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宋欽宗時童謠①

宋欽宗時童謠①

城門閉,②

言路開。

城門開,

言路閉。

——《大宋宣和遺事》

【注釋】

①宋欽宗——名趙桓,宋徽宗趙佶的兒子,是北宋最後一個皇帝。宣和七年(1125)底,在金兵入侵的嚴重關頭繼位,隻一年多,即於靖康二年(1127)兵敗,與父親一同被金人擄去,並客死異鄉。

②城門——古時城市周圍都築有高大的城牆,四邊設有城門以供進出。這裏是借城門喻國門。

【賞析】

這是一首富有深刻揭露性的童謠。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靖康元年(1126)正月,宋欽宗下求言詔,監察禦史餘應求上書,得到賞識,獲得一套衣服的獎賞。至於這個餘應求究竟“言”了些什麽,則不得而知。《宋史·欽宗紀》隻有正月“詔中外臣庶實封言得失”的簡略記載,也未言及餘應求其人。不過,從《大宋宣和遺事》所記來看,似乎所言與城門(即邊防)有關。

言而有“路”,大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獨特的“傳統”。本來,人有一張嘴,一是吃飯,二是說話。從這個意義上說,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說話,無所謂“言路”。硬要說“言路”的話,可謂到處是言路。然而,在封建社會裏,事情卻不是這樣。皇帝掌握著絕對的權力,無論什麽言論,隻有到達他跟前,才能產生作用。因而,無形之中,便形成了一條所謂“言路”——言論通往皇帝那兒的路,還配套產生了一批所謂“言官”(或“諫官”)——他們的職責是專門“說話”,以匡謬救失。這樣一來,這條“路”就顯得十分狹窄了,但即使如此,有時皇帝一不高興還要加以“關閉”,表現出專橫拔扈,拒不聽從“言官”的諫阻而一意孤行。有時,遇到什麽災禍了,皇帝才會想起可能是“言路堵塞”而引起了天怒人怨,因而下詔求言。其實,這樣做的皇帝中,有的不過是病篤亂投醫,並不真正相信“言官”

的話,有的簡直是做表麵文章,隻是借開放“言路”來堵別人之口,玩的是“以言止言”的把戲。有一些不知底裏的書呆子,對皇帝的話信以為真,一本正經地“諫”將起來,結果,往往觸怒了皇帝老兒,被殺頭、充軍、抄家、貶官之類的事,在曆史上便時有發生。

這首童謠把皇帝“開放”言路的“實用主義”真麵目揭露得十分深刻,簡直可以說是充滿了“辯證法”。“城門閉,言路開。”說的是環境不利的時候,言路才會開放。宋欽宗即位後之所以下詔求言,正是因為當時的形勢已嚴重到極點:金國的軍隊接連攻破相州、澹州,宋威武軍節度使梁方平吃了敗仗,河北河東路製置副使何灌先是退保滑州,後又被金兵擠過黃河。沒有多久,金人就攻入京師,徽、欽二帝作了俘虜。可以想象(書為想像),在這種情況下,“言路”大開完全是統治者走投無路時的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當然是無濟於事的。如果統治者真想集中臣下的智慧,真心想廣開言路,讓下麵獻計獻策,那就要未雨綢繆,隨時敞開“言路”的大門。但是,這樣,統治者是不幹的。這就是童謠所說的“城門開,言路閉”。一旦形勢好了,城門可以敞開了,國內外都比較平靜,皇帝便又隻顧自己尋歡作樂而從不把國事放在心上了,誰要是囉嗦,當然不會客氣——這就是“言路閉”的含義。

這首童謠以城門喻邊關,以之與言路相對,巧妙地在“開”、“閉”二字上做文章,全篇四句,僅僅是這兩個字的位置有所更換,卻把統治者“求言”的虛偽和平時的偷安給充分暴露出來了。其實,不僅宋欽宗是這樣,一切害怕真理、害怕人民的統治者都是這樣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首童謠是不朽的傑作。

【今譯】

形勢不妙關城門,急找臣民求主意。形勢好時城門開,臣民言路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