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時事斷想
憂患與責任
進入千年的門坎,二十一世紀氣息撲麵而來,人們追求美好的心態和對未來千年寄予的美好希望。無數的人們渴求和平、向往發展、憧憬著二十一世紀該是一個美好的世紀,甚至是天國和美、桃花源牧歌互答,人們相安無事,耕讀傳家、科技興世、坐享其成,美不勝收。
蓬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百舸爭流的開拓時代,舊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建立,人們真實地感受到從業危機的衝擊,矛盾心態和盲目衝動必然會帶來不安定因素。
憂患鑄造責任,敬業促進穩定,時代和機遇不會拋棄任何一個有誌奮起的人。安逸不再、蒙混不再,而一個有所憂患、有所壓力、有著責任、有著敬業和追求的時代撲麵而來。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集體、一個人實現曆史性飛躍必經之路和必具的魄力。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必然亡身”,曆史的智慧也昭示著一種顛撲不破的真理。麵對新的千年,向往美好時,應當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承諾製
“承諾製”做為加強窗口行業精神文明建設的舉措,在客觀上促進了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提高,使精神文明建設從小處和最基本處抓起,收到了一定的實效,也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一類是無論什麽行業,什麽部門,都一哄而上搞承諾,且把自己的職業職能也做為承諾內容,在克服陋習的同時,刻意讓老百姓明白這是一種恩惠或賜予,答應不見得照辦。我們試問:承諾成製度,職責是什麽?
另一類是沒有原則,什麽都承諾,或不分是非曲直、正義與責任,一味討好目的不純的“上帝”,而對自己的職工卻缺乏應有的關愛,一味苛責——職工肯定會想:我勞動我收獲,我工作我報酬,我的收入不是你的恩賜,你看著我的腰包鼓起來,非要讓它癟下去嗎?!——對自己的人也這個樣子,能真心對待別人?承諾什麽承諾?!“隻要你高興,做什麽都行”,分明連點人味兒也沒了。
走入這兩種“承諾製”的誤區,是對承諾服務價值的誤判,在文化心理上是一種媚俗的心態,長此下去,不但會助長歪風,而且造成服務業價值觀念混亂,最終勢必成為滋長惡醜的土壤,與“承諾製”宗旨背道而馳。
“承諾製”的主旨是:窗品行業以承諾服務為起點,通過承諾培養“誠實守信”的價值取向,以此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帶動社會風氣的好轉。但是“扶正”和“揚善”並不是單方麵的行為,扶正還須祛邪,揚善還靠懲惡,承諾也須配合。靠單方麵的嚴格自律,並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共建文明和高效的“窗口”,不僅需要工作人員的承諾與服務,同時也需要被服務者積極配合與素質的提高:
窗口還須兩麵擦淨,社會風氣的好轉更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人均
“人均”反應一個國家、集體、家庭內在的實力。
但是“人均”反映了國人平均主義的思想,在生活中它可扼殺一些正在成長、出現活躍勢頭而不能被人接受的新生事物。國人認為:高於眾生,眾生會認為這不正常,不正常就是不合理,不合理就要打碎、取締,這種打碎就是“平均”。
“槍打出頭鳥”的文化,實質上也是平均主義在作怪。“人均”主要應在經濟領域,文化價值無法 “人均”。現實生活中沒有“文化價值中線”——人之間的文化、素質差距,如果不通過個人努力和社會的教育,永遠不會“人均”。
“人均”還反映了一種缺乏創新和開拓意識的思想觀念。
基於這個原因,就應當克服盲目的“人均”。諸如宣傳節約用水,主要是提倡一種艱苦樸素、勤儉建業、合理配置資源的精神,讓人們把自身的利益時時同社會利益掛鉤,形成一種全民一心的凝聚力,而不是說每人每天節約一滴或一杯水,那全年或全國就可節約多少水了,有這麽多水就可養魚了,支援到“上甘嶺”或幹旱地區,就可緩解多少旱情,增產多少糧食?這不是呆在辦公室裏扯淡嗎?
“遠水不解近渴”就說得好,不然東南地區那麽多水白白流入大海,要把這些水充分利用於幹旱區,那得益就大了。於是有了南水北調的藍圖,這是搞地區水資源平衡的好事,是一種良性和科學的“平均”。中國經濟搞上去了,因人口眾多,“人均”就少得可憐,於是要求把人口數量降下去,把人口素質提上來,這種大好事也是“平均”。
配合
黨政職能分開以後,協調配合、規範引導、相互製約的需求越來越大。
現在的許多領導往往是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太高,認為工人、群眾什麽都不懂,甚至把他們當作機器,需要群眾配合自己,而自己卻不積極和群眾配合,自己把自己孤獨了。
實際上,具體工作是群眾幹的,有了群眾的支持,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群眾中的專家多了。
而且,心理學有個嵌套:你要人怎麽待你,你就怎麽待人。做為領導,如果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到群眾中去,為群眾利益著想,哪個人不願“配合”你搞好工作呢?當然,做為領導,自己更須有主見,能冷靜地分析和區別各種建議和現象看本質的東西,做好協調配合,才能體現管理的效益。
我的噩夢
多次我在難以靜心觀書、思緒漫天的時候進入夢境,夢境中我還是一個不及格的學生準備考試,兩種道路擺在我的麵前:考上大學,去高樓大廈裏麵工作,考不上大學,到鄉下去種地;我在大汗淋漓中醒來,我的心還在劇跳——社會的學曆流行熱病已使我感染,我已從自滿、自信中感到學曆的危急。我想,為了適應社會,我也拿張大學文憑吧,權當作購書自學的投資,投到一張集約化生產產出的一張紙上吧!但我熱愛實實在在的公安事業,那種我幻想中的讓大家都沒有後顧之憂的安全保障事業。
我是一個中專生,但我覺得我絲毫不比一個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差,我在社會公共安全這個軟科學領域中,也出過理論成果,為老百姓做過幾件力所能及的實事,為領導出過幾個好主意。
我是一個中專生,我從中學時代開始探尋人生的價值是什麽?我逐步明確了——在不斷地求索、不斷地創造(創新),在於找準自己的位置,堅韌地、自信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往前走,抗得住壓力,經得住**,要有遠見卓識,能洞察問題,要敢於時常自嘲,嘲諷自己不願聽、不願想的易使自己自卑的因素,我明白,雖然我是個中專生,我定能成功。
麵對社會的種種不良或不正之風,我笑而置之,我努力地走出中專生的羊腸小道,為了保證我的自信心不受傷害,我反複分析研究各種人,我努力自學拿上本科文憑,我勤奮工作完成了三個人的工作量,我起早貪黑寫作發表推銷自己,我熱愛公安事業多數時候根本沒有計較個人得失。
站在四十五歲的點上,我覺得對得起所有人,就是有點累,但是我不能失去前進的方向,否則必然會成為我所不齒的人。努力!永遠地努力!生命不止,奮鬥不止!
飛蛾投火
“飛蛾投火”是貶義的典故,世人都將其做為自尋滅亡的表現。其實,人的無數追求也如同飛蛾一樣,因其執著才顯出價值,飛蛾投火不是一般意義的死亡:
連生命都願意奉獻的追求,有一種超越生命的價值。
那是對光明、希望、高尚和溫情世界的摯愛,是生命的一種輝煌。
飛蛾沒有人類式的思想,但它有自己美好的習性和行動。
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年朋友,還應從“飛蛾”投火中尋找啟示:
火光中,飛蛾撲翅於生命的意義,似乎生命的希望就要被把握;如你清醒地看到,希望已在孤夜燭光中揚帆起航。然而,熱情似火,勤學苦練隻會使精神不至淪落,使成功有所可能,而不是必然。
若不能洞世明理,適應環境,審時度勢,擺正自己的位置,緊迫之情往往會導致飛蛾投火,自取滅亡。
你是否有一顆高貴的心靈
違法犯罪不分貴賤,違法犯罪不論學曆;高智商和高科技的違法犯罪——知識助長了犯罪的翅膀!
重要的是你是否有一顆高貴的心靈?你是否正確認識自己?
或者說是給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能夠逐步達到有層次的目標方向。通俗地講就是擺正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要走的道路。為社會芸芸眾生劃分為三六九等的人,心中有一種不可告人的“小”: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權!
高貴的心靈促進人發奮圖強、腳踏實地,成就一份合適自己的事業。
違法犯罪不論學曆。
高科技的違法犯罪,與大學生那種“天之驕子”的心態有關係——把別人甚至社會當作一個或一群傻子。
低智商的違法犯罪,與年輕有關,綜合素質有關,與學曆關係不大。幼稚可笑的遇事衝動,暴力相向、打砸搶燒、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一把火燒他個鳥的事”也不勝枚舉。
忘恩負義或背棄祖國的違法犯罪,與高學曆或高職位密切相關——我們這個社會培養了他,他還沒有為社會貢獻什麽,要麽漂洋過海一去不返,要麽頭腦發熱挑起政治事端,認為什麽都是西方好,簡單地要拿來生搬硬套,全不管西方國家的文明曆史,或者它的發跡史——那種巧取豪奪、強盜崛起的暴發行徑。
許多高學曆的人走入一個嵌套,就如老百姓說的:讀書讀書,讀了至少十五年的書,讀得白癡一群,連起碼的道理都不懂了。
在單位自以為是,不會幹不願學——讓書本或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動力;在家裏以莫許有的借口什麽也不幹,不吃苦不努力;為什麽這些孩子不想想自己能幹什麽?
等到明白了,又是十年八年過去了。
反觀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責任的缺位,我們首先要培養他們有一顆高貴的心靈!
社會改造
一個人步入社會改造社會的同時,也被社會改造著。
社會改造人,有一個如同從蒸籠走入烤箱的深加工過程。
人改造社會,有一個如同挖挖填填、縫縫補補、孔隙中灌漿、外表抹平、保護自己的修補過程。
人如果自己沒有點自知之明,紮紮實實學一點東西,憑著“那一張紙”的學風、“那一層關係”的依仗,充其量不過是個繡花枕頭。
有自知之明的人明白,走到碩博這層,灌注著社會化的教育精華,你的成長與無數人和自己的努力形成的合力息息相關,你就應當學點實實在在的東西回報社會。
先談回報,後談改造!
浮躁就是自毀
無數的大學生在發揮自己潛能的幌子下不安心工作,反複跳槽,以騰挪折騰圖新鮮為業——等到正確認識了自己,大學時學到的那點可憐的知識已丟到爪哇國裏去了。底子裏的那層“我是大學生”的驕傲,轉化為自以為是心態和自誇、自欺、自卑的大雜燴,致使許多大學生沉淪得隻剩下一紙文憑而已。
於是或繼續去行騙,或傾心於方城之中(以自己高等數學的腦袋賭一把、再賭一把),或縱酒當歌、生不逢時、醉生夢死、人生幾何!求職的容易與社會給與的優惠,相比其自身價值、能力差距太大了,造就了浮躁的一代人。他們全然忘記了當初上大學的初衷,兩眼全盯著待遇、地位、金錢、美女、紙醉金迷、飄洋過海、瀟灑一圈、痛苦痛悲,大呼曰:“這個社會完了,到處怎麽這麽黑啊!”
浮躁就是自毀。根本就不去發現亮點並發揚光大,相反地,以適應社會為名,幹起壞事來比常人更壞,貪心起來恨不得天下一切都歸我所有,息數拿來。一個個在深度近視鏡片後閃著攫取式的光芒,盯著總統桌後麵的皮交椅,盯著美女俏男的一張皮……浮躁就是自毀!應該清醒一點了,孩子們!
學曆“流行熱”
學曆“流行熱”,已不是一般的社會問題,它是一種流行性傳染熱病,而且已演變成一種文化的悲哀了——在這個注重科學的時代,注重學曆本不足為怪,但凡事都有個度,過分的偏重是扭曲,是畸形,是病態。
無可諱言,我們社會有大批大批的大學生求知若渴,到社會求是務實,他們為社會創造了很多財富及價值,一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但是更多的生活在基層的群眾,學曆並不高,靠著他們紮實和吃苦耐勞的品質,把我們的中國一步步推向世界強林之列,他們是我們社會的脊梁。
文革後三十年不長,觀念的轉變不夠穩妥太顯反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錯誤分支“學曆萬能論”——那是從“知識無用論”走向“知識萬能論”的錯誤分支——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悲哀了,我這個中專生思考著:
知識經濟肯定不是學曆經濟。學曆流行熱應當降降溫!
考研的辯論
——上了大學不考研等於隻學了一半。
——學習的意義在用,學了不用,學也白學,研也閉門造車。知識用於實踐,創造社會才是更大的作為。
——你不見多少成功者都有學位?
——君不知多少學位都在成功後授予。
——專誌攻研易取得高新領域成就。
——有了工作將會有更大的作為。學、思、用、勤於總結提高的實踐者直接把成果用於創造。
——多少成果就這樣疏於總結而埋沒於實踐。多少成果需要以高學曆為起點,實踐為基礎,創新為動力。多少成果因總結升華顯示了科技的力量。
結論:思維決定方向,思路決定出路。
科技與知識轉化的成本
科學家說:科技成果要轉化為生產力仍需要經過研製、測試、產業化三大過程,而這個過程經費投入的比例是1:10:100。
如果一個大學生如同一項科研成果,假設他上大學前的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麵的投入度為1,其大學和深造時代的集中技能化、科技化的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麵的投入度約等於10,而畢業後到社會後,其社會化發展、角色適應,以至真正使其自由自主地發揮作用的過程,約需要12年左右時間,這段時間約等於其上小學到高中畢業的曆程,而這12年就如同知識成果產業化的過程,其投入度達到100左右才能保障其正常發展,否則,這個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差不多會中途夭折。
而許多的大學生在投入社會的第一個五年,已從將對社會有益的人轉變為無益無害或有害的人了——現在我們社會最缺乏的不是大學生,而是能夠向世界高精尖科技發起衝鋒並占領技術製高點、成就富強中國夢的人,也缺乏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能的技術工人——“中技生是既懂理論又能實踐的社會急需人才”。
體驗大學生活的夢想
“大學生活真是美麗,每個人都應該去體驗一回”的論調,是60、70、80後曆經滄海後的一種向往或懷舊心態。更準確地說應是一部分青春不再的長者,對不複存在的騎士般的、不需要承擔責任的浪漫情調的懷念。
許多經社會風浪吹打的中青年(35歲左右),雙雙考入大學學堂,歸來的時候,他們都說“苦不堪言”——那種融鑄了真切責任的求學、帶有了愛情廝守的求學,知道了需要填充的實踐黑洞的求學,自立後經濟與知識相互戰爭的求學,再無美麗可言,但是責任的動力大於美麗。
我為他們的求學精神所深深感動,也為社會的學用結合、能力與學曆結合的機製性空白而深深困惑。這種病態的學曆資格潮不知使多少實幹家無暇補濟,又使多少能力較高的實幹家中途夭折。
而我們的孩子,初中高中時很辛苦,一旦考入大學,有目標學習的孩子越來越少——他們在大學第一年的基礎文化課鞏固中,發現大學的水平還不如高中,他們對辛苦實現的夢想陣地產生懷疑和懈怠——於是他們把大學當作自由自在補充青春損失的陣地。在豐富多彩的世界裏,許多孩子迷失了自我,送入大學時還是個人才,大學畢業時變成了混蛋。他們眼裏,上大學就是實現前輩們的夢想,不是為自己將來生活得更好,更不是為家鄉為國家……真的期望我們的孩子在大學時能夠成長成參天大樹!
真的期望我們的大學課程設置不要與高中重疊,直接進入專業層次,與孩子們勇於挑戰自我、敢於攻關的精神切合,使他們在挑戰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