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台州塘下童謠①
台州塘下童謠①
塘下戴,②
好種菜。
菜開花,
好種茶。
茶結子,
好種柿。
柿蒂烏,
摘個大姑,
摘個小姑。③
——《湧幢小品》
【注釋】
①台州——明代為台州府,轄地相當於今浙江臨海、黃岩一帶。 ②塘下戴——塘下,地名。戴,姓戴的人,不一定實指某人。
③摘個大姑,摘個小姑——《古今風謠拾遺》卷四《塘下童謠》這兩句作:“摘了大姑摘小姑。”意為摘了柿子給大姑和小姑。
【賞析】
《湧幢小品》載此童謠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台州塘下姓戴的某人妻子範秋蟾,“琴棋書畫,靡所不精,尤工音律”。張士誠聽說後,派了十幾個能詩的妓女來與秋蟾比賽,不分勝負;妓女們臨行時,秋蟾又即席創作一新詞,披之管弦以送別,共十章,張士誠的妓女聽了,心服口服,甘拜下風。但後來,戴家的婦女竟因此而喜好“桑間濮上之音。”明代初年,戴家受牽連被抄家,隻剩下兩個出嫁的女兒雲雲。顯然,這個故事與童謠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勉強地聯係在一起的。紀昀《四庫全書提要》指出朱國楨此書的毛病是“貪多務得,使蕪穢汩沒其菁英,轉有沙中金屑之憾”。於此,實也可發一憾。
實際上,這是一首比較標準的“頂真續麻”體的童謠。所謂“頂真”,又叫“頂針”,指上句的最後一個字即作下句的開頭一個字,“續麻”,則是指以上的頂真格式連續不斷,有如搓麻繩一樣。如《中原音韻》引《小桃紅》詞:“斷腸人寄斷腸詞,詞寫心間事,事到頭來不由自,自尋思,思量往日真誠誌,誌誠是有,有情誰似,似俺那人兒。”被人稱為頂真格的妙品。
這種頂真續麻式的文字遊戲,若為成人們熱衷,未免無聊;但若用來教育和娛樂兒童,則不失為一種有益且有效的形式。特別是兒童群體中,推廣這種童謠,可以把識字教育與啟蒙教育與兒童喜愛的遊戲結合起來,加強教育的效果,而且對於啟發兒童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因為兒童可以即興創作,在考慮承接上句以至為下句留出餘地和音韻的協調方麵,都不免要動一番腦筋。
這首童謠就是當時兒童傳唱的頂真續麻體的一種文字遊戲記錄。不過,它是兩個或三個分句為一組,每個分句內部是用韻的和諧來統一的,各分句之間則運用頂真形式相連接。它還有一個特點是:各分句之間在內容上有一定的聯係,並且都是用的“好種×”這種句式,而一般的頂真續麻遊戲並不要求各句之間在內容上有何內在的聯係,在形式上,前麵都是兩個三字句組成一個分句,最後則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個分句,而且有三字,有四字,這種整齊中的參差也正是童謠這類口頭文字的特點之一。
【今譯】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