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五佛沿寺
我們在烏蘭古渡處觀望良久。
對麵的會寧關城、關牆遺址隻可遙望。古時候,這兩座雄關之間的鬧騰繁忙場麵,隻能憑借想象了,隨後,返回至五佛沿寺。
五佛沿寺又名五佛寺,位於景泰縣東麵的五佛鄉黃河北岸,距離景泰縣城大約 20 公裏 ,五佛沿寺處在黃河渡口處,當地百姓也稱它沿寺,所謂沿寺,就是因沿黃河建寺而得名。又因為與少數民族在此貿易食鹽而得名鹽市。
五佛沿寺石窟於北魏時期開鑿,背山麵河,座西麵東,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曾續修過,因為石窟內塑有五尊大佛像和千尊小佛像,所以得名五佛寺,也稱作千佛洞石窟。寺內有大雄寶殿、三清殿、財神閣等文物古跡。北魏距今畢竟已過去1000多年,因為自然坍塌、戰爭等因素,古代遺存尤其是北魏遺存已經很少,五佛沿寺多為新修建築。
寺前百米位置有磚木結構的觀河樓 ,傍河而建,登樓俯瞰眺望,隻見滔滔黃河湍流東去,群巒疊嶂,連綿不絕。這一帶是相對寬闊的穀地,黃河北麵是景泰縣的五佛鄉,黃河南麵是靖遠縣的雙龍鄉。五佛寺剛好建在這個美麗的河穀處。1000多年來,沿寺香火延續,佛音不絕。
沿寺石窟觀河樓上映入眼簾的對聯很有味道:觀河樓,觀河流,觀河樓上觀河流,河樓千古,河流千古;千佛洞,千佛像,千佛洞中千佛像,佛洞千古,佛像千古。橫批“善為至寶”。樓內塑有金麵龍王像。觀河樓南麵為財神閣,中間塑關公坐像,左右分別為周倉、關平站像,門口有一幅楹聯:“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赤麵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因為這些遺存,這裏也成為景泰千古永存之名勝。這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後給景泰留下最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文化。
沈館長說黃河兩岸民眾都把五佛寺當成心目中的聖地,但極少有人知道五佛寺和西夏的淵源。
1983年夏日,沿寺石窟北邊牆壁因地下水滲透,牆壁突然塌方,景泰縣相關部門在清理搶修時,從牆壁填土中清理出西夏木製蠟台一個,並發現一部西夏文殘卷。後來經西夏文專家對這些西夏文殘卷的破譯,證明為《金光明最勝王經》等經文殘頁。
我所了解到的是,斯坦因當年掠走的佛經中,就有《金光明最勝王經》,現被收藏在英國。目前,除北京圖書館收藏10卷《金光明最勝王經》外,隻有英國、日本和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等地有《金光明最勝王經》殘卷。五佛寺中《金光明最勝王經》是僅存的為數不多的幾卷。
這部見證西夏佛教藝術的重要佛經,在西夏佛教藝術研究中所擁有的重要意義和席位可想而知,它竟然在甘肅段內景泰的一個濱河小寺裏被發現,這實在是五佛寺之幸。
正如沈館長所說,五佛沿寺石窟雖然規模不大,卻在整個石窟藝術寶庫中像一顆寶貴的珍珠一般,它是絲綢之路北路向河西伸延的一處明顯標誌。五佛沿寺石窟見證了西夏佛教藝術在這一帶的傳播,這是它留給今人最為珍貴的信息。在整個黃河流域,過去隻有劉家峽、炳靈峽石窟裏麵出現過西夏文字,寧夏中寧縣境內的石空寺出土過大量西夏佛像及宗教用品。石空寺這次也在我們參訪的範圍內。五佛寺出土的西夏經卷將這兩個地方串了起來,這進一步說明西夏佛教藝術在向西傳播時是沿著黃河而行的。
這由不得不讓人聯想,西夏佛教藝術是如何沿著黃河向西傳播?
《甘肅省景泰地名誌》這樣記載:“宋為西夏占有,西夏貞觀十一年(公元1111年)屬西壽保泰軍司。”這已經言明景泰為西夏故地,公元1003年,西夏發起向西擴張的軍事運動,西夏黨項軍隊從銀川出發,經過今中衛,沿騰格裏沙漠南緣行進,到達景泰縣境內,占領景泰後,兵分三路,分別攻占了涼州、天祝等地,繼而占領了整個河西地區。接著越大通河,向青海境內進發。
而景泰縣的漫水灘鄉,就是這條有名的北大路經過景泰縣境內的一段,這裏出土過不少西夏軍事與民用製品。漫水灘鄉一位農民前幾年還發現過一枚軍令牌。
沈渭顯館長說,我們即將去考察的白墩子,過去曾是著名的鹽場,西夏軍隊西進時取道景泰縣,一方麵是因為景泰重要的地理位置,再則也和奪取鹽場有著密切的關係。實際上,景泰為西夏故地,這早已是史實,昨天我們去過的永泰城附近,大約在城南3裏處,有個老虎城遺址,當地人俗稱舊城子,城平麵基本成正方形,在舊城子的《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中,它的時代用“西夏”標明,這在景泰是唯獨的。
另外,蘆塘距離五佛沿寺往西不到20公裏,過去曾是景泰縣縣城所在地,發現過一個西夏時期的彎腰古碑。古碑上這樣記載:“西夏楊公皆人譽壯猷,發謀協慮,剪滅其族而覆之巢。”
臨近春節,人們都在忙著置辦年貨,山寺中遊客極少,我們一行是寺中最顯眼的幾位。
臨別,守護沿寺的老者帶我們參觀了北魏時期的五佛。沈館長對守護沿寺的老者稱讚有加,感歎說:他們也是這裏的佛啊,長年累月的守護在這裏。
聽到此話,老者很是感動。【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