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莫家樓閑話
中衛賓館是一座老字號賓館,早上起床漱洗後,剛至一樓大廳,就有服務員提醒說早餐在大門口左側食堂,這樣說還有些不放心,特意帶我過去。中衛人醇厚、樸實之秉性,可見一斑。
其實,中衛人的實誠我早有所聞,2000年第一次至中衛時,我就聽說過流傳在這裏並讓中衛人引以為豪的小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寧夏3位旅客一起住店,寧夏人都有睡熱炕的習慣,但旅店的熱炕隻能睡一個人,其他人要睡冷床,為了爭得睡熱炕的權利,就提議誰把自己家鄉說得高,誰就睡熱炕。銀川人先說:“銀川有個北塔,離天還有丈八。”中寧人接著說:“中寧有個牛頭山,舉起胳膊夠著天。”中衛人是莫家樓的,靈機一動脫口而出:“中衛有個莫家樓,半截入到天裏頭。”中衛人於是贏得了睡熱炕的權利,莫家樓也因此名揚寧夏山川。
講故事的人說一口地道中衛方言,聽起來極有趣。
當然,這隻是一個流傳著的故事而已,細心的讀者一定會注意到,莫家樓能夠揚名寧夏山川,確非徒有虛名。
現在的莫家樓雖說僅是一個不大的村莊,甚至堪稱潦倒,但它作為古渡口的曆史卻很早,莫家樓渡口與仁存渡口、石嘴山渡口曾並稱為寧夏三大官渡。西夏建國後,黃河水運達到曆史高峰,莫家樓的渡口作用也逐漸發揮到極致,從上遊而來的貨物、從北邊阿拉善草原深處來的商旅都經莫家樓渡口順河而下,抵達銀川府。
明王朝時,寧夏平原屬邊塞地區,莫家樓的戰略地位更為突出,一批批來自中原的戰略物資通過莫家樓渡口運往黃河北岸的戍邊將士手中。
清乾隆年間,中衛知縣黃恩錫所作《竹枝詞》一詩:“解凍河開欲暮春,船家生理趁茲晨。土窯瓷器通寧夏,石炭連船販水濱。”這首詩描寫的是初春時莫家樓渡口的繁忙情景。莫家樓在清時是青海、甘肅、寧夏到包頭的水運樞紐。
莫家樓渡口在一天天的繁忙中連通了南北往來商旅,用一條條小船、羊皮筏子記錄著寧夏平原繁忙渡口的故事和曆史,敘寫著古渡兩岸的生活場景。
隨著中寧公路黃河大橋的使用以及濱河大道的開通,莫家樓渡口於上世紀90年代撤銷,位於濱河大道一側的莫家樓村,顯得落寞了許多。很少有人會注目,那些往昔的榮光繁忙,慢慢也便很少人會說起或者說鮮有人知道了。【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