叫絕:“天啦!還有這樣美的地方嗎?”我說當然有啦,就在我們利川市啊。

《走進毛灘河》一書出版發行,讓外麵一些人知道利川有條如此美麗的河流,有人想作探險旅遊項目進行開發,有人想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開發水電,於是我與政府分管水利電力工作的副市長金德鈞一道,安排市水利部門進行勘探設計,作出規劃,然後公開招商。這些工作正在進行之中。不久的將來,毛灘河便會體現出它的另一種價值來。

4

忠路鎮境內有條木壩河,是鬱江支流前江河的上遊,也是一條美麗得讓人驚歎的河流。2006年夏天的一個周末,市旅遊探險研究協會的同誌們組織到木壩河去采風,我終於有機會參加了一半的行程。就是那一半的行程,也足以讓我留下享用一生的美好記憶。

那是一個雲淡風輕的晴天,我們乘車從利川城出發,到達棄車下河的地點時已近中午。做好一應準備,我們從一條小路進到河穀,開始我們的徒步旅行。行程是順河而下,目的地是下遊的忠路集鎮。我們一行十餘人,沿著河穀一路走去,隻見兩側青山聳立,絕壁夾擁,河穀怪石遍布,秀水歡流,異景紛呈。河穀裏沒有現成的路,可在我們眼裏卻是處處無路處處路啊,大家情緒飽滿,心情歡暢,拓荒而行。河穀彎彎曲曲、時寬時窄,河水忽大忽小、時緩時急,遇到兩側懸崖夾對峭壁比肩無法通行時,便憑借著一隻小小的橡皮舟來擺渡。我們一路欣賞著自然美景,一路擺弄著手中的相機,不住地按動快門,哢嚓哢嚓地拍攝,用影像記錄下沿途美不勝收的無限風光。

沿河走過那一段行程,我感受最深的是河水的清澈,峽穀的秀美,石頭的奇絕。河水深深淺淺地貼著河床,彎彎繞繞地走走停停,遊走時,跟石頭相擁相撞,激起團團浪花,雪白;停頓時,依偎在河床的懷抱,蓄成潭潭靜水,碧綠。那水讓人心無戒備,捧起來就能解渴,跳下去就能遊泳。當我們來到一個河灣處,一方深潭攔住了我們的去路,大家停下來商量過渡的辦法。這時有幾個小夥子渾身像是有使不完的勁,歡呼著爬到潭水上方橫空伸出的一塊平展的石頭上去,脫得僅剩一條三角短褲,把那方平展的石頭當作跳水的平台,用各種不規則的滑稽動作,從一丈多高的地方,卟嗵卟嗵往深潭裏跳,雖然各自內心都抱了一份美好的願望,希望能像跳水運動員一樣動作優美,可結果還是大相徑庭,引得旁觀者發出陣陣開心地大笑,笑聲隨了河水一路流去,在峽穀間回**不絕。那峽穀是不能從氣勢上去描述的,它給人的印象是秀美,是玲瓏。兩岸青山挺拔,秀峰林立,綠樹屏蔽,野花雜呈,百鳥鳴唱,一派原始荒蕪景象。河穀裏的石頭呈紅、黃、綠、灰多種顏色,清新悅目,因為河水恒久的衝刷磨蝕,或通體渾圓,或澗槽幽深,或似物類獸,栩栩如生,令人叫絕。我拍到兩幅照片,真是惟妙惟肖。一幅如猴,立於河邊,狀如戲水;一幅似兔,匍匐岩上,形似覓食。當我把照片拿給大家欣賞時,無不嘖嘖稱奇。

快樂輕鬆的時光,總是讓人覺得短暫。大家一路行進,一路流連,到達預定的投宿地點時,已是下午六點多鍾了,而回過頭來一盤點,發現花了大半天時間,竟然隻走了不到三公裏的河段。由此就不難想象到,木壩河的景色是怎樣的迷人了!

5

利川的水美,除了眾多河流,還有許多高山水庫,每一座水庫也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清江源頭,齊嶽山的東脈都亭山下,靜靜地鋪展著一座高山湖泊,因為所在地方叫做白楊塘,當地人們便稱那個高山湖泊叫白楊塘水庫。

在我心裏,清江源不僅是一條河的源頭,也是一個山地民族曆史文化的重要見證!因為這個緣故,清江源便一直是我深情向往的聖地,一直是我魂牽夢縈的所在。

為了卻探訪清江源頭的心願,在我就要離開利川的前夕,我跟同事黃敏到汪營下鄉時,有意安排了一點兒時間,順便拐了個彎,前去拜望我渴望已久的那一庫聖水。

那是2006年深秋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們驅車去到齊嶽山海拔1500多米的地方,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方一眼難見到邊的高山平地,平地周圍是隆起的道道山梁,平地的一側是白楊塘集鎮。我們按照當地人的指導,繞過幾座低矮的小山丘,終於見到了我夢中的聖地——都亭山及山下那座聖潔的高山湖泊。

我跳下車,奔跑著去到湖邊,當我確定那就是早已多次出現在我夢中景象的時候,真是百感交集,眼睛濕潤了,一時竟不知如何表達我內心的感受。麵對眼前那綿延挺立的都亭山,對著那幽藍澄澈的湖水,我的心隻有跪倒在地!是的,隻有那樣才是表達我深深敬意的最好方式。

我放眼打量著眼前的都亭山。都亭山並不是一座獨立的山,而是一道逶迤起伏、堅韌挺拔的山脈。那自上而下排列著的道道溝穀,襯托著道道隆起的棱角分明的山嶺,那是一個民族英雄的傲骨,也是一個民族的脊梁啊。當時的都亭山,正沉浸在深秋的氣息裏,染紅著黃的片片樹葉、簇簇樹冠,就像被鮮血浸過的戰袍上的片片鱗甲,串綴覆蓋在英雄的都亭山上,使整個都亭山呈現出深沉的暗紅顏色,幽藍澄澈的天空是它純潔厚重的背景,天空中白雲悠悠,藍天下清風拂拂,一派沉靜祥和的景象。那血色的都亭山,那血色的齊嶽山,在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是巴國境內的一道要隘雄關,曆經了漫長的雲纏霧鎖的歲月,飽受了殘酷的霜刀雪劍的搏殺,風生水起,霧漫雲舒,然而並沒有削損它巍然的氣勢,改變它挺拔的站姿,就那樣昂然屹立在歲月深處,綿綿延延,偉岸不摧,成為土家人精神的象征和靈魂的寄托。

作為古代巴人的後裔,作為一名對自己民族的曆史和文化抱著極大興趣的土家人,麵對那曆經滄桑的都亭山,我深懷愧疚,因為我深感自己還不能完全讀懂那從曆史深處走來的都亭山,讀不懂都亭山上空藍色的天,白色的雲,隻能將我內心深深的崇敬,化作一縷輕靈的山風,輕輕地遊走在那列列山嶺溝穀之間。

站在都亭山前,打量著那藍天之下、高山之巔一如天空一樣湛藍透明的湖泊,心情亦如湖水一樣微瀾**漾。我沿著湖岸走去,用腳步丈量湖岸的長度,銀亮的茅花,鮮紅的火棘,紅黃的樹葉,青綠的水草,將小路點染得秋意盎然。藍得讓人沉醉的湖水,溫溫柔柔地泛著漣漪,搖曳著倒映的白雲藍天。成群的野鴨和小小的水鳥,或嬉戲於水麵,或翻飛於高空,更使湖泊顯得生動而沉穩。我一路走,一路變換著角度拍攝著沿途的景物,把這一切的美好收入到我的鏡頭之中,也深深刻錄在我的心壁之上。

在那山水相吻的地方,有一脈泉水自山體裏汩汩湧出,就像是都亭山的母體裏擠出的乳汁,源源不斷地注入到湖裏去,那就是清江真正的源頭了。一條800餘裏的江河就在那都亭山下誕生,一段800餘裏的行程就從那細小的泉流起步。就是那一脈清澈的山泉,匯成了偌大一座高山湖泊,湖水在那裏徘徊流連,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和勇氣,告別孕育自己的母體,開始它漫長又坎坷的行程。遠行的遊子跨出家門時總是充滿對母親的留戀。清清的湖水從湖裏流出,一步一回頭地朝著山下流去,去到大約兩公裏外一個叫檀香洞的地方,再次回頭深情地看一眼依依不舍的都亭山,便毅然轉身,一頭紮進了齊嶽山的腹中,經過一段摸索前行,從山下一個叫龍洞的地方流出,那裏也被不少人認為是清江的源頭。老實說,當我聽到這個說法時,也曾心存疑惑,那是真的嗎?龍洞流出的水真的就是從白楊塘下來的?當地人堅定地告訴我,是的!並順口舉出例證,說曾有人從白楊塘的檀香洞口倒進穀殼,結果從龍洞那裏流了出來。

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