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解讀忻州八景

陀羅避暑

陀羅山,超凡入聖,造化神秀。

陀羅山為忻州市境內西部山區一個突出的山峰,海拔1503.2米,其東是以斷層與盆地相接,山形挺秀,高出雲表,巍峨磅礴,險峻異常,怪石嶙峋,懸崖欲墜,鬆柏繁茂,花草叢生。

陀羅,即佛馱跋陀羅,意譯“覺賢”,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人。他原是釋迦族甘露飯王的後裔,師從禪師佛人先,後隨僧人智嚴到中國弘法,在長安拜見鳩摩羅什,後去廬山拜見慧遠,之後,赴荊州、揚都(今南京)傳習禪法。

陀羅是否到過忻州,這是一個謎。不過,陀羅山山高樹茂,濃蔭蔽日,輕風習習,空氣清新,即使在溽暑三伏之天,也涼爽舒適。山上有避暑樓、梳妝樓。如此的地方,作為陀羅避暑之用,當屬佳境。

陀羅山上的曆史煙雲已經散盡,唯一留下的,隻是山澗清爽的風。我知道,風是永恒的。它應該記錄了什麽。

文殊宇裏有佛主釋迦牟尼像,簷角呲牙的獸嘴,似騰空飄逸,於雲中咆哮。

飛來亭為六角塔式攢尖頂,周圍之岩石,犬牙交錯,壁削兀立,若龜背,若巨蟒,又若一書生持卷吟頌。飛來亭與文殊寺成雙配偶,如兩隻蒼龍角插入峰巔。這應該是陀羅山經典的細節。一座山,離開了細節的照應,難免令人索然無味。

有了水的關懷,細流叮當的滴水崖隨處可見。佇立在一處滴水崖前,我在想,譯經譯累了時的佛馱跋陀羅,是否到過此處享受滴水的啟示呢?一滴水,它也是有思想的。

波光粼粼的青龍池,光滑平整的清涼石,仿佛都是陀羅避暑遺留的痕跡。我吸吸鼻子,宛若嗅出了陀羅的呼吸。

昔時,僧家道人雲集陀羅山嶽,瞻仰祥雲,漫步溝坡,飽覽陀羅風光。凡人隻是念著他們的神秘莫測,而我卻要說,既然他們具備著人的造型,便也有塵世的逍遙。

陀羅山的匾額是:“雲近日低,到此清涼。”

仙人棋盤

獨擔山上有仙人棋盤。仙人下棋,這是一趣。

先說山名。傳說二郎擔山至此,將手提巨石遺落,遂成此山,因與它山不連,獨當一麵,故而得名。又因山上產玉芝雲母,故亦名雲母山。《忻州誌·山川》載:獨擔山有穴一名雲母穴。《水經》雲:雲母為土丹,訛為獨擔。

再看山形。它突兀而起,山勢和緩,山體由片麻岩構成,其型**。巔山有片風蝕平原,無斧削痕,其平如砥。平原中又有一方形勵石,極宵棋盤,石邊有一凹印,頗象鞋底,史雲:一樵夫觀二仙弈於此而成,以至蹲爛鞋底。此情此景,天造地設,巧奪神工。

《環宇記》載:唐貞觀十八年,蒲州人薛遵度奉聖旨采集玉芝於此山,臨牧馬河畔,遙望獨擔山嵯峨聳峙,緇白相間,褐綠錯綜,透明放輝,便陶置其中,流連忘返,遂將坐騎係於木芝村邊,徒步登山觀光。時值盛暑,祥雲縈繞,奇葩鬥妍,輕風徐來,鳥語蟬鳴。

仙人下棋自有一說。一老翁騎著一匹白馬來到獨擔山,把馬拴在樹身上,與山上另一個老翁對弈。對弈數局,疲乏熟睡,夢見樹葉由嫩綠而枯萎。夢醒時下山,白馬已沒,隻見馬刨出的泉水其聲潺潺,流向遠方。老翁猛然醒悟,當他再返回山上時,但見棋盤猶在,與他對弈的老翁已杳,遂於石頭上坐化。

看多了天下的山水,除了領略景致,考察人文也是樂趣。我以為,獨擔山的妙處,在於那麵棋盤。在此處,你無須思考,閉上兩眼,靜心體驗仙人的悠閑。仙人下棋,並非為了爭勝,隻是養心。養心、靜心,這都是禪意。禪意的本質,在於遠離塵世。

登上一座山,有了如此的收獲,當是意外之喜。

不要以為獨擔山隻有傳說典故。它也有不錯的景點。山腳有顯王廟,高低有致;山腰有龍王宮,鬥拱遒勁;山頂有文殊洞,玲瓏奇巧。西山門上有木刻門楹一對,上聯曰:八景之內稱第一,下聯為:五嶽之外獨居前。

東岩映月

又是一座山:係舟山。該山在太原市北山西忻州市南三十五裏處,為汾河與滹沱河之分水嶺。相傳大禹治水時,為研究地形,曾將乘坐的小船係在山腳下,所以得名。

係舟山又名小五台山。五座台頂猶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而起,巍然而立,上傲蒼穹。它集人文曆史、古典故事、佛法智慧,自然生態、雋秀山峰、幽深峽穀為一體,彰顯出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

係舟山是太原龍城的一條龍脈。太原別稱龍城,龍角就在小五台山。小五台山係著忻州臥牛城(忻州城的別稱),鎮著太原大龍城,當屬太原的鎮城之山。當地民間諺語曰:小五台戴帽,長工睡覺。即小五台山雲蓋山頂時即有雨來,因此這裏又成為曆代官宦、百姓求雨顯靈的名山。

令我更感興趣的是:係舟山掩藏著讀書山。讀書,自然是文人的嗜好。《陽曲縣誌》載,金代詩人元好問的父親元德明曾隱讀於山之西麓薛雲穀,至今遺址猶存,故有讀書山之稱。薛雲穀一帶,山岩幽深,溪澗瀠洄,古木蔭翳、野草茵茵,為讀書之佳境。

山腰福田寺的月夜奇景,稱“東岩夜月”。 福田寺是座寬廣不盈丈的小屋,卻被美譽為“留月軒”,當為望月極佳處。皓月當空,萬物晶瑩,大地銀裝,流溪素裹,拚接成一個乳白色的世界。恍惚間,眼前的一切,都籠罩在皚皚輕紗之中。

我在忻州的時候,恰逢七月農曆十五。夜晚,站在城內縣衙大堂門口,向讀書山的福田寺眺望。

玉兔全圓,萬籟俱寂,觀景分明,瑟瑟聽聞。

我在想,福田寺的月光下,元好問是否還在攻讀詩書?

歲月太久遠了,想象,可以拉近它的影子。

遺憾的是,由於身體不適,我沒有登臨讀書山。不過,眺望,再加上想象,也會心境曠遠。

好的景色,自然需要心靈的嗬護。

金山六洞

洞的奧妙,在於深藏不露。

貓腰站在洞口,看著洞裏的幽暗,暗自想道:世間的金銀財寶,是否都藏在目不所見之處?

金山又名程侯山,為五台山支脈。晉景公三年,程嬰和公孫杵臼曾在此山藏匿趙氏孤兒(趙武),避開了奸臣寵嬖屠岸賈的捕殺。藏人之處,洞當然合適不過。

然而金山六洞,卻與曆史傳說無關。它是以物質命名的,為金洞、銀洞、銅洞、鐵洞、硫磺洞、蜜蜂洞。這些物質屬於珍寶,因之忻州古稱“晉北鎖鑰”。又因山間草木叢生,綠茵遍地,樹茂林菁,蒼翠欲滴,所以曆代有“金山綠洞”、“石綠洞”之稱。

《忻州誌·附記》載:“州西北金山有石綠洞,深不可測,昔有持炬入者,及半,聞流水聲,隔水有石門,懼不敢進。”可看金山之寶不容盜賊,自然用之不竭。

藏寶之處,我寧願保留著想象。所以,沒有置身於洞。

能被譽為忻州八景之一,自然不是財富所為。置身於山間,我的視野,傾注在它的山水之上。一幅幅巧奪天工、令人心醉的植物美景,豐富著我的審美感覺。

從東側觀察,金山巍峨高聳,如九天攬月,由西側看,勢呈金形,中頂突起,撇捺相交,陡然而上,南與銀山對望。

唯獨,我對水感興趣。金山湖麵上,一隻野鴨在飛翔。野鴨會飛,自然比家鴨富有靈性。湖水是深的藍,像瓶被打翻的鴕鳥牌墨水。在這樣的湖麵上飛翔,它應該是有尊嚴的。湖水邊,蘆葦在風中搖曳,岸邊的樹,如人一樣,沒有相同的麵孔。樹,那是鳥的家。我的家在金山湖畔。鳥這樣歌唱。

有古人如此描述金山湖:“常著一峰煙雨裏”。連天的雲靄接上恒山,水繞滹沱流入東海,一峰宛如螺髻煙霧朦朧,水色山光難以名狀。

溢美之詞,跳動於字裏行間。

石嶺晴嵐

在忻州,一直期待夢幻中的北方漢子。

這便是石嶺關。

石嶺關位於官帽山於小五台山之間的峪口之上。自古以來,石嶺關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為著名的古戰場。資料上說,明代末年此處建有石城,長近 700米,高約 9米,穿城而過的門洞高3至6米,有南北二門,城上建樓,巍巍壯觀。曆史上太原之戰的成敗,石嶺關維係了一半。李唐王朝建國之初,並州總管竇靜意識到了石嶺關的重要性,上疏要求在此築城拒突厥。城未建成,突厥人就突破石嶺關天險,圍攻太原,騷擾三晉。後來的突厥首領莫啜、沙陀人晉王李克用都是突破關城,直下太原的。北宋太宗圍攻太原,派名將安守正、何繼筠坐鎮石嶺關,阻擋契丹援兵,確保了圍城之戰的勝利。在宋太祖四伐北漢期間,為阻契丹強敵,吸取了世宗在位時大將史超大敗石嶺關的教訓,以經驗豐富的大將郭進為石嶺關都部署,又以開寶年間曾以少對多與契丹作戰的將領田欽祚於石嶺關屯兵。

戰爭的煙雲漸漸遠去之後,由於交通的需要,腰斬石嶺,拓成平坦大道。當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之門已不複存在。但其昔日的雄風依然殘留在亙古而來的風聲之中。現在,作為忻州著名的風景名勝之區,它細路盤在空,龍潭上雲間,瀑流向下瀉,兩側山勢磅礴,如同青龍臥蒼穹。

一夫當關萬莫開,兵燹戈矛成煙雲。那些曆史的煙雲,在歲月的俯視下,已化為崇山峻嶺中的薄霧輕紗。在陽光的撫摸下,時而飄**,時而停滯,時而成錦,時而成帶,時而湧起,時而下降,變幻莫測。

瞬息萬變。這便是石嶺晴嵐的寫照。霞光照射,紅裝素裹,絳皓駁色,如姹紫嫣紅的簇花,五彩繽紛的菡萏。天上的景,地下的物,交相輝映,巧作天成,形險景瑰,得天獨厚。

詩人元好問是忻州人,自然對石嶺關鍾情尤加。一生中,他三次寫到石嶺關,分別是《石嶺關書所見》、《十月二十日雪中過石嶺關》、《己酉四月十七日度石嶺》。

石嶺,自然以石聞名。石嶺關的石頭,是那種男人的風格,正是秋風瑟瑟的季節,我的目光裏滿目瘡痍。石嶺關早已蕭條頹敗,荒草在風聲中呻吟,可是這些遺存下來的石頭,依然堅硬挺立,令秋風歎息。

佇立在一塊巨石前,一種懷古之情,在我的心海中悠然而生。

傘蓋青鬆

一把撐開的傘,覆蓋在青鬆之上。大約,這就是禪意了。

解讀這一禪意的,便是傘蓋寺。寺的西岩山腰,一株巨鬆,高逾十丈,遮天蓋地,枝繁葉茂,身姿婆娑。青鬆傘蓋,名不虛傳。

傘蓋寺係後唐建築,紅牆綠瓦,坐落在忻州城南20公裏莊磨鎮馮村的南山之上,原名西岩山智門傘蓋寺,又名青鬆傘蓋寺。青鬆覆蓋,其形如傘,故名。遠望,它如碧海高出地麵,又像煙雲降落長空。

我喜歡別具一格的景致,於是在寺前徘徊多時。向南眺望,各種樹木漫山遍嶺,參差披拂,風濤似籟。陣陣鳥鳴,和風聲**,如聽籟音。山麓間的一座鐵梁橋,用規整的方石堆砌而成,橫穿四根碗口粗鐵棍作梁。沿梁而過,低首俯瞰,頓生橋橫索寒之感。過橋直上,為一開闊地界,乃建前殿,崛地聳立,懸山脊頂,四角撅起,下垂銅鈴,上戲猴禽。殿內有無數塑像,或利劍在握,或騰雲駕霧,或炯炯有神,或鎮定自若。個性明顯,栩栩如生。正殿傳為木匠鼻祖魯班所建,也有一番傳奇。殿後澗壑懸泉,山丹花叢,虯藤葳蕤。

萬株青鬆作覆蓋,綠色雲錦翳如被。遠不見廟,近不見山。上不見天,下不見地。我卻在疑惑不已:海市蜃樓的景象,難道說的是這兒?

行走在傘蓋寺周圍的鬆林中,清新的空氣中夾雜著青草的芳香。鬆林、青草,都在這兒運行著它們的呼吸。呼吸,不僅是人類延續生命的方式。自然界的萬物,隻要具備了生命的特征,同樣要深深地呼吸。呼吸,是生命存在的表象。

**浮樓

**山,宛若女性的境界。

**的得名,與二郎神有關。二郎神擔山追趕那六龍駕車的太陽神時,山上的兩小堆黃土陡然增高變大,形成狀若**的兩座山。

我向來不喜歡杜撰出來的故事,可是陪我遊玩的朋友說:你別不信啊,自從有了**山,忻州之地產的糧食,總是不低於**山的體積。正因為人們對二郎神感恩戴德,所以忻州一帶關於二郎神擔山博施濟眾的故事傳說,迄今美譽紛紜,有口皆碑。有的老農這樣說:雲彩遮**,奶水必定流;忻州糧多少,**自告訴。

浮樓,指的便是**之巔的重樓。此樓內共八根立柱,三方著地,一方懸空,人能沿柱底線直身而過,顯露搖搖欲墜狀態,使整個樓體飄若翠微,翔遠空際,故稱浮樓。

登上**樓甍,胸襟豁然開闊。岩間煙嵐飄緲,石上苔蘚芳菲,波光佩環**漾。“深雲萬壑埋玉乳,落日千峰看翠微。”這是明人楊維嶽的詩句。夕陽西下,**山的千峰萬壑之間,臥雲層層如玉乳,山腰幽深掩紫微。吟詩觸景,我仿佛感受到了**山生命的活力。那嶙峋的雙峰,風吹萬卉的景致,如同彩畫倒軸,在我的視野裏次第展開。

陀羅山閱盡春色,讀書山依稀可見,雲中河綿亙似練,真是浩乎憑風,氣象萬千。

**山下有**湖。《忻州風光名勝》雲:相傳**山上曾有塊早種晚收的寶地,養育著山上的尼姑和山下的貧苦人們,後被貪心的潑賴作踐,壞了此山的風水,憋成泉水淙淙流出,澆灌著周圍的土地。此湖是人工淡水湖,碧波粼粼,清澈見底,峰巒樹木,白雲花草,倒映其中,魚鱗閃耀,輕舟悠悠,呈現出塞上漓水風韻。

**精致,盡在一湖。**湖像乳液一樣養育著一方生靈。水是萬物的生靈。如果,沒有湖水的滋養,那**山怎能盡顯風流?

陰山吃石

陰山之美,在於陰柔。

山者,呈現的是陽剛之氣,而陰柔,也不乏美的質感。

名曰其陰,自然離不開水。陰山北臨牧馬河,南傍胡蘆川,河水傍山流過,河床內的砂石滾,流水混濁,流至牧馬河附近,穿越陰山後,河水則像過濾後清水細砂,河中卵石驟然絕跡。“卵石被陰山吞食”的說法,由此而來。

陰山吃石的傳說與一位名叫陀羅多的神靈有關。陀羅多是東方護國天王的長子,聞訊葫蘆河畔一夜長出巨石,妨礙了百姓種地,便口念密咒,將巨石運向土丘,刹時間巨石堆疊,變成一座高聳的山峰,使整個陰山峭壁陡立,巨石橫陳。

牧馬河、葫蘆河。一山擁有二河,這就如同一個男子同時擁有兩個情人,必然演繹出非凡的故事。兩河在牧莊以上時,河床中砂石滾滾,水流混濁,澎湃奔騰,宛若兩個女人麵對同一個情侶的情感宣泄。而穿越陰山腳至牧莊以下,河流則像濾過似的頓時變得清水細砂,磐石巨物,全然絕跡。爭風吃醋之後,頓覺無趣,想著還是溫柔點吧。一個雄性十足的男人,是需要溫柔的女性來滋潤的。

佛家說了,這叫頓悟。

直道溝,不過陰山之一域,但卻涵蓋陰山之美景。茅草矮屋稀疏,川灘石頭光滑。秋高氣爽的季節裏,流水清澈而有寒意,波瀾陣陣,衝擊著礁石和卵塊,發出玉環相撞般鏗鏘悅耳之聲,日夜回**在曠野田境。

沿著溪徑走,伴著雞鳴狗吠,幾戶人家的房頂上,升起了縷縷炊煙。

和平淡靜、海晏河清。這是陰山的禪意。

牧馬經陰山,渠引千家利。橋橫七裏汀,鷺翻沙映白。忻州之民,既得水的益處,又觀鷺的英姿,該是何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