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詩意雅布賴

雅布賴鎮地處阿拉善盟西南緣阿拉善右旗,因雅布賴山而得名。

雅布賴聽上去是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一說是由藏語“雅布日”演變而來,另一說是蒙古語“雅巴賴”演變而來。

2015年2月9日傍晚,我們在滿天星鬥中,經騰格裏沙漠南緣,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與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擦肩而過。是的,白天的時候,我還在孟根向幾位長年跑運輸的司機講起騰格裏沙漠中兩隻螞蟻的故事。與雅布賴這樣邂逅,當時心中還是有一點遺憾。

我最初了解雅布賴,是因為雅布賴山礦區豐富的鹽湖以及雅鹽悠久的開采曆史。雅布賴鹽湖為阿拉善第二大鹽湖,鹽湖係天然沉積而成。其零星開采曆史可上溯至西漢,三國時期亦有開采記錄。其正式采鹽曆史已有600餘年。《清統一誌》記載:“西套界內有青鹽池、鴛鴦白鹽池、小白鹽池皆在鎮番縣西北,明初曾設鹽司。”

《漢書、趙充國傳》中將雅布賴鹽湖稱為“鹽澤”。

雅布賴鹽湖麵積約有20多平方公裏,鹽湖區保護麵積有160平方公裏,為阿拉善第二大鹽池,其開采曆史要比阿拉善第一大鹽池吉蘭泰早很多。究其原因,作家張繼煉認為,雅布賴鹽湖東靠孟根布拉格蘇木,南與武威民勤縣相連,地處河西走廊邊際,漢唐時期的古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通向中亞、西亞,這一帶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重要黃金通道,故雅布賴鹽池的開采曆史也比吉蘭泰鹽湖悠久得多。

說到雅布賴悠久的開采曆史,讓人不由得聯想到中國上古時代的鹽業史。考證鹽之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厥貢鹽......”我們的先祖最先發現的是海鹽,五帝時代發現池鹽,戰國末期發現井鹽。

夙沙有鹽宗之稱,他煮海為鹽的傳說知道的人不少,鹽湖一帶知道這個傳說的人就更多了。

相傳遠古在山東半島南岸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部落裏有個人名叫夙沙,他智慧過人,聰明能幹,每次外出打獵,都能捕獲很多。一天,夙沙在海邊用海水煮魚吃,剛放在火上煮,一頭野豬突然從眼前竄過,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殺死野豬,罐裏的水已經熬幹了,罐底留下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點放到嘴裏嚐嚐,味道又鮮又鹹。夙沙用它就著烤熟的野豬肉吃起來,味道好極了。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出來的鹽。

對這個傳說,學者們也有相關考證,結論為夙沙氏和傳說中的洪荒時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關係。以此推論,夙沙部落長期與海為鄰,不僅首創了煮海為鹽,而且大約在商、周之際就已在當地推廣和普及用海水煮鹽。故《中國鹽政史》也這樣記載:“世界鹽業莫先於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

根據以上資料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5000年前的炎黃時代。

來雅布賴考察之前,我曾和著名學者李安綱教授聚談,李安綱先生有一個觀點:4800年前華夏史祖就已經開始曬鹽,在曆史上很古老的時候,鹽業就已經是影響國計民生的支柱產品。大禹治水最初的動機是因為鹽池被洪水淹沒。

其實,說到夙沙鹽宗之稱,我能夠聯想到的另外一位稱得上“鹽宗”的還有管仲。管仲被齊桓公任命為宰相後,充分利用齊國海鹽資源豐富的優勢,開創了食鹽官營製度。其具體措施就是:民產、官收;官運;官賣。確為富國之大計,以後曆朝統治者無不重視。

管仲亦被後人尊之為“鹽宗”之一。

7月17日下午,我和作家陳學仕兩人沿河雅公路駕車從金昌直達雅布賴鎮,途經“下四分”時,我問學仕兄下四分地名的來曆,他為我講起一個實實在在的笑話,他說自己過去一個同事對此地名的理解是“分”“風”諧音,每天下午4點起,準時刮風。河西多風可見一斑。不過當日沒有大風,自然不會有揚沙。碧藍碧藍的天空,潔白如玉的雲朵,漫漫戈壁,悠悠羊群,彌漫著一種詩情畫意般的景象。讓人心裏似乎也變得更為潔淨明澈。我拍了幾張相片發到微信朋友圈,第一個點讚的是敦煌樂舞團陳建紅團長,我猜測陳團長肯定是喜歡上那張藍天白雲的相片。

從金昌至雅布賴鎮的河雅公路再沒有其它岔路,路程大約100多公裏,基本是平直寬闊的柏油路,當看到右側路牌上寫著“前方雅布賴鎮”字樣時,我給雅布賴鹽業公司工會主席巴亙發了一條短信,巴亙迅即回複,他已在雅鹽賓館等候我們的到來。

7月18日早晨,我們首先開始考察雅布賴鹽池,巴亙親帶我們參觀。車出雅布賴鎮,周圍是一望無際的梭梭林,據巴亙介紹,雅布賴鎮梭梭林大約有1萬多畝,都是雅布賴鹽業公司職工一邊開采鹽池,一邊護沙,這項工作從上世紀50年代即已開始。

我們先是來到雅布賴鹽池一生產基地。首先參觀整個鹽業生產狀況,工人朱永平為我們介紹了整個鹽的生產流程:采礦、運送、洗鹽、傳送、沉澱、結晶。

朱永平今年50歲,他的父親是雅布賴鹽業公司退休職工。朱永平8-9歲時,雅布賴鹽池的鹽主要靠駝隊往外運送,70年代,有了解放車後,人們才逐漸不再以駱駝運鹽。

我們注意到,雖說現在各生產環節基本已使用機械化操作,但工人們還是比較辛苦,作業環境極其簡陋,由於風吹、水泡,不少職工有風濕性關節炎等職業病。生產廠長王永澤告訴我們,最苦的時候應該是六七十年代手工挖鹽,使用的工具是最原始的鐵勺、鐵鍬、鐵耙、鐵鑽等,沒有電,工人穿上水靴進到鹽池,先用鐵鑽鬆動鹽塊,再用鐵鍬拍碎,然後用鐵耙耙成堆,最後用網狀的鐵勺撈起。

巴亙插言說,我們的職工確實不容易,但也培育了一種精神,大多是幾代人堅守在這裏,他們真正是“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

中午,我們在鹽池作業工地簡單就餐後,巴亙帶我們參觀鹽池濕地。雅布賴鹽湖的水被雅鹽人喻為天堂之水,誰都知道,好水出好鹽,故雅布賴出產雅鹽也如水晶一樣透明,如白玉一樣潔淨。

當我們深入到濕地中心,空氣中彌散著一股淡而清香的鹹味,野鴨、水鳥等悠閑的擺弄著舞姿在湖中嬉水,一隻隻水鳥時而展翅盤旋,時而拍打著水麵輕輕掠過。有一隻非常可愛的小水鳥在溪水邊距離我們特別近,憨態可掬,它就像是一位恬靜的少女,清清的湖水就是它的鏡子。小家夥並沒有飛開,任憑我們拍個夠,當我們的願望滿足後,我和陳學仕輕輕為小家夥鼓掌,小可愛這才悠然舞動身姿向前飛去。再往前看,兩隻大一些的水鳥在遠處翱翔,不時傳來咕咕叫聲,小家夥估計是這對水鳥的孩子,大水鳥可能是在提醒小家夥:孩子,對於人類,你必須要時時提放!這樣想時,我忽然感到一陣臉紅。

駕車的張革文師傅看到我們興趣如此濃厚,不時停住車好讓我們拍照。巴亙深受感染,很感慨地說道:“要是雨水多一些,雅布賴也是小江南啊!”他向四周望了望,問身旁的王永澤:這一帶沒有樹,鳥窩會在哪裏呢?王永澤分析說有可能是在池邊,巴亙看到路邊開鑿的渠道時,提醒王永澤:“開鑿鹽道時,小心別把鳥窩毀壞了。”這個小細節,讓我不禁想起阿拉善駱駝研究所張文彬兄那次講過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文彬兄說,有一次,蒙古國駱駝研究會會長巴圖蘇和來訪,他陪同一起在戈壁草原上考察駱駝習性,巴圖蘇和在車上不抽煙,下車在荒漠上抽煙時,她也會將煙灰彈入空煙盒,然後再帶在身上扔進垃圾桶。那次和額濟納旗文史委的那仁巴圖主任一起來《絲綢之路》雜誌社考察的巴雅爾也這樣說:“沒有人會比在草原上生活的我們更加愛惜草原了!”

7月19日下午2:45,我們從雅鹽賓館出發,這次是巴亙親自駕車,王永澤作陪,我們沿河雅公路向北一路馳騁,大約幾分鍾工夫,我們一行即已鑽出雅布賴鎮。河雅公路兩邊是望不到邊的戈壁灘。今年雨水比往年豐沛,戈壁灘裏的植被泛出的綠色也明顯強烈,距離雅布賴鎮較近的地段且有一片片的梭梭林,感覺綠意盎然。

巴亙駕著皮卡車飆得很猛。年初在阿左旗考察時,張文彬兄在戈壁灘駕著他那四驅越野飛奔的情景,還記憶尤新。在地廣人稀的沙漠戈壁,這也許是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駕車的特點。巴亙說,就要見到的蒙古族青年布和楚魯,他才是真正駕車高手。

離開雅布賴鎮大約30公裏,巴亙將車停在路邊,打起了電話,他講的是蒙語,“絲綢之路”幾個字我聽得很清楚,原來,他正在和楚魯通電話。巴亙想讓我們到牧民家裏感受一下。近幾年,阿拉善牧民基本上退牧還草,楚魯家是這一帶位數不多的居民,再則,巴亙想讓楚魯帶我們去庫日木圖廟,聽說今天很有可能還可看到廟會。

我們從公路左側一處岔路直插進去,顛簸前行,周圍的房屋大都拆除,很少看見人,正疑惑,車前麵跑過一隻小狗,左側看到有好幾堆架起來的幹柴,我納悶,巴亙說,這是沙漠地區的習慣,下麵通風,否則,柴堆周圍就成為聚沙的地方。到跟前時,兩個蒙古族青年正在修摩托車,其中一位看到巴亙,笑著迎過來,他就是楚魯。巴亙笑著介紹說:“布和楚魯漢語意為堅硬的石頭。”健壯靦腆的楚魯憨憨的笑了笑。楚魯平時主要在阿右旗製作皮夾等手工藝品,也設計製作一些奇石、木雕。我們走進他家院子,屋子內外都能夠看到他撿來的奇石,也有玉石、瑪瑙石等,院子空地上還堆著幾隻撿來的木雕。楚魯話很少,碰到巴亙確實講不明白的地方,他才補充幾句。

布和楚魯家裏,我最感興趣的要數黑枸杞。

黑枸杞僅在河西走廊、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新疆中部等地有零星分布。黑枸杞生長在人類無法生存的荒山野嶺、沙灘河**,有著超強的生命力,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肆意開發,黑枸杞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少。最初它本來隻是野生,近些年,黑枸杞也開始種植。

黑枸杞的傳說可上溯到周文王。相傳周文王派名將南仲前往西北駐守邊疆,南仲在禦敵時,不慎身染重病,無藥可醫。一黑衣白須老者贈玄色枸子與南仲,他日日嚼食,南仲疾病痊愈後得勝而歸,遂獻玄色枸子與周文王。文王品嚐後大悅,讚枸子味甘健體,為天賜神果,於是把玄色定為天子之色,將黑枸杞樹賜名為“東方玄木”。

《周易》中所記載“天玄地黃”之玄即為黑,周天子在祭天之時所穿的衣服亦是黑色,這是有其原因的。

這次,我是第一次見到黑枸杞實物,

巴亙說:“黑枸杞曬幹後,可泡著當茶喝,泡製好的黑枸杞水為藍色**,經常飲用,有抗衰老、美容養顏、增強免疫等功效。”我越聽越覺得神奇,我問楚魯曬幹後的黑枸杞價格,楚魯說每公斤大約700-800元。楚魯帶我們到他的黑枸杞種植園,他說,黑枸杞對植被要求不高,隻要有點水,在荒寂的戈壁灘裏即可生長。

參觀完楚魯種植的黑枸杞及他的收藏品,我們繼續上車,這次是楚魯駕車,我們直達庫日木圖廟。繼續行駛約10公裏左右,即到庫日木圖廟。

庫日木圖廟當地人也叫阿貴廟,巴亙那是廟裏的主持,巴亙和他很熟。他們兩最先用蒙語交流,巴亙讓巴亙那用漢語直接講給我們聽,巴亙那剛開始謙虛說自己漢語講得不好,他一出口就知講得不錯。巴亙那說,阿貴意為山洞的意思,他邊說邊將我們讓進休息室,端來油香、沙蔥菜、茶水等。我問巴亙那主持,既然阿貴意為山洞,阿貴廟是不是和山洞有關係?巴亙那說,廟後麵就是烏藏活佛修行的山洞。我們跟著巴亙那走進山澗,巴亙那一邊走一邊講,他說烏藏活佛來這裏時,最初是喇嘛,日常主要以野果充饑,以山澗溪水解渴,青羊奶是最主要的營養品。他在這裏修行了3年,最終修行成為活佛,目前烏藏活佛已有5代,第5代烏藏活佛尚在世,已經80多歲了。

說話間,我們已行至最陡峭、最難走的一段台階,最後臨近石窟的30米台階路,坡度極陡,其餘地方均為懸崖峭壁,行人難以攀登,我們都是拉著一旁的繩索上去的,到最後一塊台階處的正上方有一塊天窗,用木板蓋著且上鎖,一次隻能容一個人攀上去。巴亙那主持打開鎖,我們分別爬了上去,巴亙那主持接著打開最後一道石窟門,窟內有石炕,正中間供奉著佛像,酥油燈發出柔和的光,香煙繚繞。借著酥油燈的光和外麵射入的光線,基本能看清洞內全貌。巴亙那主持說這裏就是烏藏活佛當年修行之地。

下山時,巴亙那主持指著山澗一座高聳的石山說,相傳烏藏活佛當年敬香時,都是要爬至山頂,山頂上麵的敬香石就是烏藏活佛壘起來的。我們從不同方向看這座神山,險峻陡峭,沒有發現可以攀上去的路,但上麵的石塊分明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壘砌來的。山下麵纏繞著許多鄂博,就連山澗裏偶爾出現的一兩顆榆樹,人們也視為神物。

小小的皮卡車,在楚魯手中如同玩具,楚魯駕車輕鬆自如,風一般前行,他減速時亦很穩。這次,我們的目的地是雅布賴山,我們要去探秘雅布賴鎮水源地。

透過車窗向左側望去,紅褐色風蝕岩石構成的雅布賴山,高低起伏,蜿蜒連綿。巴亙說,雅布賴峽穀很隱蔽,沒有當地牧人引導,很難找到,巴亙讓楚魯特意為我們帶路。當我們乘坐的皮卡車拐離柏油路向左側山脊處前行時,楚魯指著峽穀口上孤獨的一顆樹說,那棵樹就是雅布賴峽穀標誌。

在顛簸的戈壁灘上,楚魯操作熟練,駕車如履平地。雅布賴峽穀一帶聽說曾是古戰場,我左顧右盼,試圖發現一點痕跡。

我們乘車穿進峽穀,穀澗水草豐美,蘆葦稠密,細細的沙土透著濕氣,這在幹渴的戈壁上確實難得,人突然沒有了燥熱感覺。正前方看到一家遺棄的土屋,巴亙說,這是原來的牧民家,因為退牧還草,搬離此地。峽穀兩邊皆是石山,曆經千年風雨剝蝕,峭壁上布滿大小不一形似蜂巢的洞穴,像是人工開鑿一般,許多石洞相互連通,為岩羊、山鴿、山雞等野生動物的天然巢穴,聽說這一帶還偶有珍稀動物鵝喉羚、石貂等出沒。布和楚魯說他小時候常常可以看見成群的盤羊,現在已經很少碰見了。

昨晚,我從雅鹽退休的一位老先生口中得知,據說雅布賴山曾叫雅布日山,傳說有一位黑將軍駐守此地,他吃了敗仗後逃至此山,這裏遂成為他的保命福地,黑將軍願此山成為眾山之父,離開時稱此山為雅布日山。

在這炎熱的夏日,峽穀裏的陽光卻感覺極是和煦,清風吹來也讓人格外愜意。臨近穀底的山坡上滿是碧綠的雜草和不知名的野花。楚魯停住車,他說前麵就是水源地。王永澤說,以前,這一泓清泉流至穀口時,基本上就滲幹了,80年代,通過地下水管才將泉水壓到新井水庫。雅布賴鎮的人們自此也飲用上了甘甜泉水。

我們在水源地逗留多時,很慶幸能夠來到神奇雅布賴水源地,但很遺憾沒能碰上石貂、盤羊等雅布賴精靈。

這時,學仕兄有重大發現:草叢中有一隻小壁虎。在我眼裏,水源地的小壁虎也堪稱雅布賴精靈,我急忙趕了過去,小壁虎不怯生,配合我們拍完照以後,方悠然消失於水草中。

藍天、白雲、石山,綠草、溪水、野花、壁虎,多麽富有詩意的畫麵。

楚魯說,從這條峽穀穿過去,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我知道,巴丹吉林沙漠有獨特的迷人景觀,那裏有高高聳立的沙山,夢幻般的鳴沙,靜謐的湖泊、濕地,我們上次穿越是在晚上,這次近在咫尺,我有些向往。

雅布賴山係橫貫阿右旗中部,長約110公裏,最寬處有20公裏,它實為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裏沙漠弧形隆起的一個山脈,東南側懸崖絕壁,西北側坡度相對較緩,成為阿右旗及雅布賴鎮的天然屏障,對於雅布賴來說,雅布賴山如同賀蘭山對於寧夏平原一樣重要。

巴亙說,明天我們要去考察的九棵樹,那裏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有自然形成的沙山,是一處體驗沙漠夢幻之感的奇妙之地。

7月20日,迎著清晨燦爛的霞光,我們再次出發。

巴亙先是帶我們至中泉子芒硝湖考察。

中泉子芒硝湖位於雅布賴鎮巴音諾日村西南端,為一現代內陸盆湖,芒硝儲量約1000多萬噸,為雅鹽集團所擁有。我們和分廠負責人簡單交流後,沿著河雅公路直奔九棵樹。

九棵樹是一處地名,位於河雅公路邊,關於其得名,根據雅鹽職工朱永平的說法,過去,那兒確有9顆樹,原來是活的,應該生長有好幾十年了,死了估計也有四五年時間。我問他這幾棵樹是自然生長還是種植的,或者還有什麽其它特定含義?朱永平笑了笑,使勁搖著頭。

王永澤駕車很穩,行駛大約40分鍾時間,抵達九棵樹。今天,來九棵樹觀光的遊人不少,九棵樹對麵沙山下,停著不少車輛,沙山上已能看到不少來此體驗的遊客。

九棵樹為一處灘地,地勢較低,周圍沙丘隆起,沙棘濃密,酸胖是沙棘上結的果實,幾位遊客正在摘食,我湊到近前開玩笑說:“這坨沙棘是我們家的。”一位遊客反應極快,她說:“這是我奶奶栽種的。”一旁的巴亙、王永澤都笑了起來。於是我們湊在一起摘嚐她奶奶栽種的酸胖。

灘地上最為醒目的是已經幹死的幾顆老樹,四顆較為高大的枯樹聚在一起,幹枯的樹枝互為呼應,雖說死了,挺立在那裏,似乎依然有生命的感覺。在這戈壁荒野,樹幹能長這樣粗壯是極不容易的事情,麵對死亡,這些老樹肯定心有不甘,抗爭,再抗爭,直到耗盡最後一滴清淚。還好,詩意的雅布賴為這裏留下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9顆枯樹挺立在那裏,意在告訴人們:熱愛環境,珍愛生命。

此時,已至正午,太陽越來越灼熱,9棵樹旁邊的沙山上聚集的人也逐漸多起來。巴亙走在最前麵,我們向沙山頂上爬去。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漫漫沙山上,竟然發現一個幼小的生命正在堅強爬行,細看,有點像是黑色擬步甲昆蟲。當我的鏡頭對準它那微小身軀的時候,我明顯能夠感覺其有所驚覺。在這幹渴的沙海裏,遇到這樣堅強的生命,我和陳學仕都覺得不可思議。我聯想到曾讀過的那句話:“如果你沒有到過沙漠,你就無法真正理解生命。”

巴亙已上至沙山頂。我腦海裏卻還在想著那隻擬步甲昆蟲,也許它永遠會消失在漫漫沙海裏,我為如此堅強的生命可能失去感到惋惜,也覺得它的生命蘊藏著一種美感。

當你驚歎並留意美的時候,美其實時刻在你身邊。此刻,在我的鏡頭前,沙山上一位紅裙美女如女神一般,赤足站在金黃色的沙海裏,靜靜注視著遠方,她身後是蒼茫的天空,漫漫沙漠。這位女神級的高挑美女,其紅色長裙成為金色沙海裏一道最亮麗的色彩。她長發飄飄,氣質優雅,淡定從容。我的鏡頭對準她的時候,她沒有拒絕,她的眼睛看上去清澈如水,笑容自然而迷人。我通過微信將圖片發到朋友圈,命其名曰“雅布賴沙山玫瑰”,高台縣宣傳部趙萬鈞兄如同在微信上值班的哨兵,迅即點讚。

站在沙山山脊向遠處眺望,視野所及,巴丹吉林沙漠遼闊奇美,沙山連綿起伏,波浪式的紋路蜿蜒伸展,漸漸消失於天地交接邊際。在這蒼茫天地之間,遙望漫漫沙漠,自己瞬間感覺渺小得如同一粒小小的塵埃,甚至自愧還比不上那隻黑色擬步甲昆蟲。

均勻細小的沙粒幹淨黃亮,如同沙金一般。你可以在沙漠裏隨便坐,和沙粒肆意纏綿,但衣服依然潔淨如初。

巴丹吉林沙漠雖說已經讓你驚歎無比,巴亙卻說:“我們隻是在巴丹吉林沙漠邊際,還遠沒有到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我知道巴亙說的是實情,巴丹吉林沙漠有4.7萬平方公裏,我們的確確僅是沾了個邊。

“如果你沒有深入到沙漠的腹地,你就無法真正領會到茫茫翰海的雄渾與壯美。”為了這句話,我和趙萬鈞兄已在微信上約定,下次搭夥直達巴丹吉林沙漠腹地。【65、66、67、68、6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