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弗洛伊德:夢是潛意識的欲望

在所有的西方哲學家中,弗洛伊德的名字是我最早知道的。這是因為我經常做夢的緣故,而且我堅信夢和人的經曆和命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就不能繞開弗洛伊德。忘記了哪一年,哪一天,他就和我有了緣分。起初,我隻是讀到他的隻言片語,直到二十年前的那個寒冬,我才係統地閱讀了《夢的解析》。

弗洛伊德的職業是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家,這對他關於夢的研究提供了幫助。1900年,他出版了《夢的解析》。這本被後世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出版後卻遭到質疑,出版後的八年間隻售出六百冊,而弗洛伊德從中隻獲得相當於二百零九美元的稿費。一部思想超前的著作,在當時總是遇到冷遇。這幾乎是司空見慣的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忽然產生了記錄夢的想法,於是在枕頭下壓一本筆記本,每當夢中醒來,第一個意識便是取出筆記本,飛快地記錄下夢中的情節和細節,之後又昏沉的睡去,延續著自己的夢。這樣斷斷續續堅持了幾年,寫滿了三本。第一本是綠皮的,行間很窄,我的字跡非常細小。由於怕那些情節和細節飛逝而過,記錄時總是匆忙的,字跡也就寥寥草草,以後索性連自己也不認識了。殘留在大腦的夢總是斷斷續續的,很難有完整的情節,隻是一些細節,一些模糊的影子,因此記錄它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有時記錄完很難再入睡,索性打開弗洛伊德的書,分析那些夢的象征意義。這樣,大腦興奮起來,很難再入睡了。

《夢的解析》是弗洛伊德對人類學、宗教、心理學和文學著作進行了五六年的研究,又連續兩年對自己所做的夢作了分析之後寫出來的。在這部獨創性的著作中,他分析了夢的凝縮、夢的轉移和夢的二重加工,討論了夢的隱意內容,解析了願望滿足的原理,描繪了俄狄浦斯情結,還說明了幼兒生活對成人條件作用的不可避免的影響。他曾經預言,從寫作《夢的解析》時開始,精神分析已不再是一門純醫學的學科了。他通過對夢的科學探索和解析,發掘了人性的另一麵:“潛意識”,揭開了人類心靈的奧秘。他所提出的理論是“在夢中”,我們白天的勞作與娛樂,歡樂與痛苦是從不重複的。而且相反,夢的唯一目的是讓我們從中得到解脫,即使有時我們的頭腦裝滿了一些事情,或我們受痛苦的折磨,或我們的精力全部投入一件關注的事,“夢也是以某種象征的方式進入我們的頭腦。”他斷言道:“夢是清醒生活的繼續”,夢與我們不久前存在於意識的想法有關,準確的觀察總會找到夢與白天經曆的某些關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關於夢的來源,弗洛伊德解釋說,夢是潛意識的欲望,由於睡眠時檢查作用鬆懈,趁機用偽裝方式繞過抵抗,闖入意識而成夢。夢的內容不是被壓抑與欲望的本來麵目,必須加以分析或解釋。釋夢就是要找到夢的真正根源。

光顧我的夢最多的是我的童年。童年裏,我的目光常常落在這些地方:一個院落,一片亂石,一堆瓦礫,一條小道,一隻蛐蛐,排水溝中的一塊西瓜皮,嗡嗡的蒼蠅正在攻擊一隻死去的蟬……現在,精神荒蕪時,我會去偏僻的鄉下尋找這些物象。在滄桑的目光俯視下,那些物象帶著一些禪意,如欣賞著凡高的油畫,引導我進入一種高僧才可以悟解的境界。

童年是生命的印記。對童年意義的發現是弗洛伊德的偉大發現之一。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一個人的性格在七八歲時多多少少已經定形。他以大量的臨床事例表明,早年的事件特別是引起心靈創傷的事件如何使兒童的性格達到了這樣的地步,以至弗洛伊德可以假定,早在青春期之前,一個人的性格就已定形,再也不發生改變,幾乎無一例外。他相信,從幼年時的事件中可以尋覓到以後人生發展的鑰匙。大量的臨床資料表明,他的觀察是正確的,機智的。

在弗洛伊德的誘導下,我常常陶醉在自己童年的夢境裏,並把它理解為靈魂裏的伊甸園。我以為,童年的夢是一種自我反省,心理自救。唯有童年,才顯現出人類的真實麵目。在歲月的染缸中浸泡過之後,人們學會了忍耐,克製和約束,去適應祖先們約定成俗的生活理念。他不能像童年那樣無所顧忌地哭,或者肆無忌憚地笑。就人的本質來說,這是一種壓抑。而要排泄這種壓抑,隻有依托於夢境了。

在中國古代,釋夢者認為夢是神靈的啟示。《後漢書·馮異傳》中記載馮異勸劉秀做皇帝,劉秀隨聲附和他昨夜夢見自己乘赤龍上天。劉秀乃一介草夫,坐龍椅,穿黃袍欠缺根基,夢竟然成為借口。無需考證劉秀是否做過此夢。夢是絕對的隱私,是一個人的精神載體。西方哲學家認為夢生活的基礎是心理活動的一種特殊方式,讚美這種狀態是一種向更高境界的升華。例如舒伯特便宣稱夢是精神從外部自然界力量中獲得的解放,是靈魂從感官的束縛中獲得的自由。弗洛伊德則指出夢是一種精神活動;“其動機常常是一個尋求滿足的願望”。

夢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見慣,又神秘莫測,既虛無飄渺,又真實可見。若說夢是幻覺,然而夢中的人物事件,甚至細節,醒後卻曆曆在目。有時日有所思,夜即夢之;有時夢中所見,日即遇之。夢之神秘至此,我們的祖先亦早知之,即產生夢文化。在弗洛伊德之前,我們的祖先就有關於釋夢的書籍,如《周公解夢》《夢林玄解》等。不過,它們隻是列舉了夢的現象,對應著具體的夢作出解釋,缺少理論的依據,難登大雅之堂,隻是在民間流傳。是弗洛伊德用科學的方法把夢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這就開了一個先河。

如尼采所言:夢釋放視覺、聯想、詩意的強力。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指出夢是潛意識的自我表現,潛意識被壓在人心靈的最深處,但它很活躍,千方百計要突破潛意識的領域冒出來。當“自我”在既要休息又得不到完全休息,處於渾渾噩噩的狀態而放鬆了戒備的時候,潛意識便開始活動,於是出現了夢。

事實上,許多夢是沒有邏輯關係的,甚至是荒誕的。夢中,我忽然間赤身**。走在大街上,低頭一看,發現自己連褲頭都沒有穿。所有人的目光都呈直線射向我的害羞處。**的陽光,斥責的目光,風的旋轉,還有女士歇斯底裏般的嚎叫。她們捂著眼睛,驚惶失措地逃離現場。我渴望地麵出現一個空洞,失魂落魄地尋找。**的夢是人的性格的真實寫照。人在夢境中審視**的真理。弗洛伊德在分析**的夢時,指出它是對童年的懷念。他的看法無疑回歸了人的本質:真誠、坦露。當嬰兒從母體中分娩出來,其**並不代表邪惡。通常,我們沐浴在風中。風說,我永恒,我是**的。風還說,陽光是女神,我是俠客。風的解釋讓人聯想到性。風的性欲讓陽光寧靜致遠。這樣的比喻讓我爽快。

情感和生理的釋放是人類的天性,是一種真理。壓抑性是一種心理變態行為。夢攜帶著人的本能**而來,**而去。我們的身體被性夢耕耘過後,舒適,清爽。揉揉睡眼,伸伸懶腰,打個哈欠,陽光或者月光在窗頭俯視你,道聲早安,對你燦爛地笑。三十多歲時,我曾經暗戀過一個女孩,種潛意識讓她頻頻出現在我的夢裏,和我牽著手跨過一條小溪,走進一片竹林……我在一篇文中這樣寫道:我的夢裏有一片濕潤的天空,我的愛人在天空下出現。她應該是這樣一個女孩:眉宇間**漾著無法掩飾的憂鬱。她是一棵纖細的小草,梔子花般清晰而明媚,開放在我的夢境中。她閉著眼,身上的衣服一件件地褪下,**出維納斯一樣的肉體,白皙、細膩、光滑、聖潔,放射出炫目的光芒。她被我擁抱,親吻……夢醒後,回憶著令人神馳的境界,禁不住詛咒清醒之後的光照,閉上眼,禁不住流連忘返在夢的情節裏。

弗洛伊德認為在人們心目中最大的禁忌就是“性”,而“性”又是人的本能,對於“性”這個禁區,人們既想闖入,又迫於道德限製,所以隻有在夢中釋放自己的願望,使精神得到滿足。基於這樣的理論,弗洛伊德在對夢的解釋中,除了個別十分明顯的是對普通欲望的滿足(如饑渴、排泄等)的夢外,大多數夢在他的眼裏都與對性的渴望脫不了幹係。

年輕時迷戀《西遊記》,夢見自己如孫悟空一般馳風駕雲。幼時還讀過一本《寶葫蘆的秘密》,是本連環畫。夢中,那寶葫蘆就歸了我,想要什麽就有什麽。我小時和祖父睡一條炕,祖父講述著許多皇上的故事,我就夢見自己做了皇上,擁有無數的宮殿和美女。那時我還幼稚,以為幸福就是財富。在弗洛伊德看來,夢是一種願望的幻想式的滿足。夢是因願望而起,它的內容是“願望的達成”。夢不僅使思想有表現的機會,而且借幻覺經驗的方式,以表示願望的滿足。期望自己有一個寶葫蘆,想要什麽就有什麽,是在滿足我對財富的追求。我曾幻想腰纏萬貫,像救世主一樣向土地播種著硬幣……白花花的銀子啊!如此幸福的命運哪!父老鄉親背著籠,挎著籃,提著罐,甚至脫下褲子用繩紮了褲口去收獲——這是符合邏輯的想象。想象中,鄉親們激動的淚水大把大把地流淌,讓大地誕生了一條嶄新的河流。

現在,那些有關財富的夢已經被一個又一個句號阻斷,沒有什麽比來自現實生活的障礙更殘酷,也沒有什麽比精神的向往更珍貴。擁有寶葫蘆之類的夢了無蹤影,並非我已經腰纏萬貫。從本質上說,我對生命,對幸福的理解已經實現了從物質到精神的戰略性轉移。

祖母的炕角有一個黑色的瓦罐。父親每次給他些硬幣,她都裝進瓦罐裏。裝進瓦罐之前,她要用清水洗淨硬幣上殘留的汙垢。我的記憶裏,她用那些硬幣給自己買過一個發卡,聚攏起花白的頭發。還買過一個糖葫蘆,讓我高興了一個下午。祖母離開人世那年,我九歲了。她把那個黑色的瓦罐交給了我。“娃呀,婆這一輩子,一分錢都沒亂花過。”

是祖母教導了我珍惜每一分硬幣,並將我引導到關於硬幣的夢境中。年輕時,我曾困惑於撿拾硬幣的夢境中。那時,還沒有百元票麵的人民幣,最大麵值是十元。我很難擁有十元的紙幣,連撫摸,都是一種奢望。因此,我對錢的認識是始於硬幣的。夢中,一片曠野,一座峽穀,一麵河灘,硬幣的光輝星辰般燦爛。上天賜給我收獲硬幣的機遇,我提著一個籃子,或者脫下上衣,硬幣一枚枚地落進……按照古印度人解夢的觀點,夢可以成為我們所在的物質世界中的現實,那麽第二天我肯定要獲得錢財。可是,現實是,第二天我仍然衣袋空空。我很失落,揪著頭發對夢的預示產生著疑問。有時晚上睡覺前,放一隻籃子在枕旁,以免夢中獲得的硬幣失去。那可笑的舉動後來成為長輩們的笑料。

有一本解夢的書說夢到錢幣預兆著夢者應該認真評判自身的價值。這種不著邊際的解釋讓人找不到北。我認為,錢幣的夢是對生活的關照,反映了夢者對生活的奢望和對物質的渴求。唯有這樣,才符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夢是潛意識中的主體的原邏輯的象征體係。所有的夢境都必須回歸夢者的主觀和客觀的現實才有意義。

魔術師伸手空中一抓,幾張白紙變成了一疊鈔票。這是後來我看到的舞台上的表演。白紙可以變成鈔票?如果時光可以倒退,我也許會幻想成為魔術師。

弗洛伊德的著作一直為人所閱讀,他被視為最具影響也富有爭議的描寫心理和社會的作家之一。他以奇特的方式影響了人生。他風趣地說,他打擾了世界的睡眠。他的《夢的解析》出版百年以來,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在研究它,參照它分析自己的夢,分析自己生命的軌跡。悲傷和憂鬱,幸福與快樂,乃至生命的蛛絲馬跡,其實都是掩藏在夢境中的。

有人說,弗洛伊德是旅途中的躺椅。躺椅,這個比喻形象極了,恰當極了。在這個世界上奔波了許多日之後,我忽然發現自己累了,從身心到精神都疲倦了,於是便需要一個溫馨的夢來緩解自己,夢醒之後覺得又要為這個夢尋找一個合理的解釋,或者說要找到這個夢對自己的象征意義,此刻,弗洛伊德就像一個救星一樣,降臨在我的身旁。讀過他的著作,聽了他的解釋,我恍然大悟,覺得生活依然可以繼續,生命裏還會有許多奇特的現象。

1923年春,弗洛伊德被診斷患了口腔癌,這與他每天抽二十支雪茄的習慣有關,即使在癌症被發現後他也沒改變這一習慣。1923到1939年間,他接受了三十三次手術。雖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絕使用止痛藥。他的頭腦仍然十分清醒,並繼續為病人診療和著述。1933年納粹執政後迫害猶太人,他們在柏林公開燒毀弗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他誇大性問題來毀滅靈魂。1938年維也納被占領後,他仍不願離開。最後,由於他女兒被捕,房屋屢遭納粹匪徒搶劫,他才去了倫敦。

在二戰爆發三星期之後,弗洛伊德於1939年9月23日逝世。弗洛伊德同下齶癌做了十七年的鬥爭,經曆了許多痛苦的手術。他的醫生馬科斯·施努爾按照弗洛伊德的要求,為他注射了大劑量的嗎啡。那是一種安樂死。跟弗洛伊德一生的信念一樣,這是勇敢的死亡。他的葬禮在倫敦內城附近一個叫格德爾斯·格林的火葬場舉行。骨灰放在一個希臘花瓶中,葬在由大理石,雪花石膏和金屬骨灰壇組成的骨灰壇安置所裏。他的妻子瑪塔和女兒安娜的骨灰也安息在這裏。

希臘那個花瓶,是弗洛伊德夢的搖籃。在其中他會做著許多關於悲傷、關於幸福的夢。無論幸福還是悲傷,在他看來,都是人類精神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