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品讀新疆

克孜爾石窟

古老,是和文明對立的詞語。但在它身上,卻依然承載著文明的靈魂。

克孜爾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是我國時代最早的石窟。屬於公元3至11世紀的佛教建築。石窟現存壁畫1萬多平方米,由於其藝術風格獨特,被譽為“龜茲文化”的代表作,對於研究中國佛教史、美術史、探討佛教藝術和美術理論,都有特殊的曆史價值。1961年,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曆史,總是以遙遠的目光,審視著藝術和人生。在新疆渭幹河河穀北岸明屋達格南側的懸崖上,我久久不願離去。每一個石窟,有著不同的建築形式和風格。在一個個石窟中,我的目光和曆史對接。塑像、壁畫,雖然依稀可見,但我仍然觸摸到了古代藝術家的想象力。

因緣故事是表現眾生對佛所作的種種供養和顯示佛的神通力。本生故事則是表現佛前世行菩薩道時的種種難行苦行。這些故事,被濃縮在石窟內的四壁或者頂上。那些模糊的影像,在我凝神之時,仿佛發出聲音,向我訴說著情感,以及人世的勸告。聆聽著,我就進入了一種境界,一種佛的境界。

莊嚴,寂寞,沉靜。為什麽,古人選擇了這樣一個僻靜的地方?宗教的魅力,是不是在人類的目光所不能搜索到的境界?

歲月的空間,給人類留下無數的困惑。可是,誰能否認,困惑不是一種境界?

葡萄溝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童年時代,這句歌詞就紮根於腦海,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深入進去,徜徉在綠色的海洋裏,落座於葡萄架下農家的小院,欣賞著綠色衣裙少女的婀娜舞姿,傾聽著聽著一首首“花兒”的優美旋律,品嚐著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葡萄,宛若,置身於天外宮闕。

一顆葡萄的甜蜜,是如何凝煉而成的?

是陽光,把每一縷光芒,都傾注在這片土地上,塗抹在葡萄的枝藤上。在滴翠染綠的塹溝中,葉片下顯映的細密的青果,如初生嬰兒絨毛樣的暖光,騰騰熱氣中躍舞著太陽的光芒。正是在這樣的陽光中,所有的光澤都包裹著與葡萄有關的細節,所有的光彩都調和著醇厚清香的甜蜜,這是獨為吐魯番葡萄的甜蜜,隻有生活在吐魯番的人們才能沉醉著的甜蜜。

是風,把它的散淡撒在在葡萄園周圍的土坡高地上,土砌或磚壘的鏤空如蜂窩狀的晾房上。這些有孔花牆組成的房屋臨風而壘,在屋中懸於鐵鉤而林立的木椽掛架上,離了枝的葡萄串依然保持著垂掛的姿式。錯落有致插於木椽柱的紅柳或棗枝上,葡萄們仍在依附著另一種枝幹生長著。在徐徐而入的風中,它們晶瑩的水分與風做著撫愛的遊戲,細嫩的肌體讓風享受。它們等待著,超脫出永遠碧綠與甘甜的靈魂。

葡萄是吐魯番的血脈,有了葡萄,才有了吐魯番那顆甜蜜的心。

景區外的馬路上,竹**坐著幾位大娘。她們的臉上,布滿的皺褶讓我想到葡萄幹。她們是濃縮後的葡萄,骨架是那樣的瘦,微笑是那樣的幹枯。但我知道,她們的心靈,一如葡萄的甜蜜。

這是我在瞬間捕捉到的細節。無論多麽美好的景色,都離不開人的點綴。

火焰山

“火焰山快到了。”導遊站起身來,抹著頭上的汗珠。霎那間,我們的內心,火燒火燎起來。盡管車裏開著空調,依然感受滾滾的熱浪。

兒時的火焰山,是孫悟空扛著一把大扇子,降伏妖魔,撲滅山火,保駕唐僧到西天取經。

那時,我知道,火焰山隻是一個神話。

可是,當我真正麵對著它時,我隻有驚歎。

火焰山絕對是我見過的自然界最壯觀的景致了。它自東麵西,橫亙在吐魯番盆地中部。億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岩的的閃光,熾熱氣流滾滾上升,雲煙繚繞,猶如烈焰騰騰燃燒。

“飛鳥千裏不敢來”。這是古詩句裏最為恰當的描述。

曆經煉獄,大汗淋漓。這是我最為貼切的感受。趁著同伴們興致勃勃留影的當兒,我零距離地走近它。如此感受火焰山的人不會很多。我企圖攀爬這座神奇的山。走近它,我才發現,這座山沒有一棵小草,甚至沒有一塊像樣的石頭,隻有一條條淺淺的不規則的溝壑,似乎是被紅色的顏料潑灑上去。雙腿攀援它很費勁,軟綿綿的,好像踩在柔軟的綢布上。

爬了不到五六米,我就放棄了。我不具備孫悟空的魔力,隻有在神奇麵前的大自然投降。

在中國境內,火焰山稱得上是熱中之王。

導遊責備我:你真膽大。我帶過多少遊客,從來沒有人敢去爬山。那山熱起來有70多度,要是你出了事,我就沒有飯碗了!

我連忙笑著向她道歉。她白皙的臉上,由於驚恐,一片赤紅。

真的,像火焰山的顏色。

坎兒井

這是人類的傑作。

由於生活,人類離不開水的滋潤。於是,古人發明了坎兒井。現在,它就成為景觀。潺潺的流水,不知疲倦的,向遊人複述著古老的故事。

在人類的奇跡麵前,語言往往是多餘的。我離開導遊,在昏暗的隧道裏穿梭,傾聽。它的呼吸,那樣肅穆,莊嚴。

坎兒井與萬裏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被譽為中國曆史上的三大工程。它的主體深藏地下,由集水和輸水暗渠、明渠、豎井和澇壩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克拉烏成山,每當夏季來臨,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當水流出山口後,很快滲入戈壁地下變為潛流,積聚日久,使戈壁下麵含水層加厚,水儲量大,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而由於坎兒井是由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水分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1845年,林則徐勘察吐魯番水利時,曾在日記中驚歎這一奇特工程為“誠不可思議之事”。

是的,不可思議。坎兒井,是智慧和勤勞的結晶。

正是它引出了地下豐富的水源,才使沙漠變成綠洲。

沙漠上的一口井,一條渠,宛若人的心肺和血脈。之所以,它才延續了人類的生命。

天池

天池是新疆的標誌。早在三千年前,周朝穆天子駕八駿西遊,這裏就有了旅遊記錄。古往今來,多少名流慕名而至,以詩詞歌賦留下對這裏的靈感。

麵對它,我竟然寫不出一個字。

千裏迢迢而來,隻是為心靈營造一片湖泊。

天池何以魅力無窮?一萬個遊客,就有一萬種天池的魅力。誰能跳出三界之外,用鳥瞰的目光穿透這方山水的魅影直抵魂魄?地質的形成史、生物的進化史、文化的發展史,似乎,都被它濃縮了。然而,坐在池畔,我仍然相信這方神山聖水有它魅力的一個交匯點,一個一點到位的穴。

天池的山水魅力之魂,我是無法通過“坐”的形式感悟的。於是,我站起來,繞著它的周邊迂回。在每一個山彎水岔,我都留下永恒的影像。我知道,我把自己的靈魂交付給它了。從此,我該不會寂寞。

我沒有選擇乘坐遊船,或者快艇。我喜歡距離。天池的水,從地理天機中,向我伸出精神援助之手。

至美的山山水水、獨特的地理區位,美麗的神話傳說,深厚的文化積澱,豐富的民族風情,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天池發展旅遊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無意中,我在網上搜素到在當代國內辭賦界有重要影響的王宇斌的一首詩:《天池賦》,開篇便是:“君不聞天池清冽不勝寒,泛波天山雲霧間,大漠烘托紫煙護,世人指作瑤池傳。”

末尾幾句是:“展一輪明鏡,王母晨妝,柔雲忘返。釀一池春酒,明月醉酣,星河倒懸。”

好個仙境!

龜茲古城遺址

曆史,總會留下痕跡。

位於庫車城西一公裏處的龜茲古城遺址,為漢代延城,唐代伊邏盧城舊址。史書對其多有記載,“城三重,王宮壯麗,煥若神居”,“外城與長安城等,寶屋飾以琅王千金玉。”

庫車,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誕生地。也許,我的新疆之行,是為了尋訪一個靈魂的源頭。一千多年前,鳩摩羅什在我的家鄉草堂寺譯經修行,並於此圓寂。一顆偉大的靈魂,他的誕生之地,一定具備著非凡的魔力。

龜茲古國,文明遐邇。絲綢之路的風塵,駿馬奔馳的蹄聲,至今仍**漾在古城遺址的上空。七月,是炎熱的陽光。我吸吸鼻子,嗅到了鳩摩羅什童年的呼吸。

唐時,龜茲古城周長達七八公裏。現在,我的目光所及,僅存三段城牆的殘垣。東牆有一小段,長約十餘米,高約6米。城內及四周,尚存古遺址有10多處。哈拉墩文化遺址,位於故城中心。往西400米處,為皮朗墩,再西是薩克薩克墩。故城中曾出土陶片、鐵塊、黃銅殘片、玉石耳墜和剪邊五銖錢、龜茲小銅錢等。

置身於古遺址,往往,我會迷失了自我。是的,越來越文明的人類,常常要在古時候的傳說中,感到自我的渺小。

龜茲古城,在我的想象裏,彌漫著悠揚的佛音,以及神話的氣息。現代文明無法蔑視它,也無法解讀它。

所以,麵對著一處古遺址,常常,我會垂下高貴的頭顱。

蘇巴什佛寺遺址

蘇巴什佛寺,即昭怙悝大寺,又稱雀離大寺、耶利巴哥拉賽遺址。它位於雀爾塔格山南麓,為魏晉時代的佛寺遺址,殘跡宏大。建於魏晉,鼎盛於隋唐朝。導遊介紹說,它是新疆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佛寺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總麵積約18萬平方米。東寺有佛殿、佛塔、佛像,西寺的佛殿規模宏大。在禪窟內,我們看到了殘存的壁畫和石刻古龜茲文字。

龜茲古城,曾經生活著凡人。而蘇巴什佛寺,卻曾經是僧人的集居地。

凡人和僧人,區別不僅僅在於生活的方式,還在於信仰。

臨近中午,火辣辣的陽光下,我的眼皮有點兒發困。

據說,鳩摩羅什最初曾在此學經並講經。七世紀中葉(公元658年),唐安西都護府移設龜茲後,內地高僧雲集,講經頌法。該寺佛事興隆,晨鍾暮鼓,幡火不絕。玄奘西去天竺取經路經此地時,依然“佛像莊飾,殆越人工”。玄奘見僧侶眾多,香火甚盛,便在此留駐2月。一時間,僧眾曾多達萬人。公元9世紀,佛寺被戰火摧毀。14世紀,伊斯蘭教進入塔裏木盆地後徹底廢棄。

塔廟遺址,均為土坯建築,留下10多米高的牆壁。牆內殘垣密集,應為古時僧舍所在地。遺址以佛塔建築群為中心,有廟宇、僧舍、洞窟、佛塔、殿堂等遺跡。在這裏,曾出土有銅器、鐵器、陶器、木器以及壁畫、泥塑佛像等遺物。此外,還發現有寫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簡及殘紙。

隻是,沒有錢幣。

僧人的生活,應該和錢幣無關。

阿彌陀佛。我坐在殘址上,閉上眼,雙手合十,為佛徒們遠去的魂靈祈禱。

天山神秘大峽穀,

國道217線獨庫公路左側,有一峽穀,便是天山神秘大峽穀。峽穀從穀口到盡頭長約5公裏,在1.8公裏處有一處石窟,據考證為盛唐時期所遺留,畫麵清晰,風格獨特。

峽穀內有蓋世穀、神蛇穀、摩天洞穀三條支穀,還有懸心石、企鵝峰、情侶峰等景點,維妙維肖,勝景迭出。穀內山體陡峻,懸崖絕壁,奇峰異石,千態萬狀。峽穀隨山勢變化,忽而寬闊,忽而細狹,寬時視野開闊,窄處僅容一人側身而過。山、石、洞、泉渾然天成,各領**。峽穀切割最深處達百米深,由紅褐色的巨型山體群組成,當地人們稱之為克孜利亞(維吾爾語意“紅色的山崖”)。

一路追尋而來,穿過茂密的林木,峽穀展示給我的,是它的神秘。這是天山隱秘的內心世界,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寧靜。

峽穀為千百年洪流衝刷地麵形成的勢如奔走遊龍的自然奇觀。它隱藏在這兒,仿佛,是為我精心設計的。在同伴的驚歎聲中,我悄悄地走到一旁,讓思緒蔓延。

導遊介紹說,春、夏、秋、冬四季,穀內景觀各異,是生態旅遊的熱點景區。可是,我隻能領略到它夏天的景色。

什麽時候,我還會再來?

遺憾,隱藏著希望。

摘下一片樹葉。暗紅色的,不知道是什麽樹葉。小心翼翼的,我把它加進隨身帶的《蒙田隨筆集》裏。保存一片樹葉,就是珍藏了一座峽穀的秘密。

喀納斯湖

喀納斯湖,是夢中的情侶。上帝造出了水,變成女人。最美麗的女人、最迷人的女人,就是喀納斯湖。

喀納斯湖在阿爾泰山西北端的深山密林中。由此,它擁有眾多的陰影。離開沙漠陽光的輻射,我坐在了陰影中。那一束束、一縷縷的陰影,仿佛是少女的發絲。我輕輕地撫摸著,任由情感的馳騁。

喀納斯湖狀如彎月,四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峰頂銀裝素裹,森林密布、草場繁茂。山坡一片蔥綠,湖麵碧波**漾,群山倒映湖中。藍天、白雲、雪嶺、青山與綠水渾然一體,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這裏垂直帶譜明顯,山巔銀光閃爍,現代冰川雄偉壯觀。山腰、山麓地帶原始西伯利亞泰加林一片蔥綠,綠草如茵,百花爭豔。

在我的目光凝視下,喀納斯湖變換著色彩:或湛藍、或碧綠、或黛綠、或灰白……有時諸色兼備,濃淡相間,成了有名的變色湖。受強烈穀風的吹送,倒入喀納斯湖的浮木,會逆水上漂,在湖的上遊湖灣處聚堆成千米枯木長堤,蔚為喀納斯湖的一大奇觀。

喀納斯,蒙古語是美麗富庶、神秘莫測。元代耶律楚材經此曾作計曰:“誰知西域逢佳景,始信東君不世情,圓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

藍天、白雲、冰峰、雪嶺、森林、草甸、河流與喀納斯湖交相輝映,湖光山色融為一體,既具有北國風光之雄渾,又具江南山水之嬌秀,加之這裏還有“雲海佛光”、“變色湖”、“浮木長堤”、“湖怪”等勝景、絕景,堪稱是西域之佳景、仙景!

喀納斯湖,新疆的女神。

聽說,湖裏有水怪。我想,那一定王母娘娘派下塵世,保護女神的俠客。

魔鬼城

我們是從喀納斯湖返回烏魯木齊的路上造訪魔鬼城的。

魔鬼城的瘋狂,與喀納斯湖的幽靜,猶如少女和猛漢,天使和魔鬼,形成巨大的反差。也許,上帝覺得一片湖太過於寧靜,因此又設置了一個動**不安的城堡。

魔鬼城坐落在烏爾禾荒漠中。遠遠望去,遼闊的地平線上,聳立著一道青灰色的雲帶,頗像古代的城牆。城牆上方露出了高高低低、層層疊疊的暗黃色的山峰,看上去與中古時代的城堡十分相似。

抵達魔鬼城時,正是夕陽西下。那綿延數十平方公裏的雅丹地貌,在夕陽餘暉的照耀下顯得肅靜寂然,遠遠看去好像是一座廢都。步入其中,隻見堡群林立,大小相間,高矮參差,重迭錯落,給人以淒森恐怖之感。巍然聳立的角樓有許多孔洞,如一扇扇開著的窗戶。

在魔鬼城裏信步閑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會將想象力發揮到極致:人麵獸影隨處可見,各種蠢蠢欲動的怪物似仰天長嘯。踟躕獨行的駱駝,好像亙古以來就群居在這裏,擺好了姿勢,承受著日曬風吹雨淋。

毫無疑問,風神是這座城的建築師。我們拜訪它的那個時刻,正好遇見大風。黃沙遮天,風聲激**,淒厲呼嘯,如同鬼哭狼嚎,仿佛幽靈出沒的魍魎世界,令人毛骨悚然,心驚膽戰。聽著聽著,我的幻覺迷離。白天尚且如此,若在夜間,磷火閃閃,鬼影綽綽,魔道條條,又會怎樣駭人魂魄。

凝神諦聽,那呼嘯,猶如地震、海嘯的天崩地裂,仿佛共工怒觸不周山時,山體的倒塌轟然,宛若黃帝和炎帝大戰時金鼓號角的奏鳴之音,似乎三國赤壁之戰無數曹軍將士的陷入火海的慘叫,還有,孟薑女哭倒長城的驚世哭泣……人類驚天動地的曆史片段,都被一座城堡涵蓋了。茫茫戈壁上,每一座沙丘、每一片山石,還隱藏著那些未被文字記載的曆史故事呢?

夕陽下,如爐的大漠將沙丘磷石染紅,噴薄的**和熱度成為魔鬼城最亮麗的色彩。情不自禁地,遊客們舉起相機,一次次地撳下快門,將美麗的圖畫定格在方寸之間。

我傾下身子,用手指輕輕撫摸那些溝溝壑壑的岩層,仿佛聽到了,來自遠古時代風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