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花園裏的哭泣

1

濃霧四起,當葉子從樹的高處紛至而下的時候,我才覺得寒意正在悄悄地逼近。我喜歡秋天清冽的空氣,因為隻有在清冷之中,人才能離理智更近一點,對自己有所反思。這是國慶長假裏的一天,我謝絕了朋友邀我出遊的好心,沉浸在奧古斯丁的哭泣聲裏不能自拔。出遊,是應該具備一份好心情的。我覺得,一個思想家的哭聲絕不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件。於是,我就仰臥在**,凝望著天花板沉思。

公元354年11月13日,奧古斯丁誕生在北非小城塔迦斯特,這座盛產橄欖油的小城位於離突尼斯不遠的高地平原上,三百多年以前就已經成為羅馬帝國的領地。奧古斯丁的父親是小城裏的一個職員,脾氣暴躁;母親莫尼卡則被後世表為基督徒婦女的典範,溫柔賢良。

年輕時的奧古斯丁並沒有展示出一個哲學家的風采。他雖然天資聰穎,但常常逃學遊**。十六歲那年,由於家庭經濟拮據,奧古斯丁在家中休學,隨著青春期的萌動,肉欲的力量開始引導著他的心靈,開始了**的青年時代。他感到周圍全是濃霧,而他的罪惡恰似秋風中飄落的葉子,從他的肉體中擴散開來。

“情欲的荊棘長得高出頭頂,沒有一人來拔掉它”。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詳細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經曆——“?在我家葡萄園的附近有一株梨樹,樹上結的果實,形色香味並不可人。我們這一批年輕壞蛋習慣在街上遊戲,直至深夜;一次深夜,我們把樹上的果子都搖下來,帶著走了。我們帶走了大批贓物,不是為了大嚼,而是拿去喂豬。雖則我們也嚐了幾隻,但我們所以如此做,是因為這勾當是不許可的。我也並不想享受所偷的東西,不過為了欣賞偷竊與罪惡。”

奧古斯丁的一生有兩種性情;一種是放肆;一種是專誠。也許父母的稟性,都遺傳到了他一人身上。但年輕時,它無疑呈現的是前者。他曾嚐試著閱讀《聖經》,但是由於它的文體單純,奧古斯丁很失望。百無聊賴之中,他追求著**的生活。

在家鄉遊**了一年之後,奧古斯丁被父親送往迦太基,學習修辭學和哲學。迦太基,位於今日突尼斯市郊的馬爾薩,自腓尼基人創立市鎮以來,已經一千兩百多年的曆史,是當時地中海沿岸的一個著名的港口城市,人口僅次於羅馬。與其他歐洲城市一樣,受到羅馬風俗的影響,一派奢靡腐敗,紙醉金迷的景象。奧古斯丁一來到迦太基,就深陷於這種氣氛之中。他在《懺悔錄》中是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境的—— “我來到了迦太基,我周圍沸騰著、振響著罪惡戀愛的鼎鑊。我還沒有愛上什麽,但渴望愛,並且由於內心的渴望,我更恨自己渴望得還不夠。我追求戀愛的對象,隻想戀愛;……愛與被愛,如果進一步能享受所愛者的肉體,那為我更是甜蜜了。我把肉欲的垢穢沾汙了友誼的清泉,把肉情的陰霾掩蓋了友誼的光輝;我雖如此醜陋,**,但由於滿腹蘊藏著浮華的意念,還竭力裝點出溫文爾雅的態度。我衝向愛,甘願成為愛的俘虜。”

十二歲時,奧古斯丁就曾經迷戀過拉丁詩人維吉爾的長詩《埃涅阿斯》,並為狄多的失戀自盡而流淚,感慨於“狄多的香消玉隕,以劍自刎”那種美麗的消逝。他不想做狄多,他要擁有愛情。在這種心理背景下,一名迦太基女子走進了他的生活,他們很快就同居了,並且生了一個孩子,名叫阿德奧達特。這位非洲女子,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很少提及,但她與奧古斯丁共同生活的歲月,竟然有十五年之久。

奧古斯丁說:“人心是一個無底深淵”。除了原來同居的非洲女子外,還常與其他女子發生關係。但他漸漸明白,同居的方式並不為基督教會所接納,上帝也不喜悅這樣。但又“擔心沒有一個女子的擁抱,生活太痛苦了”。於是考慮聽從母親的意見,與另一位女子締結婚約。他結婚的想法,一開始遭到朋友的強烈反對,認為結婚後便不能一起探討真理了,並且詫異於他的無法節製的欲望。但奧古斯丁還是向一位羅馬女子提出婚姻的請求,對方也已經答應;奧古斯丁的母親對這件事非常熱心,盼望著他婚後能領受生命的“洗禮”,從此開始敬虔的生活。因為婚約的原因,原先同居的女子隻身返回非洲,留下了私生子。但未婚妻年齡尚小,按照羅馬法律,要等兩年方能完婚。奧古斯丁無法忍受孤單,“受情欲的驅使”,又有了一個情婦,與之發生了曖昧關係。

幾乎所有的哲學家都是多情的種子,但是他們的愛情幾乎都是不圓滿的。既然他們選擇了依賴思想來完成生命的意義,那麽,他們就難以為自己的情人或者愛人獻出全部的智慧和精力。

年輕時的奧古斯丁,仿佛是個例外。

2

這是奧古斯丁一生道德水準最低的時期。就在這時,奧古斯丁接觸到了新柏拉圖主義。他無意中閱讀到威克多林的傳記,看見他在老年時如何歸向基督,這對他好像是一種啟示。從前他信摩尼教的唯物論及二元論,現在他才知道靈性世界是唯一的真實世界,上帝不但是一切良義之源,也是一切真實之源,認識上帝是人生最高的福樂。此刻,奧古斯丁感受到了理想與行為之間的巨大差距。

奧古斯丁的悔改源於他在花園裏的一次哭泣。對於一個哲人來說,他的微笑不能說沒有意義,可是哭泣,絕對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事件。

奧古斯丁在塔加斯特和迦太基開始做教授的時候,阿利比烏斯是他的學生,並成為他義氣相投的朋友。他們同時浮沉於浪漫的戲劇中,深陷於迦太基的壞風氣中。他們的寓所有一個小花園。閑暇的時候,阿利比烏斯寸步不離地跟在他後麵。雖然有他的陪伴,奧古斯丁仍覺得內心的孤獨。

那個花園裏栽種著什麽樣的花草,這是我的想象難以企及的境界。因為,我的足跡無法到達那樣的地方。總之是,奧古斯丁與那些花草親密無間,仿佛,它們就是他全部的世界。

386年的一天,奧古斯丁和阿利比烏斯在花園裏遊玩,一位名叫蓬提齊亞努斯的客人前來拜訪奧古斯丁。他偶然注意到花園的桌子上有一本使徒保羅的書信。就含笑望著奧古斯丁,向他道賀。蓬提齊亞努斯是個熱心的基督徒,他向奧古斯丁講起埃及隱修士安東尼的故事。後來還講起兩個同事的故事,他們是宮廷要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一卷安東尼的傳記,便立誌放棄“凱撒之友”的職位,而成為“上帝之友”,追隨上帝。而前者正是許多人畢其一生所夢寐以求的。

當蓬提齊亞努斯講述這個故事時,奧古斯丁頓時感到羞愧不已,越聽越覺得自己的可恥,並痛恨自己。從十九歲那年讀了西塞羅的《荷爾頓西烏斯》一書引起對智慧的愛好後,大約十二年過去了,卻始終留連於世俗的幸福,不肯致力於覓取另一種幸福。

蓬提齊亞努斯完這個故事後,花園的上空亮起一抹紅暈,奧古斯丁的內心奔騰著澎湃的波濤,恨自己為何不追隨上帝的旨意,接受上帝的恩賜。他不停地搔頭,敲額,抱膝,難以抑製地作出許多痛苦的樣子。他衝阿利比烏斯喊道:“我們等待什麽?你沒有聽到嗎?那些不學無術的人起來攫取了天堂,我們呢?我們帶著滿腹學問,卻毫無心肝,在血肉中打滾,是否他們先走一步,我們便恥於跟隨他們?不是更應該慚愧自己沒有跟隨嗎!”阿利比烏斯不作聲,驚愕地望著他。

平靜下來時,奧古斯丁在心中自言自語說:“快快解決吧!快快解決吧!”但隨即腦海裏又浮起那些的舊相好,她們輕輕地扯他肉體的衣裙,輕輕地說:“你把我們拋開了嗎!”轉而,腦海裏又呈現另一幅景象:“純潔莊嚴的節製,明朗而肅穆地微笑著,莊重地邀請我上前,向我伸出充滿著聖善的雙手,準備接納我,擁抱我。那裏有多少年齡不同的人,可敬的節婦,老年的貞女……在這些人身上,節製並非沒有生息,因主的照臨,使她兒女成行,歡聚膝下。”奧古斯丁的心裏充滿了掙紮,兩種力量在心裏拉扯著,廝打著。他的臉痛苦得變形了,額頭上汗如雨下。而他的朋友阿利比烏斯坐在他旁邊,靜靜地等待著他這次異乎尋常的內心衝動的結局。

奧古斯丁的靈魂深處,已經掀起了巨大的風暴,並為他帶來了傾盆的淚雨。此時,他才感到自己身處的花園,是一個孤島。為了能夠盡情嚎啕大哭,用哭聲來祭奠這座孤島,他起身離開了阿利比烏斯,躺在一棵無花果樹下,讓淚水奪眶而出。他的哭聲,讓花園的樹葉紛紛飄落。

這一幕被稱為“花園裏的奇跡”。那年,奧古斯丁三十二歲。“花園裏的奇跡”,常被後來的基督徒將它與使徒保羅在大馬士革路上的光照相提並論。

奧古斯丁的母親莫尼卡聽兒子訴說了花園裏的經曆後,知道她三十多年來的流淚禱告,終蒙上帝應允。她頓時喜極而泣,象小孩一樣手舞足蹈起來,最後跪在地上,向上帝感恩:“你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奧古斯丁和阿利比烏斯也隨後跪了下來,流淚禱告。

3

秋天行走於陽光之中,我看見光從自己身後發散出來,自己成了一片被陽光透視的葉子。在秋天的陽光中行走,可以看到樹影變薄了,變稀疏了,也變輕了,像洇進草地或者水泥地的幾片墨跡。太陽這枝巨大的毛筆,抖動或聚攏這些陽光之毫,讓萬物皆成墨跡。

經曆了一場秋風秋雨,我緩解了身體內所有的緊張和焦躁,有足夠的耐心來閱讀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了。衡量一部作品的價值,不取決其產生的年代,從永恒的古典意義上來看,奧古斯丁、盧梭、托爾斯泰的作品從未由於時代久遠而褪色,而是以他們獨具的魅力,影響到無數後代的心靈。隻要我們敞開心靈,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從這“三大《懺悔錄》”中受到啟迪,獲取珍貴的精神滋養。

拉丁文《懺悔錄》的confession,有認罪的意思。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信仰告白:認信。

《懺悔錄》是奧古斯丁的心靈自傳,記載了他前半生三十三年的信仰經曆,以禱告詩體一氣嗬成。這本書,被列入文學經典行列,並成了西方懺悔文學的源頭,盧梭和托爾斯泰的懺悔錄,都是承繼於斯,但相比而言,總覺不及這部深刻精彩。在感歎其飛揚文采之外,我不禁為其靈魂的真誠而感佩,為其信仰的經曆所激勵。如果沒有花園裏的哭泣,就不會有靈魂的懺悔。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共十三卷,一至九卷講述了他出生到母親病逝的家史,敘述了他的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時期在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麵的成長和轉變的經曆,是奧古斯丁為他過去的縱欲而懺悔。第十卷記述了他撰寫《懺悔錄》時的情感,可以看作是自傳的結束語,後三卷則以詮釋《聖經·舊約》第一章以及闡釋一些哲學和神學理論為主。通讀全書,我發現,奧古斯丁時而心潮澎湃地吐露對神由衷的讚美,時而痛心疾首地宣泄對人類和自己的大聲斥責;時而他捫心自問,自言自語,時而他仰望著上蒼,娓娓交談;時而思緒流暢,文思如泉;時而又苦思冥想,搜詞錄句,表達自己超越宇宙的思想和見解。

奧古斯丁圍繞本人的藝術經驗大事鞭撻藝術,很顯然不同於柏拉圖居高臨下的數落。他向我們表明藝術滲透了人生,而藝術被蒙上了一層罪惡的色彩。所以有罪的不僅是步入歧途的藝術,更在於人生本身。這裏涉及到影響極深的“原罪”的概念。原罪是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因偷食伊甸園中禁果而犯下的罪行,由此下衍人類,意味著生命即是原罪,原罪即是苦難,即便嬰兒初生,已非亞當犯罪之前的純淨模樣。作為基督教教父中對原罪作係統闡釋的第一人,原罪的概念與奧古斯丁是密不可分的。公元418年,針對不列顛教士普拉鳩斯堅持善惡取決於人之自由意誌的“異端”理論,奧古斯丁寫出《論基督的恩典和原罪》,陳說原罪是怎樣與生俱來的。如卷二第十六章中奧古斯丁說明:原罪不僅侵蝕了地麵上的第一個人,而且侵蝕了整個人類;原罪的衍傳不是通過生育,而是因為它是一個樣板,換句話說,人類世世代代的罪過,莫不是模仿他們始祖的第一次犯罪。嬰兒之所以不是亞當墮落前的狀態,是因為他們尚不懂上帝的話,而亞當卻懂;因為他們尚不可能作理性意誌的選擇,而亞當卻能。所以嬰兒生來便被打上了亞當的罪惡印記。這一與生俱來的罪惡感,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有極為形象的描述。卷一第七章他追憶嬰兒的純潔不過是肢體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無辜,認為他也體驗過嬰兒的妒忌:還不會說話,就麵若死灰,眼光狠狠盯住一同吃奶的孩子。卷二第四章中則談到十六歲時一次偷梨:某夜奧古斯丁結伴將鄰居一株梨樹上的果實悉盡搖下偷走,拿去喂豬。他分析說,他偷竊並非為需要脅迫,而是天性使然,因為他所偷的東西原是自己有的,而且更好更多。所以偷竊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欣賞偷竊和罪惡。這便是原罪。

合上書,放在胸口,望著漆黑的天花板,我在想象那個遙遠的花園。一隻蝴蝶飛走了,又飛來一隻蝴蝶,就在奧古斯丁伸手可及的地方。他在等待著,等待著它還沒有來得及的飛翔。一種聲音,是不是一片葉子從樹上落下的聲音,悄悄響過,便已無法挽回。忽然,奧古斯丁哭了,為蝴蝶的執著和耐心,以及它的思想和精神。自然,這隻是我的想象。奧古斯丁哭泣的時候,究竟是不是春天,身邊是不是有蝴蝶,西方人好像覺得滑稽。而在中國,蝴蝶充滿意蘊。它曾是代表中國人最高智慧的喻體——莊周夢蝶。

我在想著,我們每一個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原罪”的折磨。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勇氣正視它,並把它公之於眾。潛藏於我們內心的罪惡為生命帶來了恥辱,也為我們的生命烙下印記。它是鮮活的生命,是一個人生命的紀錄。生活中,我們拚命掩飾自己的汙點,努力作出正人君子的形象。直到生命行將結束,在天堂或者地獄的門檻前,才會一遍遍譴責,遭受著良心的責備。

430年8月,奧古斯丁患了熱病,在病中他經常流淚祈禱,重複念誦床邊牆上的懺悔詩篇。他在懷念那個促使他走向新生的花園。這是一次淚水的銜接,中間卻是巨大的時間和空間。他突然覺得體液全部被抽幹了,生命像是一層薄薄的皮,蒙在身體的骨架上,象一麵鼓,被虛無的力量敲打出的巨大的響聲,以及由響聲帶來的一層層**漾著的回聲。8月28日,他安然逝世,進入永久的安息,享年七十有六。死亡就是一種中斷。奧古斯丁聽見大限將至的聲音像鍾聲一般敲響。他沒有立遺囑,除了將自己的圖書贈給教會外,沒有留下任何財產,但他留給後世的思想和靈性財富,還有他的哭泣,都是人類的無價之寶。

肉體與靈魂的安寧就是生物體井然有序且和諧的生命和健康。這是奧古斯丁說過的話。

不知不覺睡著了。黎明,我被寒冷叫醒。忽然想起夢中奧古斯丁對我說過的一句話:“不論人的靈魂傾向於何方,隻要不是向著上帝,就離不開痛苦。”我從來不相信上帝,隻相信真理。但在這個清晨,我還是被這句話打動了。

我遺憾的是,沒有機會抵達奧古斯丁的花園。否則,我會和他一起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