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賀蘭山下

我們驅車離開千塔之城吳忠,經青銅峽、靈武、永寧等地抵達賀蘭縣境內,至賀蘭山下的賀蘭口時,天際中隻剩將落未落之時的半抹殘陽。

雄偉峭峻的賀蘭山聳立於寧夏平原西部與內蒙古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主峰敖包圪墶位於銀川西北,是寧夏與內蒙的最高峰。賀蘭山以山脊為中心,東麓為寧夏境,西麓為內蒙境,母親河從寧夏川橫穿而過,寧夏也因此有著“塞上江南”之美稱。而西麓內蒙是高原、戈壁、望不到邊的黃沙大漠,有著“高原駝城”的美譽。很顯然,賀蘭山是“塞上江南”的天然屏障。幾千年來,先後有匈奴、鮮卑、羌族、突厥、回鶻、吐蕃、黨項、蒙古等民族在這裏居留、放牧。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千百年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過去,每每提及賀蘭山,我最先想起的即是嶽飛那首**氣回腸的詞作《滿江紅》:“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賀蘭山之名在國內有好幾處,當然,最雄闊的唯有寧夏賀蘭山。按說,嶽飛從來沒有到過寧夏賀蘭山,難道詞中所寫賀蘭山所指別地?有研究者從曆史上宋金時期戰爭的範圍方麵找尋論據,且據此分析,嶽飛《滿江紅》中的賀蘭山為河北的賀蘭山。

我每每讀到這首詞,就會被這個問題所困惑。

一位寧夏學者做過如此分析,大意是說:寧夏賀蘭山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頻繁,在曆史上是遊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曆來充滿著刀光劍影。眾多穀口險關平時是貿易通道,戰時即為兵家必爭之地。許多著名邊塞詩作就以生動形象而凝煉傳神的筆墨,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艱苦和半夜激戰的生動場景。

唐代盧如弼詩中寫道:“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

王維是到過寧夏境內的,這位著名的田園派詩人也寫下“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的詩句。賈島雖說沒有到過寧夏,但也慕名寫下“賀蘭山頂草,時動卷旗風”的詩句。

眾多跡象言明,賀蘭山曆史上作為古戰場,馳名華夏大地。自然,嶽飛作為一代名將,對賀蘭山肯定是不陌生的。何況,有著遠大抱負的嶽飛,他不僅要收複北宋失地,他心目中的山河失地,還包括漢唐極盛時勢力所極的東北、塞外、西北等地,這種願望可從“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詩句中看出,這兩句詩有著很廣闊和極明確的地理所指,那就是位於西北的賀蘭山。因此,《滿江紅》詞中所指賀蘭山唯有寧夏。

站在連綿迭起的賀蘭山下,望著即要落下的夕陽,腦海裏湧出很多詞匯:空靈、清寂、雅靜、神聖、壯闊、巍峨、高大……似乎又遠遠不足表達自己心中的情感,我隻覺得語言很蒼白,人很渺小。

人類的曆史與賀蘭山曆史無法比擬。

如果要敘寫賀蘭山的曆史,遠遠不是我們人類慣常的幾千年或者上萬年。賀蘭山的地質曆史長達20億年。20億年的地質演變,使賀蘭山從一片汪洋中挺拔出一座奇特的山脈。15億年前的中元古界,賀蘭山地區由汪洋斷裂為大海。到7億年前的震旦紀,賀蘭山一帶出現了寧夏最古老的動物,震旦紀大冰期結束後,氣候開始變暖,生物開始繁盛。人類呢?

富饒的寧夏平原有許多美好的讚譽:塞外江南、天下黃河富寧夏、水鄉綠稻、林翠花紅……而一旦失卻賀蘭山這個天然屏障,一切的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顯得虛空,一旦失去賀蘭山的保護,不要說廣袤的寧夏平原,即使更遠的土地,都會被巨魔一般的騰格裏沙漠吞噬。

騰格裏沙漠的風沙刮到賀蘭山下突然變得溫順,狂虐的風沙尚且不易逾越,更別說人。所以曆代統治者隻需在關口處建城牆,在深山處建若幹烽火台,即與平川地帶的守軍相呼應。

眼前的賀蘭口即為明長城寧夏鎮的重要關隘之一。【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