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柑者言

劉 基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①,人爭鬻之。

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幹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②?將衒外以惑愚瞽也③?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④。吾售之,人取之,未嚐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⑤,洸洸乎幹城之具也⑥,果能授孫、吳之略耶⑦?峨大冠、拖長紳者⑧,昂昂乎廟堂之器也⑨,果能建伊、皋之業耶⑩?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11),坐糜廩粟而不知恥(12),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釀而飫肥鮮者(13),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14)。豈其憤世嫉邪者耶?而托於柑以諷耶?

【注釋】

①賈(jià價):同“價”。 ②籩(biān邊)豆:盛果子的竹器與盛食物的器皿。這裏泛指祭祀和供客用的食物盛器。 ③衒(xuàn炫):同“炫”,誇耀。愚瞽:笨蛋與瞎子。 ④食:作動詞用,養活的意思。 ⑤虎符:形狀似虎的一種調兵用的信物,君主和帶兵將領各持一半,相合則可發兵。皋比:虎皮。此指武將坐的虎皮交椅。 ⑥洸(ɡuānɡ光)洸:威武的樣子。幹城之具:保衛國家的人才。 ⑦孫、吳:孫武與吳起,兩人是春秋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 ⑧紳:土大夫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⑨廟堂之器:朝廷的重臣,指文官。廟堂,大廟的明堂,後指君臣議政之所。 ⑩伊、皋:伊尹、皋陶(yáo搖)分別為商湯和舜時的大臣,著名的政治家。 (11) 斁(dù度):壞。 (12)糜:費。廩粟:倉庫中的糧食。 (13)醇:美酒。肥鮮:肉魚之類的美食。 (14)東方生:東方朔。漢武帝時做過太中大夫,常以幽默滑稽的語言諫諷君王。

【作意】

借賣柑者之口揭露腐朽的統治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欺世盜名本質。

【鑒賞】

劉基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有“明代諸葛亮”之稱。史稱朱元璋得以成王業,基本上是出於劉基的謀劃。元末,他因為在處理方國珍的問題上受到上司的猜忌,便憤而辭官,歸家作《鬱離子》,以寓言形式深刻而尖銳地揭露了封建王朝末期官場的腐朽與世事的黑暗。《賣柑者言》則是其文集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篇寓言。

欺世盜名,是曆來的統治者慣用的手法,靠著這種欺騙手法,他們把自己的醜惡靈魂包裹起來,而用種種油彩使之變得“高大”與“完美”。如何揭露這種現象?劉基出人意外地選取了生活中最常見的“柑”作為切入(書為人)點,以久藏之柑外表“玉質而金色”而裏麵則“幹若敗絮”為喻,淋漓痛快地揭發了大小文武統治者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實在是令人叫絕。

柑的價值在於能食用養人,而不在於外表好看。但杭州的這個賣柑者所藏的柑,“功能”已完全異化:它徒有其表,真正是中看不中吃。所以“予”責怪賣柑者說:你賣給人是用來作祭果、宴賓客還是靠外表來欺騙傻瓜和瞎子呢?

這種責問是義正辭嚴的。照理,賣柑者應該心虛理虧,趕快認錯走路。誰知,他非但不如此,反而笑著承認自己一貫就靠這種辦法養家活口!這又是一個出人意外的結果。原來,他早已洞悉了世情,知道“世之為欺者不寡矣”,並不僅是他一個,所以他有恃無恐。不僅如此,他還以攻為守,把那些“佩虎符、坐皋比”卻不懂孫、吳兵法的武將與那些“峨大冠、拖長紳”而難成伊、皋之業的文官都拖出來示眾,憤怒而又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看著盜賊橫行而不能製止,老百姓陷於水深火熱而不去解救,下麵的官吏奸詐貪贓想不到去禁止,法令被破壞而不去恢複,隻知道屍位素餐,恬不知恥地擺威風、走形式,吃喝玩樂,裝出一副高大完美、不可一世的樣子,其實這些人都是一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名實不符、徒然欺世盜名的大騙子!

賣柑者這一席話,理直氣壯,如滔滔江河,一瀉而下,真是痛快淋漓,所以,使得“予”竟然“吃癟”,隻能“默默無以應”。為什麽?因為它的確搔著了癢處,打中了要害!

文章還讓我們看到了智者的孤獨處境。賣柑者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他“業是有年”,靠它過日子,從來都是他售人買,沒有人有異議,非但如此,他“賈十倍”置於市,人們還“爭鬻之”。這些人買回去之後難道不能發現問題嗎?雖然一樣可以發現,隻是他們或麻木,或自覺地需要自欺欺人,所以,大家都能相安無事。隻有“予”“獨不足”,提出了“甚矣哉,為欺也”的問題。明明“予”是有理的,但是,社會上沒有人支持,他隻能“默默無以應”。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悲哀。這種孤獨的智者形象從屈原以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不能不是一種不幸。

文章最後把賣柑者比作“東方生滑稽之流”,既點明文章的托諷之意,又給自己塗上了一層保護色,亦可見封建專製統治下文人的良苦用心和可憐地位。不過,文章罵倒一切文武官員,是因為作者把自己置身於“在野”的地位,所以,無所顧忌,罵得痛快。如果考慮到自己也是被罵者隊伍中的一員,又該如何措手呢?曆史上頗多魯迅所說的搶椅子的故事:當自己沒得到那椅子時,便把它罵得狗屁不如;而一旦自己將那椅子搶到手,坐上去又覺得舒服極了。有時看看曆史好像陷入循環論的怪圈之中,後人一再重蹈前人覆轍,總覺得吸取教訓、引以為鑒之類的古訓,說起來容易,實行起來實在是太難了。

【補充說明】

黃伯生《故誠意伯劉公行狀》記有這樣的故事:“公在燕京時,間閱書肆,有天文書一帙,因閱之。翌日即背誦如流。其人大驚,欲以書授公。公曰:‘已在吾胸中矣,無事於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