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流動的情韻

三年前的一個冬日,我告別原工作單位,帶著簡單的行裝,從州府恩施出發到利川上任。那是一個陰晦的天氣,似乎正好是為了印證我的心情。知道工作變動的消息很突然,從得到通知到赴任,前後隻有三天時間。利川到底什麽樣,未來的路該怎麽走,到任後工作如何開展,統統來不及過細考慮,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模糊的,茫然的,就像那時灰時藍濃雲湧動的天空,就像那此起彼伏彎彎曲曲的來路。

穿過朝東岩隧道,車輪觸著的便已是利川的土地了。一進入利川,眼前的景象便有了很大不同,跟朝東岩那邊已然是兩重天地。地勢變得平坦舒緩起來,大片大片收割後的農田沉靜悠閑地鋪陳在道路兩旁;山體變成了低矮渾圓的丘陵,即使是在深冬的季節裏,也依然是頑強地綠著,隻是比夏天裏淡了些清新,那一展平地從車窗外掠過時,依然給我視覺的畫板上描摩出幾許生氣,在我內心的膠片上曝光出一片亮色。正午時分,我走進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在家的市委領導在那裏跟我見麵,會議室開著空調,暖烘烘的。有人告訴我,我們所在位置的海拔是1070米,利川年平均氣溫要比恩施低3到4攝氏度。難怪穿著在恩施城裏的裝束,在利川卻明顯感覺到有些寒意呢。

那時我對利川還沒有一個完整清晰的印象,腦子裏也還沒有“龍船調的故鄉”、“中國西部名城”、“騰龍天堂”這樣一些充滿詩意令人神往的概念,我對利川的第一個直觀感受就是冷。當時,我簡單地將利川寒冷的氣候視作一種負擔,心想自己能適應得了嗎?可隨著對利川認識和感情的不斷加深,才發現那恰是利川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後來對利川氣候情況有了整體了解,知道那裏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又因山巒起伏,溝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氣候差異明顯,為典型的山地氣候。利川四季分明,春華秋實,夏涼冬寒,是最適宜人類生存居住的所在。這一氣候條件方麵的優勢,眼下正在成為利川大做文章的特色鮮明的旅遊資源。

從那時起,我便感到利川在自然環境上的許多獨特之處。之後的幾年裏,我切身感受著,用心體會著,一步步走進利川的山水天地,利川的山水也一步步走進我的情感世界,情景兼容,水乳交融。利川的山水和文化很快融化了我,將我凝聚成一朵浪花,伴隨著清江河水源遠流長的清波而笑鬧歌舞;將我羽化成一枚《龍船調》的音符,伴隨著山高水長的交響而起伏跳躍。當我又要離開利川時,我才知道,其實我已走不出利川了,利川的山山水水,成了我心壁上的一幅烙畫!

這些年來,利川憑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抓住西部大開發、滬蓉西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建設等曆史機遇,將旅遊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來培植,一批旅遊景點、景區和旅遊企業正茁壯成長,加之多種途徑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利川的名聲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遊人成幾何倍數增長,大大提升了利川的人氣。客走望家門啊,這是好事!全市上下形成共識,熱誠歡迎八方來客。每每向客人們介紹利川的建設發展情況和旅遊景點時,我總是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一種自豪的情緒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溢於言表,感動自己,也感染他人。

第一節 流動的情韻

曆史是一條河,而每一條河又往往都是一部流動的曆史。

人們說: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利川地勢高拔,雨量充沛,因而成為不少河流的源頭。到利川前,我隻知道利川是清江之源。到利川工作後,才知道利川頗有名氣的河流也遠不隻清江一條,發源於境內的條條河流,順山勢走向蜿蜒曲折,跌宕起伏,奔流出境,形成了境內一個放射狀的水係。

每當我行走在河邊,或是想起某一條河流,我的心緒便也一如那美麗的江河溪流,在利川的大地上奔流湧動。

1

清江,翻卷著曆史文化的浪花。

清江古稱夷水、鹽水,因“水色清照十丈,分砂石”而得名。從源頭出發,穿山過峽,在群山萬壑中一路奔騰東去,經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長陽等縣市,最後在宜都注入萬裏長江,是湖北省境內從南岸注入長江的最大支流,全長440公裏,素有“八百裏清江,八百裏畫廊”的美譽,被鄂西土家人稱為自己的母親河。

清江,一條魅力無限的河流。

任何有形的無形的和自然的人文的東西,都有其始發的源頭,而源頭總是誘人的,總是激發著人們探尋的欲望和熱愛的**。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利川縣誌》都記載說,都亭山上的龍洞灣那幾股泉水,便是清江的源頭。但現在也有人把齊嶽山下汪營鎮清江源村龍洞溝的那個出水洞當作是清江源頭。這算不算錯?我想其實也行,清江發源於利川境內,整個利川都是她的源頭啊。

清江在利川境內120多公裏的流程中,明暗相間,曲折逶迤,天造地設地形成了三明三暗、五沱七灘、四峽六洞等絕妙景觀。

查閱資料,踏勘實地,走訪相關人士,我終於明白,所謂三明三暗,即從源頭至檀香洞明流2公裏為一明,檀香洞伏流六公裏至龍洞溝湧出為一暗;從龍洞溝出發,流經利中盆地,至利川城東北騰龍洞水洞洞口“臥龍吞江”處明流58公裏為二明,水洞伏流8.5公裏至觀彩峽露出地麵為二暗;在觀彩峽明流1公裏為三明,伏流2公裏至黑洞出口為三暗。所謂五沱七灘,即謝家沱、盆沱、大盆沱、太極沱、蔣家沱和白龍灘、釣魚灘、金魚灘、石板灘、小步灘、兩匯灘、枇杷灘。所謂四峽六洞,即三渡峽、觀彩峽、毛家峽、方洞峽和檀香洞、龍洞、水洞、鰱魚洞、響水洞、黑洞。僅看看這些名字,就不得不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心靈也會受到深深震懾。難怪有人吟出“明時澄清暗時幽,盤沱迂回水倒流”的詩句來呢!

多次探訪清江源頭,漫步清江河畔,凝視著從石穴岩縫間汩汩而出、源源而去的清流,我無盡的思緒卻溯流而上,一次次朝著曆史的方向駕雲遠遊。

據充滿神話色彩的史料記載,土家人遠古祖先的一支——“故出巫蜑”的巴人,共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姓”,“五姓”皆生於武落鍾離山“赤黑二穴”。據考證,武落鍾離山位於今天長陽縣境內。當時還處於“未有君長,俱事鬼神”的“五姓”,為了協調矛盾,和諧相處,共謀發展,以執劍入穴和乘坐土船而不覆的辦法推選出土家人曆史上第一位部落首領巴務相,後世稱為廩君,民間也稱向王天子。廩君這位部落首領的誕生,標誌著土家先民——古代巴人由過去的原始蠻荒時代進入了氏族部落階段。廩君從坐上首領這把交椅的頭一天起,就開始思索部落,也是一個民族的前途命運。為了尋求更加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和更加豐富的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廩君率領部落,乘坐土船,從武落鍾離山出發,沿古夷水向西遷移,曆經千難萬險,來到“魚鹽所出”的富饒之地鹽陽,在那裏遇到當時還處於母係氏族社會製度下的鹽水女神,鹽女對英武強健、誌向遠大的廩君產生了愛情,想方設法挽留他“共謀發展”。但為了部落的利益,廩君沒有沉溺於纏綿溫柔的愛河,而是在萬般無奈之下,狠心用箭射殺了鹽女,擺脫糾纏,毅然率部繼續西進。他們所走的路線,還是逆夷水而上,一直來到一個叫“夷城”的地方才安頓下來,以此為基地,發展生產,拓展領地,“君乎夷城”,並最終以夷城為策源地,建立起屬於土家族先民自己的諸侯國——巴子國,後又稱巴國。

“魚鹽所出”的鹽陽在哪裏?

“君乎夷城”的夷城在哪裏?

史學界尚無定論,但大致傾向於就在今天的恩施、利川一帶。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廩君率部從武落鍾離山出發,沿清江西進,一直來到清江源頭所在的利川,以為已是“山窮水盡”,於是安頓下來,養精蓄銳,再圖發展,是順理成章情理之中的事情。那麽,利川,清江源,一定是廩君或是廩君的繼任者們的重要活動之地。清江這條從曆史深處流來的河流,見證了土家先民的行蹤,清江的每朵浪花都是土家族曆史演進中的一個音符!

聳立在清江源頭的都亭山,群峰勁拔,草木森森,山風林濤不僅歌唱著山的壯美,更是在述說著一個民族的曆史和一個民族英雄的壯烈情懷。

古代巴人以夷城為基地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國家之後,一邊開疆拓域,保家衛國,一邊墾荒種糧,紡線織布,發展經濟,使國力不斷增強。商周時,一度形成鼎盛時期。到東周時,巴國已經發展成為包括今天重慶、湖北、陝西等省市部分地區的南方國家。後又幾經拓展,從一個弱小的國家發展到包括今天鄂、湘、渝、川、黔、陝六省大半地區的大國,其屬地甚至已遠及河南和江淮地區。

但同時,戰爭也一直伴隨著巴國艱難的發展曆程。

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時代告終,戰國時代開始,周王朝中央政府淪為傀儡政權,全國陷於混亂,各封國之間相互爭霸,一個又一個弱小國家被吞並,強大封國的領土日益擴張。到公元前四世紀,這種混亂的局麵仍在繼續。在群雄並起、幹戈不止的戰國時代,地處長江中上遊的巴國麵臨著“四麵楚歌”的嚴峻局麵,東麵是擁有大半個中國版圖的楚國,西麵是富庶的蜀國,北麵是強大的秦國,隻有南麵的夜郎國相對弱小。巴國與鄰國因為疆域、物產之爭,累世征戰,特別是與楚國的戰爭,持續了近千年。連年戰亂,使艱難支撐的巴國勢力大大削弱。巴國在周邊國家的擠壓和侵擾之下,國力日下,國土萎縮,以致發生內亂,自己都無力平定。當時巴國的東部領地已退縮到現在的利川一帶,鎮守東部疆域的大將軍巴蔓子受朝廷之命向楚國求援,說好幫忙平定內亂之後一定重謝。楚國果然派兵“相助”,使巴國內亂得以平息。當楚使前來索要作為重謝的三座城池時,巴蔓子毅然揮劍割下自己的頭顱,獻給楚使作為回報,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國家的尊嚴和領土完整。楚使無奈,捧著巴蔓子的頭顱回到國內,楚懷王卻被巴蔓子的忠烈義行深深感動,以上大夫的禮儀隆重地將其頭顱安葬在宜都的某個地方。當時巴國的都城已設在江州(今重慶市),得知這一消息,朝野震動,巴國君王也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在江州為其建造了一座衣冠塚。巴蔓子的身軀則被安葬在利川境內的都亭山上。

然而,巴將軍的頭顱並沒有換來自己國家的安寧。此後,巴國勢力更趨衰弱,國運日下,在東邊楚國和北邊秦國的壓迫之下,被迫向西退卻收縮,因而與西邊的蜀國經常發生戰爭,致使兩敗俱傷,楚國趁機吞並了巴國的漢中、巫、黔中等地,巴國的屬地僅剩下四川境內的東巴、西巴、南巴等“三巴”地區。

公元前316年,巴蜀再起戰事,巴國君王向秦惠王告急,秦惠王派丞相張儀、大夫司馬錯率軍從子午道進軍,同年10月,消滅了蜀國。然而巴國君王沒有想到的是,向秦國求援,其實也是引狼入室。秦國的軍隊滅蜀之後,並沒有凱旋回國。秦惠王早已垂涎巴國的富庶,繼取得蜀國之後,又一鼓作氣拿下了巴國。因為秦國的介入,使得巴國與蜀國兩個文明古國先後消逝。

曆史煙雲已默然遠去,清江濤聲卻奔湧不息。清江源是一條河流的源頭,也是一個山地民族的源頭;清江是一條自然的河,也是一條曆史的河、文化的河。

見證了一個國家興衰和一個民族坎坷命運的清江,就這樣從茫茫的遠古流來,又朝無盡的未來流去,她滋潤著沃野大地,哺育著兩岸各族兒女,是一條流淌著恩惠與福祉的河流,因此人們稱她為“有利之川”,於是便有了“利川”這個名字。

行走在清江源頭,賞析那一座座古樸的吊腳樓,結識那一群群質樸的土家人,常勾起我對曆史的遙想,也啟迪我對未來的遐思。曆史文化的保存與傳承,總是需要一定載體。結合利川正日益紅火的旅遊業的發展,我心裏萌生出再造一座“夷城”的強烈願望。

為著這個想法,我曾輾轉反側,夜難成眠。幾番思考,在我的頭腦裏,一座氣勢磅礴的夷城漸漸浮現出來,並最終崛起在清江源頭。接下來,我的意識和思維遊走在夷城的每一個角落、每一條大道、每一座建築中、每一處場景裏,一有機會就忍不住向別人述說、描繪,一談起來就總是情緒激動,甚至有些口若懸河的架勢。

在我的想法裏,借旅遊開發建造那樣一座“夷城”,既是為了保護和展示土家曆史文化,又是為了推動全市的旅遊業發展。旅遊界有句行話:沒有文化的旅遊是走路。利川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壯族、藏族、佘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滿族等11個少數民族,人口38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46%,其中僅土家族就占38%。作為以土家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把傳統民族文化與旅遊開發結合起來,將民族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優勢,進而轉化為經濟優勢,是一條既保護文化、又發展旅遊的有效途徑。作為市委分管旅遊工作的領導,我做夢都希望能在這方麵多做些文章。因此我在有關的會議和場合,總是對這方麵的想法不厭其煩地津津樂道,常常弄得聽的人也跟著心馳神往,情緒激動。

夷城到底是一副什麽樣子呢?我自己,所有聽我述說過的人,都會想到這個問題。我想,它既是一座古城,又是一座土家曆史文化的立體博物館。依山就勢修築的古城牆,規範著城池的領地範圍;城內一處地勢突出、視野開闊的山坡上,坐落著一座氣勢宏偉的殿堂,取名白虎堂,裏麵供奉著土家人的祖先廩君、巴蔓子等土家民族英雄和各個時期功績卓著、民心所向的土王的塑像,展示有關土家族族源及其發展曆史的文字、影像資料和代表土家傳統文化的實物。那裏常年香煙繚繞,號鼓鑼鉦之聲不絕,人們到那裏尋根問祖,頂禮膜拜,在那裏舉辦各種土家傳統祭祀慶典活動。白虎堂前的高地上,矗立著一座豪華氣派的“王宮”,王宮由土兵把守,神聖威嚴,那裏是土家部落首領,或是古代巴國君王,或是地方土司處理各項軍政要務、從事各項活動的場所。王宮前,山坡下,是一座用當地綠豆砂石板鋪成的大型擺手廣場,白天土家兵丁在那裏列陣操練,夜晚人們在那裏舉行大型擺手活動,進行土家傳統婚俗等儀式表演。廣場的對麵是一座建造華美精製的戲樓,《南戲》、《堂戲》、《燈戲》、《儺戲》、《柳子戲》等土家傳統地方戲劇,《絲弦鑼鼓》、《三棒鼓》、《滿堂音》、《地盤子》、《利川小曲》等傳統地方曲藝,《龍船調》、《黃四姐》、《柑子樹》、《篩子關門眼睛多》、《對門對戶對條街》等山民歌,肉連響、八寶銅鈴舞、板凳龍、撒爾嗬等民間舞蹈,在那裏輪番上演,城內居民和外來遊客從那裏感受到土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廣場左右兩側是錯落有致的商鋪、旅館、酒肆,全是仿古土家吊腳樓特色建築,其間以青石鋪成的街道相互溝通銜接,吊腳樓上,不時飛出陣陣土家情歌,土家少女在那裏跟母親學唱《哭嫁歌》;杆欄之上,土家妹子或飛梭走線,編織土家織錦西蘭卡普,或跟長輩一道納千層底布鞋,繡土家繡花鞋墊,縫製傳統土家服飾;樓下市麵上,人來人往,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居住在城內的“土著”們在那裏忙著兜售各種特色商品。遊人們在那裏穿梭往來,用一種叫做“土司幣”的“現金”,購買自己喜愛的各種土特產品、具有地方標識和民族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品嚐土家傳統風味,感受土家傳統文化。整個城池之內,一派歌舞升平、物繁市榮的熱鬧景象。到此一遊的人們,無不深深感到,這清江源頭的夷城,既是土家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也是遊人們理想的旅遊目的地,還是文化考察、影視拍攝的重要基地。

這樣一座用當地石材、木材和土家曆史文化構建起來的城池,在我的腦子裏,最初是建在汪營鎮清江源村的,那裏地形高低錯落,山坡平地間陳,且有保存完好的吊腳樓群、原生態的土家農耕文化、傳統的土家生活習俗,開發建設相對容易,還能很好地體現清江源頭跟土家曆史文化的關係。後來考慮到全市旅遊龍頭景區騰龍洞開發的基礎和旅遊要素完備的需要,認為把夷城建在市城東北郊區騰龍洞口也是可行的,並招集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專題討論,大家也都確認了建在那裏的可行性,並基本確定了統一規劃、招商建設的開發思路。這一思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認可,並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時任市長孔祥恩就征地、規劃等問題,給相關部門提出了明確要求。但就在這時,市委換屆,組織上決定調我到州直工作,當我離開時,帶走的還隻是建造夷城的一個夢想。

就在我行將離開利川的時候,新任市長李義告訴我,那個設想還要繼續實施,並要我繼續幫忙出主意。我知道要我出主意是在抬舉我,但李市長的想法的確讓我深受感動,也深感快慰。

關於建設夷城的設想,一直存留在我的夢中,成為我情緒高漲的緣由——興許那的確不僅僅隻是一個夢啊。我常想,要是那座夷城最終真的能夠在清江的源頭建成,那麽清江也將會更添魅力,清江的浪花也會更具文化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