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路途悟道

從日喀則開始,我們向中尼邊境的樟木進發。地理的分割以聶拉木縣城為界,兩邊呈現了炯然不同的風格。

聶拉木以南是南方的亞熱帶風光,聶拉木以北是西北曠野的風格。童山峻嶺有上白雲環繞,下有大江的支流相伴而行,不時有雨,江水稍漲,不時晴朗,水流平緩,走著走著不知從哪裏拐彎流走了。蒼蒼茫茫的大山和無垠延展的達阪和戈壁上,零零星星地散布著牧民的居點。在這樣的原野上奔馳,心靈承受著煎熬,心裏渴望著綠色和滾滾的濃雲,不時別致的雪峰、山巒也無法激起內心的**。

我想著:人的**和靈性也許就是在平常的工作、重複的生活中消磨。也許體會了幸福和成就,但是瑣碎而繁雜的事務,讓人的創造精神、衝鋒精神逐漸磨滅、喪失。愛情、事業也是如此,從平凡無奇的重複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引力。如同這無盡的奔馳,讓我的內心焦慮著、期待著,但是又不斷前進著、努力著,總想著遠方——遠方必定有美麗的景致。這層信念如西藏的佛原,鼓勵著、招喚著我們向前。

我由衷地敬服高原的人們,在艱苦的物質文化環境中,信仰越發赤誠,信念越發堅定,他們代代相傳,努力建設美麗的家園。也許正是這種艱苦,激發著他們的創造精神。

在這萬佛的境地,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有佛性。我們嘲笑他們信仰愚昧的同時,是不是捫心自問:我們的信仰是什麽?為什麽他們願意為信仰獻上一生的艱辛、數輩人的血汗,以致無數人的生命?而我們有人在福足的生活中,不願付出哪怕是一點心意,還在不擇手段地攫取?我們的信仰哪去了?

有人以為信仰的基石本是虛無,那是物理主義者“小狗轉圈”的誤區。要想想還是:人活著需要信念、希望支撐——難道他們信仰的“香巴拉”不是一種信念和希望?

幸福的生活中,我們喪失了扞衛家園的鐵血——宗山抗英城堡的曆史讓我感受了保家衛國的慘烈和偉大。

幸福的生活中,我們拋卻了創造,喪失了原本執著的信念和創造的毅力。我們不再珍惜幸福本身,而追求打發內心恐惶的享受,追求填充空虛精神的物質和文化的消譴。

追溯曆史歲月讓人感到,艱苦的生活可以激發鬥誌,充實的事業能夠強化追求,接力式的成功會強化信念。有的信仰也許是一種愚昧,但為信仰不懈奮鬥創造的價值不是愚昧。讀書是一種方式,求知卻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破萬卷書那是學習和繼承前人的智慧,對自己有啟發也會有創新;但行萬裏路,卻是一種真切體味世界況味並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兩者相互修正目標和方法,有機結合構成知行合一。

不斷地感知萬事萬物,不斷地改造一事一物。這需要腳踏實地的作風又不拘泥於當下,應立足現在,繼續向前。畢竟,美好的風景在遠方。

看著朝聖的信徒一步一叩,三萬三千六百個起伏的誠心,感動著上蒼,他們虔誠的祈求的是什麽?實際就是一種精神,中國佛教文化中一直弘揚的“心誠則靈”。

另一種信徒也值得讓人敬佩——公安民警和邊防戰士。他們立足高原,守護平安和諧,保障穩定和暢通。他們登記檢查、限速接力、日巡夜守,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難道不是一種信仰的堅守?為什麽這條天路上慘烈的車禍較少?就是他們的堅守。他們隻罰趕路者時間,不罰金錢,他們不追求物質創收,隻限製超速行車,這同樣是一種對平安的信仰甚至是方法——執著的守候與執著的朝拜有一種精神上的共性,但是他們又超越了信徒個人的信念和目的,追求的是萬家的平安和團圓、安全暢通的大有境界,這真是一種新的天路精神,是這種精神保障了天路的平安。

在這萬佛的原野,護佑平安的有精神上的佛,而且有一批平安的精神的化身——神佛的護佑通過信仰撥正信徒的思想,衛士的護佑是通過規範端正人們的行為,思想和行為的統一,是這片土地平安美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