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樓記

高攀龍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為樓。樓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則湖山,北則田舍,東則九陸,西則九龍峙焉①。

樓成,高子登而望之曰②:“可矣!吾於山有穆然之思焉③,於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風之爽,可以負日之暄,可以賓月之來而餞其往,優哉遊哉④,可以卒歲矣!”於是名之曰“可樓”,謂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時⑤,慨然欲遊五嶽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棲焉,北抵燕、趙,南至閩、粵,中逾齊、魯殷周之墟⑥,觀覽所及,無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樓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於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於有所不可。無所不可焉,斯無所不足矣,斯無所不樂矣。今人極力以營其口腹,而所得止於一飽;極力以營居處,而所安止幾席之地⑦;極力以營苑囿,而止於歲時十一之遊觀耳⑧,將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為山水者,一致也,則吾之於茲樓也,可矣。

雖然,有所可則有所不可,是猶與物為耦也⑨。吾將由茲忘乎可,忘乎不可,則斯樓又其贅矣⑩。

【注釋】

①九龍:即無錫的惠山。峙:屹立。 ②高子:作者自稱。 ③穆然:莊嚴的樣子。 ④“優哉遊哉”二句:《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引逸詩“優哉遊哉,聊以卒歲”,此處係化用此二句,表示悠閑自得地度日。 ⑤曩(nǎnɡ囊上聲):從前。 ⑥殷周之墟:商、周時舊址。 ⑦幾席:茶幾與炕席。這裏指起居用具,表示所占地位之少, ⑧十一之遊:十次中遊一次,形容次數少。 ⑨耦(ǒu嘔):偶,成對。 ⑩贅:累贅、多餘。

【作意】

借建造可樓抒發知足常樂、不為物累的超然思想。

【鑒賞】

為亭台樓閣作記,是中國文人的傳統愛好,在高攀龍以前,已有無數名篇佳作膾炙人口,因此,在動手為“可樓”作記時,難免會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的感慨。但作者此記則翻新出奇,給人以清新脫俗之感。

首先,他寫樓,但意不在樓本身,而在樓外之景。可樓者,不過是在水麵一房的頂上偏左加高築出來的一間小樓而已,樓本身,不過方丈,也不見雕梁畫棟,碧瓦飛甍,可見並無特色。但其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所處位置,高出水麵,四麵空靈,辟而為窗,則巧妙地截取了一幅幅大自然的靈山秀水,南有湖山之勝,北有田舍之幽,東有九陸之奇,西有九龍之峻。顯然,它是以樓外之景取勝。作者對樓的認可,也不在樓的本身,而在樓外之山水風月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思緒。他所“可”的,是大自然的美好賜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等。

其次,他寫可樓之“可”,也不僅在所“可”之大自然,而是由此生發開去,發出了人生應該知足常樂的感慨。作者這種認識有一個過程,是在經曆了人生磨難、閱曆增長之後才得到的。大凡人在年少氣盛時,總是雄心壯誌衝雲天,追求無止境,永遠不滿足,因而總是不“可”,也總是不樂。作者認為,這是人類的一大毛病。要克服這一毛病,就要知足,做到“無所不可”便可“無所不足”、“無所不樂”了。他以吃喝、住房、苑囿為例,說明過分追求純屬多餘,隻要夠用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未免有消極的成分,但對於那些貪得無厭、誅求無已的饕餮之徒來說,倒也不失為暮鼓晨鍾、當頭棒喝呢。

末了一段,作者提出有所可有所不可,仍是“與物為耦”的低級階段,表示還要努力進入忘卻可與不可、擺脫物累的高級階段,近乎悟道的禪語。意味深長,發人深省,有餘音繞梁的效果。

【補充說明】

黃宗羲《明儒學案)稱:“先生之學,一本程、朱,故以格物為要,但……先生謂‘才知反求諸身,是真能格物者也’,頗與楊中立所說‘反身而誠,則天下之物無不在我’為相近,是與程、朱之旨異矣。先生又曰:‘人心明,即是天理,窮至無妄處,方是理。’深有助乎陽明‘致良知’之說。”以此可知此文的哲學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