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仰望羅素的天空

我已經漸漸感受到冬天到來的信息。樹葉剝離了樹的枝幹,從仿佛羅素的天空飄下來,歸於大地。羅素的天空,這是我突然之間想到的一句。有些故作高深的味道。

我已經十分虔誠地拜讀了尼采、蒙田、梭羅和叔本華。這樣,我的思維就有點哲學的套路。走在大街上,常常就用一些日常現象來比照那個哲學家的那句經典的話。這樣我活得比一般人要累。我真疑心自己的生命長度。可是不想些什麽,又覺得虛度此生。

深秋,風所呈現的是一種悲傷,一種極度的悲傷。這是詩人的感覺。可是,這樣的感覺在這個秋末對我並不適用。因為我往返在小城到省城的汽車上,盡可能地在搜集羅素的書籍和相關的信息。除了圖書館,似乎再很難找到羅素的影子。其實,羅素比任何一個哲學家都距離我們非常相近。咫尺之遙。他死於公元1970年,這真是一個無法接受的現實。過去,我總以為,羅素和我們相隔了幾個世紀。現在好了,他竟然和我同時活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十幾個年頭。這樣,我的仰望就有現實的意義。

擁抱著羅素的書,我即將告別秋天,走進枯葉飄零的冬天,這樣的感覺對於我的確不錯。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羅素的人文學說並非盡善盡美,他的一些觀點也許並不能與我們完全契合,但我們無法否認,他的智慧是人類心智的結晶。正直而企求上進的人們,如果能有機會翻開他的書頁,就會獲得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享受。愛因斯坦曾說:“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生為二十世紀的人沒有看過羅素的作品,就像十九世紀的人沒有聽過貝多芬的音樂,十八世紀的人沒有看過歌德的作品一般。”?他還說過:每一位正直而愛智的人,若能拋開煩囂瑣屑的塵世俗物,靜心來讀一讀羅素那流光溢彩餘味雋永的作品,你會感到自己正在一步步走向充實。

與叔本華等大師的著作不同的是,羅素的哲學著作並不艱澀,諸如《西方哲學史》、《人類的知識:它的範圍與限度》、《懷疑論》以及《我的心路曆程》等,這些著作即使當作純粹意義上的文學作品來欣賞也無不可。當然,《為悠閑頌》、《有名人物的夢魘》、《懷疑的意誌》、《人類有將來嗎?》,這些著作也都是篇篇金玉,字字珠璣。仰起頭,你會發現羅素的天空是多麽瑰麗,那一片片被朝霞或者晚霞塗抹的瑰麗雲彩,銜接著,變化著,會讓我的心境享受到無比的欣慰與慶幸。

寒冷悄然而至,高處不勝寒的樹葉紛紛揚揚地飄落。秋末的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海,牽著一個人的手,讓心靈漸漸充滿愛意。過去,每到這個季節,小城地麵的樹葉便四處流浪,想尋找一個溫暖的家。那天午後,我在街上行走的時候,忽然發現地麵沒有一片漂泊的樹葉。由於“創衛”,我所居住的這個小城潔淨了許多,也文明了許多。這使得我對羅素的閱讀具備了愉悅的心態。我不可能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於是,帶著快樂的心境回家,在打開羅素的書時,我就不用皺著眉頭。閱讀,雖然是一種個體行為,但是客觀環境會使得閱讀具備一種現實意義。譬如,羅素說過:“中國理所當然地應進行改革”。凝望著這句話,我的心裏陣陣劇痛。蒙田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對中國懷有惡意的人,他的話應當讓我們警覺。他在論中國人的性格裏說:“我不情願談及中國人性格上的弱點,因為我在與中國人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中國人是這樣的謙恭有禮,溫和善良,寧願說自己這些好的感受。但是,不論是出於對中國的真正友善,還是從尊重事實的角度來看,不承認中國人性格中的弱點是錯誤的。我隻要求讀者能記住,平心而論,我認為中華民族是我所遇見的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同時,我準備起草一份嚴肅的起訴書,控告任何一個欺侮中國的列強。”

羅素說:“沒有比中國人的忍耐更令歐洲人吃驚的了。”當然,我們都心照不宣地明白,羅素所說的“改革”絕不僅僅指的是環境衛生的改變。與其他西方哲學家不同的是,羅素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來過中國。這就使得他的思維方式更接近我們。羅素把文化視為決定中國乃至世界未來發展的第一要素。他寫《中國問題》,雖說大半篇幅用於講評時政,主旨則在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和短長,以及相互借鑒、共同繁榮的可能。我想,假若他還健在,再訪中國,他或許會高興地看到,今天的今中國,與他當年目光所及的中國所處的場景已絕然不同。而他所期望的,即東西方文化的合流與互惠,在中國人無與倫比的忍耐心理的背景下,不是幾個世紀能夠解決的。再說,意識形態的問題,融為一體好呢?還是各持己見好呢?無疑,羅素希望的是前者。但我以為,這個問題,遠不是我們這個世紀的人所能認清的。也許,再過幾個世紀,人類還是無法得出真理性的結論。

由於視力的原因,我一般不在晚上讀書。這樣,我就養成站立在夜空下仰望的習慣。天空群星閃爍,就是不知道那一顆是羅素的。心裏也明白,為羅素尋找一顆星是毫無意義的,可是,總是不由自己。小時,祖母常常指著天上的星星說:“那顆是爺爺的,那顆是奶奶的……那顆最小的才是你的。”幼年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刻骨的感受,好多年,隻要看見星星,總是脫離不了聯想。看星,是要脖子後仰的,漢語叫做仰望。仰望,是一種姿勢。這樣的姿勢並不代表崇拜。我向來以為,崇拜是一個貶義詞,它使人的精神陷於深淵,或者說,它降低了人的精神高度。

過去的歲月,我是那樣孜孜不倦地熱愛著老子。生活中的每個細節,我都企圖用老子的觀點來解析。我一直錯誤地認為隻有中國人喜歡老子。在羅素仰望過的天空,我終於發現了老子滑翔的影子。羅素說:“我對老子的哲學遠比對孔子的學說更感興趣。”他在中國訪問講學時,有人向他介紹《道德經》中幾段文字,他極為驚歎,認為兩千多年前能有這麽深睿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他認為,每一個人,每種動物和每一樣事物都有自己本來就具有的某種方法和行為方式。我們應該使自己活動的方法和行為方式與事物本來就具有的方法和行為方式協調一致。在表述這番話的時候,羅素的語言不夠簡潔。不知道是羅素的原因,還是譯者的原因。羅素對老子的關注將《道德經》的適用範圍擴大到了整個人類。老子說三生萬物,他其實是在說道生萬物,道關注一切,道關注物質,道關注生命,道關注智慧,也就是關注人。這種對人性的關注符合西方哲學的軌道。

作為哲學家,羅素的主要貢獻在於數理邏輯方麵,是邏輯原子論和新實在論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以此為基礎的現代分析哲學在西方近代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為社會活動家,他一生追求真理,積極參加社會政治活動,為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多次發表聲明和演講。二戰期間,還因為反戰坐了六個月的牢,但他仍不改此哀。羅素作為他生活的時代的思想界的泰鬥,一直是當時全世界注意與爭論的中心人物。研究、著述並應付多種挑戰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責任。在人類知識和數理邏輯這兩個領域,他的創獲是空前的。

說實話,我對數理方麵的感覺極差。麵對羅素的那些文字,我的目光總是麻木。而有些文章,如《羅素回憶錄》,是他眾多作品中最為平易近人的一部,包含他的人生遊曆和學問的精華,如散文般清新爾雅,非常適合我的閱讀。這本回憶錄,既有羅素對自己的人生觀、道德倫理、數學和哲學思想,以及對世界和平的陳述;又對自己的家族進行了令人興趣盎然的描述。最生動的是,羅素以文字肖像的形式記述了與他同時代的學者,包含了20世紀世界上一群最為傑出的學者、思想家、作家,如蕭伯納、康拉德、懷海德、勞倫斯、約翰?米爾等。“透過哲學大師的眼,看到現代西方人文大師的生活與交往。這句話非常**我的眼球。”我在仰望羅素,同樣,羅素也在仰望別人。仰望者和被仰望者,這是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不同的是,羅素在仰望的同時,不時彎下腰撿拾他們的生活片斷。在追尋這批知識分子的足跡時,羅素不是一味地要記述他們的生平,或是評述他們的業績,表彰他們的功勳,而是親切地記述了與他們交往的點點滴滴。透過羅素的眼,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20世紀西方知識分子生活、思考、交際的精彩畫卷。

閱讀羅素的自傳,我似乎看見一個超脫睿智的老人,站立在懸崖峭壁前沉思,流淚,呼喊……凝視書頁中他的話語,宛若心靈的觸電。風不停地吹著,把羅素的頭發吹得好亂好亂,仿佛,我看見了他的影子。靜靜的一個人,看著懸崖下的落葉,望著漆黑的天,為什麽?你那麽靜悄悄?有時,我也翻閱一些俠義小說,陪女兒看一些《射雕英雄傳》之類的電視劇,洞察過一些俠客的寂寞,領略了他們詭異的思想和行為,免不了產生一種震撼和衝動。然而,俠客並不是腳踏實地的人物,他們的沉默和超逸有點裝模作樣。很快,我就覺得自己的可笑。能夠引發我心靈持久的顫動,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過去,我一直以為,哲學家是很難享受到婚姻。而羅素,一生有過四次婚姻,確實讓我另開眼界。他是這樣表達的:“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製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象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他還說:“?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它如此強烈以致我經常願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它一切。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我尋求愛情,最後是因為在愛情的結合中,我看到聖徒和詩人們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縮影。這就是我所尋求的,雖然它對人生似乎過於美好,然而最終我還是得到了它。”應該指責羅素嗎?還是為他歌頌?想著這個問題時,我忽然發現,我的上衣遺失了一顆紐扣,我記得它是從我的腳旁滾過的--繞著我的皮鞋滾了個漂亮的圓圈。我彎下腰四處尋找,卻不見蹤影。這就如同幸福,看見了它的過程,卻找不到它的答案。對於羅素的婚姻,我們其實不用那麽費心。幸福不幸福是他自己的感覺,用不著我們指責或者歌頌。

就像深秋的季節,有的人是深不可測的。也許,這就是生命的奇跡。半個多世紀的歲月,羅素的學術一直是學界矚目的焦點之一。在哲學、數學、社會學、政治、曆史、宗教等諸方麵,他都有極高的造詣,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人。瑞典學院的主持人在頒獎儀式上發表的致辭說:“在人類知識與數理邏輯方麵,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同牛頓在力學方麵的成就媲美”?。蜚名於世的巨著《西方哲學史》問世時,羅素已是74歲的老人了。這個年齡的人,通常情形下,是應該享受晚輩的伺候了,坐在陽光下回憶往事了,再或者,摸索著一個多年未解的夢了。而羅素,卻還在為這個世界解疑釋惑。僅憑這一點,我有什麽理由不仰望他?從這部著作中所表現的各種深沉的功力,可以讓我們體味到他的學問和思想是多麽深邃,精神是多麽博大。“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並不是卓越的個人所做出的獨立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係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

秋末冬初的感覺一瞬就要過去,人們即將生活在冬天的呼吸之中。雖然殘留的暖紅的柿葉還搖曳在街頭的風中,可一些老人已經裹上厚厚的衣服,迎接北方冬天冷的挑戰。動物開始冬眠,等它們再睜開眼睛的時候便是春暖花開、和風暖日。可是這段日子我卻沒有感到冷,並且常常睡不著。在與羅素心靈對話的日子裏,我在盡情享玩味秋的另一番滋味。我在《秋天備忘錄》中曾經對秋天進行過詛咒。現在想來,我那時還是幼稚了些。僅僅因為自己的的生命體驗,就對秋天不懷好感,也太自私了。範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讀過羅素,我更加內疚自己的狹隘。守護自我的情感,一直是我多年來精神不能逾越的桎梏。

羅素離開這個世界不過三十多年,天空中依舊彌漫著他的氣息。我嗅了嗅鼻子,即使不用深呼吸,我也能嗅出一些味道來。仰起頭,我依稀看見歲月的留痕,感受到深邃的思想。秋末的風,在遙遠的空中竄動,並且,向著我看不見的遠方駛去。

而羅素,隻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輕輕地發出一聲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