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無疆

第一卷 精神高原

01 孤獨的散步者

多年來,我保持著散步的習慣。散步,是生命的享受。心裏裝著煩惱的人,是沒有心思散步的。在清靜的田野裏,野草和莊稼長在泥土裏,我的思想盛在空氣裏。和田野的空氣朝夕相處,讓我的心境趨於和諧。那個並不短暫的時刻,我的思想是被情緒包圍的一個孤島。一些遙遠的細碎的回聲,常常在耳邊縈繞。我的散步習慣,並非是在步盧梭的後塵。以前,我隻知道他的《懺悔錄》。而當我閱讀到他的《孤獨散步者的遐想》時,我已經完成了生命的二分之一。怎樣理解盧梭命定的孤獨?它是光,我是被它照亮的部分。好像,我尋覓到了精神的知音,內心湧滿幸福的感覺。

起初,我是從一本介紹性的文字起步的。一般情況下,這是我走向哲學家的門檻。短短123頁的《盧梭》,我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才讀完。那是在陰雨的日子裏完成的,我的周圍,受陰雨的影響,竟然沒有發生任何事件。對於閱讀者來說,這是極好的氛圍。閱讀完畢,我做了一個深呼吸。對於盧梭,我不知是崇敬、仰服,還是扣腕、長歎。

自由,是盧梭的命脈。他獨立的思想、自由的靈魂、淡泊的處世決定著他的“失敗”。他不願接受達官貴人的饋贈,甚至拒絕國王的接見和賜給的養老金。他放棄了喧嘩,不舍晝夜地向一個毫無人煙的雪峰前行。他所生活的時代社會,對一個平民思想家來說,是完全敵對的。從他開始發表第一篇論文的五十年代到他完成《懺悔錄》的七十年代,正是法國封建專製主義最後掙紮的時期。在他的眼裏,存在著另一個宇宙,自己便是另外一個人。他在思考著,社會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什麽?為什麽在法蘭西這塊“文明”的土地上,到處彌漫著野心、貪婪、猜忌、冷酷、虛偽?他的思緒如一條奔騰翻湧的河流,不可遏止地喧囂著浪花。

孤獨是一種精神探險,其艱辛絲毫不遜於對大自然的探險。於是,一些渾渾噩噩的人,千方百計逃避孤獨,拚命融入人群,在燈紅酒綠中,在鮮花掌聲中,在虛假的恭維聲中,在華威先生式的忙碌中,來毀滅自我。其實,現實生活中許多熱鬧都是空巢,因為它是巢,因此並不具備生命的本質。它堅守著空無的本分,隻是見證著過去的時間和事件。小時候,我和夥伴常常攀援上樹掏鳥蛋,當發現它隻是一個空巢時,便有一種受辱受騙的感覺。

《孤獨散步者的遐思》是盧梭以日記形式寫下的隨筆集,是在歲月中被人們銘記的一部傑作。在這本書中,盧梭與自己交談,對自己的心靈進行分析和解剖,真實地再現了作者處於最純真狀態中的形象——真誠,淳樸,愛自然,愛人類。你能把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還沉浮於喧鬧之中,我說,你最好選擇逃離,然後再打開這本書。

冬天裏,我的牙齒會敲擊著冷顫。我漸漸明白,那不僅僅是因為寒冷,還有精神方麵的因素。我周圍所有的人,在冬天都縮著脖子,我怎麽能高揚起頭顱?牙齒的敲擊隻是一種表象,反映出精神的萎縮。在官場的那八年裏,我感覺自己生命力的衰竭,尾隨不上那股激流前行的速度。常常,我想停下來喘口氣,變成一座礁石,在被激流的衝刷中獲得新生。在這個冬天,我擁有了《孤獨散步者的遐思》這本書,精神悄然明亮。它是一盞思想的明燈,讓我在漆黑的大海上得到安慰和力量。作為一個思想者,他受到當局、教會和世人不公正的迫害,領略到孤獨和寒冷。我在想,他會不會如我一樣,在寒風裏敲擊牙齒?於是,他去尋找心靈的棲息地。他開始散步,聽任感官上的左右,時而做植物學上的散步,時而做肉體上的散步,時而做文學上的散步。在散步這種形式中,他迅速找回了自我。

“人生而自由,卻無時不在枷鎖之中!”這是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一開始提出的兩句膾炙人口的話。古今中外,那些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絕大多數是孤獨的。屈原是孤獨的,陶淵明是孤獨的。陳子昂在孤獨中詠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 “獨坐敬亭山,相看兩不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東坡更孤獨,讀他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讓我倍感清冷孤寂:‘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東坡表麵上寫孤鴻,實則寫自身內心的孤獨。馬克思在給妻子燕妮的信中說:“我親愛的,我又給你寫信了,因為我孤獨,因為我感到難過,我經常在心裏和你交談……”貝多芬、梵高、薩特,還有曹雪芹,都是孤獨情感最強烈的體驗者。

孤獨是一種美,追問著人生的本質。莊子的好處,是在一個人無助的時候,竟然出現了慰藉。這種慰籍純粹屬於精神的層次。隻有在孤獨中,才能開掘與營造內心世界,才能有效地體驗最深沉的審美情趣,才能實現崇高的審美理想和審美信仰。正是在孤獨中,自我在認識上作深沉的反省,從而認識自我使命和生命意義。高爾基在他的散文詩《人》中寫道:“他置身於荒涼的宇宙之中,獨自站立在那以不可企及的速度向無垠空間的深處疾馳而去的一塊土地上,苦苦地琢磨著一個令人痛苦的問題:我為什麽存在?”

前些年,我崇拜梭羅。原因在於他那種尋求安靜的方式。《瓦爾登湖》是本寂靜的書,它是一個人的寂寞。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很難進入他的文本裏。梭羅自己也說,“請原諒我說話晦澀”。例如,那失去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的寓言,愛默生的弟弟爾德華問過他是什麽意思。他反問:“你沒有失去嗎?”卻再也沒有回答了。有的評論家說,梭羅失去過一個艾倫(斑鳩),一個約翰(獵犬),可能還失去了一個拉爾夫(栗色馬)。但在這漫長的人生中,誰又能不失去些什麽呢?

人們常說,作家應當找一個僻靜幽雅的去處去創作。我以為,讀書,也需要這樣的環境,尤其讀好書,需要的是能高度集中的精神條件。作為讀者,最需要的是樸素淡泊的心境。

休謨說過:“盧梭在整個一生隻是有所感覺,在這方麵他的敏感性達到我從未見任何先例的高度。”孤獨不僅與博大深沉的審美體驗攸關,與深邃的思想相伴而行,同時,孤獨會讓人保持清醒,抗拒外界的**。滾滾紅塵中,名譽、金錢、地位、美女、香車、豪華的別墅,人們往往不由自主地被他(她們)**。孤獨是一種理性的幽思,它能使我們在沉寂中抗拒**。愛因斯坦說得好:“千萬記住,所有那些性情高尚的人都是最孤獨的——而且必須如此!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享受自身環境那種一塵不染的純潔。”

孤獨是高尚的。真正的孤獨是“孤”而不“獨”的,孤獨者悠遠、緘默的沉思,連接著生命的一切領域,貫通著氣象萬千的紛繁世界。孤獨者的心胸像天空一樣寬廣,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在天空書寫著一個大大的“人”字。

1778年,盧梭65歲,並沒有進入風燭殘年的淒涼,但他“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係之舟”。他沒有兄弟,沒有朋友,也沒有愛人。於是,他在大自然中尋找靈魂的庇護所。他常常獨自一個人漫步在巴黎的近郊,以采集植物標本為樂。他一邊回憶一邊寫作,終於為世人留下了他的最後一部著作《孤獨散步者的遐思》。

夜已深沉,我還坐在書房裏。這是我保持孤獨的習慣。有人麵臨孤獨,選擇對一匹馬或者一棵樹說話。這是一種禪的境界,一般人很難享受得到。我的書房除了書,還有一對沙發,它們成為我寂寞的伴侶。常常,我和它們促膝談心。在那個時候,它們是有思想的。這是我自己的感覺。交談累了,我會拉開窗簾,遙望夜空裏的星月。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盧梭凝視過的夜空?

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長河中,人們不厭其煩地一再提起“散步之五”。在這個章節中,盧梭以音樂般優美的旋律,生動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描畫了比埃納湖中聖皮埃爾島的自然風光,和自己在這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如何的怡然自得。在那個島上,他可以處處找到看清皮囊的鏡子。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他從自己在島上留下的影子中找到另一麵鏡子,照清了他靈魂。他不無動情地這樣寫道:假如有這樣一種境界,心靈無須瞻前顧後,就可以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全部力量的堅實基礎,時間對它來說已不起作用,“現在”這一時刻可以永遠持續下去,但是既不顯示出它的綿長,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跡;心中既無匱乏也無享受之感,既無苦也無樂,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隻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時單憑這個感覺就能充實自己的心靈:隻要這種境界持續下去,處於這種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稱是一個幸福的人了……這是盧梭躺在比埃納湖中一隻隨波逐流的小船上,或站在流水潺潺的小溪邊常有的遐思和聯想。

盧梭,一個孤獨的散步者,浪漫主義運動之父。羅素這樣說,盧梭是“從人的情感來推斷人類範圍以外的事實這派思想體係的創始者”。在那個人心浮躁的世界,他追求美妙的音樂,自由的思想,自然的教育,真誠的“懺悔”,心靈的孤獨。?“如果要孤獨,我必須要逃避現在——我要我自己當心。在羅馬皇帝的明淨大殿裏我怎麽能孤獨得起來呢?我寧可找一個閣樓。在那裏是連蜘蛛也不受幹擾的,更不用打掃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一堆地堆放柴火。”

晚年的盧梭,在寫完《懺悔錄》以後,變成了一個孤僻和近乎神經質的人。他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他的使命是: 打碎這個枷鎖!在巴黎郊區,他隱居在普拉特裏埃的街道上一幢簡陋住房裏,謝絕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如今在法國,這條街道以盧梭的名字命名,改叫讓-雅克街,成為一道讓人朝拜的風景。但在當時,盧梭在經曆了被圍攻、批判、追捕和流亡等一係列人生災難,成為為一貧如洗的“人民公敵”。而他的對手們並沒有因此罷休,仍不斷製造謠言,誹謗侮辱,企圖置盧梭於死地,其中,就有我所崇敬過的伏爾泰。1776年12月26日,伏爾泰在聞聽盧梭的“死訊”後在給他朋友的信裏說:“讓-雅克.盧梭死得其所。有人認為,是一隻狗把他撞死的,這消息並不真實……據說,12月12日,他同一個名叫羅米利的老日內瓦人鬥膽翻越城牆進入巴黎,他飽餐了一頓,因消化不良,像狗那樣死去。”事實上,伏爾泰的消息完全是捕風捉影――那次,盧梭不過是在散步時被一條狗撞傷,養了幾天傷就好了。而當地的小報,便刊登了一個“大快人心”的消息:盧梭死了!由此可見,死非但不能減輕盧梭在他人心中的仇視,還會構成一種群體想象力的瘋狂。

1778年7月2日,盧梭靜靜地死在一個侯爵的莊園裏。沒有任何幹擾,盧梭的死亡方式照應了他的靈魂。似乎,死亡一直在安靜地等待著他,就像真理在安靜地等待著他。艾略特這樣描述末日:我在其中聽到的是一種中斷。盧梭的死亡就是孤獨的中斷。或許,是永恒的孤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他的遺體以隆重的儀式從楊樹島移葬於巴黎先賢祠。?孤獨讓他在喧鬧的紅塵中尋到安靜,在繁瑣的世態中求得簡練,在世俗環境中處之超然。擠在城市商場的人山人海之中,我經常要擠過很多身體才能找到自己的親人。可是,不用費力,我就會在一個僻靜的角落找到盧梭。

我以為,零是一純粹的形式。空無和孤獨,卻是萬有的邊界。孤獨不是無所作為的自卑,不是厭世絕望的哀怨,不是失意滋生的憂傷,不是孤芳自賞的清高,那些隻能叫無聊,與孤獨無關。孤獨是一種情感體驗,是一種境界。它讓人的思緒向靈魂的深處飛去,使人在浮華底下看清生存的真實性。孤獨是睿智地、深邃地、從容地、真實地審視人生、反省自我,它與冷漠、空虛、淺薄的無聊沒有共通之處。孤獨,往往伴隨著精神的獨立、人格的高尚、情操的高潔。

在人類的精神史冊中,盧梭的孤獨是注定了的,是無法避免的。生命的存在形式是僅有一次的個體。生命的個體性決定了盧梭有自己的觀念、品性、人格、理想。在世界思想和文學史上,盧梭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星辰。

歌德說:“伏爾泰結束了一個時代,而盧梭則開始了一個時代。”自然界的一切都寂靜了,我所在的小城裏,人們已經進入睡眠狀態。隻有我,依然在田野散步,固執地滯留在大地上盧梭留下的陰影裏。是寒風,一次次催促我回到書房。打亮燈,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盧梭那幅充滿笑意的畫像上,自信,堅強,這是一個孤獨者的神態。人們,要經過多少次碰撞後,才能記住一張臉呢?然而,盧梭的臉,隻有那麽一次,我就永久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