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梁童謠①

梁童謠①

寧逢五虎入市,

不願見臨賀父子。②

——《南史·梁宗室上》

【注釋】

①梁童謠——《古謠諺》題作《百姓為蕭正德父子謠》。梁,南朝蕭氏王朝名,時為502~557年。

②臨賀父子——臨賀王蕭正德父子。蕭正德的父親是臨川靜惠王蕭宏、梁武帝蕭衍的弟弟,蕭正德的兒子名蕭見理。

【賞析】

中國曆史上,被人民詛咒的人甚多,但像蕭正德父子這樣祖孫三代被人民詛咒並見之於童謠的倒不多見。據《南史》本傳記載,這祖孫三代真可謂是五毒俱全,醜聲遠播。蕭宏因為得到他當皇帝的哥哥蕭衍的包庇縱容,簡直是無惡不作。他帶兵打仗,貪生怕死。天監四年,要他帶領“百萬大軍”北上侵魏,“所領皆器械精新”,但一聽說魏援軍到,就嚇得要死,不敢出戰,被魏軍“遺以巾幗”,並歌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武”,對他羞辱備至。他搜括錢財,達到驚人的程度,有幾乎一百間房子用來裝錢財:“百萬一聚,黃膀標之,千萬一庫,懸一紫標,如此三十餘間,……現錢三億餘萬,餘屋貯布、絹、絲、綿、漆、蜜、紵、蠟、朱沙、黃屑、雜貨,但見滿庫,不知多少。”他生活腐化:“好內樂酒,沉湎聲色,侍女千人,皆極綺麗”,“修第擬於帝宮,後庭數百千人,皆極天下之選”。他玩的一個女人江氏,一雙鞋子就值一千萬,一天要吃鯖魚頭三百個,其他珍肴無數。他還與哥哥梁武帝的女兒永興公主私通,並因此想殺了武帝篡位,但未成功。他的兒子蕭正德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少而凶慝,招聚亡命,破塚屠牛,兼好弋獵”。開始武帝因為無子,曾把他作為養子,後來,武帝自己養了昭明太子蕭統,又不要他當兒子了。他認為當王儲的美夢破滅,心懷不滿。先是與正則、董世子、夏侯洪等人“公行剝掠”,殺人放火,“以**盜屠殺為業”,被人稱為“四凶”。後又勾結侯景,引狼入室,被封為“天子”。在放侯景進城後,侯“縱令殺掠,交屍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剝,子女妻妾,悉入軍營,及築土山,不限貴賤,晝夜不息,亂加毆捶,疲羸者因投之以填山。號哭之聲,響徹天地,百姓不敢藏隱,並出從之。”(《梁書·侯景傳》)蕭正德還奸占親妹妹長樂公主,真是狗彘不如。蕭正德的兒子蕭見理繼承了乃父的衣缽,從小就“性甚凶粗”,後來流與強盜為伍,晚上出去搶掠,為亂箭射死。父子三代人的所作所為,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民對他們的仇恨之激烈可想而知。

童謠借助於比興手法來表達人民仇恨蕭正德父子的情緒,雖隻有寥寥兩句,卻形象而深刻。過去,人們一般把老虎作為凶殘的代表,所以,很早就有了“談虎色變”的成語。“五虎入市”用得十分恰切:一方麵特指其多,因為是指正德父子,不是一個人,所以用眾多的老虎來形容他們,從而顯示了“眾虎為患”的可怕。另方麵,又用“入市”,進一步突出虎患的嚴重,“市”中人多,眾虎入內,傷人也就更多。但是,童謠並沒停留在這個水平上,而是用選擇的形式、運用強烈對比的手法表明,要是讓人們在如此嚴重可怕的虎患與臨賀父子之間作選擇的話,他們寧可選擇前者,而不要後者,這就把臨賀父子的凶殘給突出了。中國的大聖人孔子曾說過“苛政猛於虎”的話,這首童謠表現的是代表苛政的官吏“猛於虎”的危害,也可以說是孔子這話的注腳或見證。

童謠反對的蕭正德父子,在曆史上並不是什麽個別現象。歌謠中經常出現的“寧……,不……”的選擇格式,都是反抗無門的被壓迫人民在“兩害相較取其輕”的指導思想下創造的產物。如唐代民謠就有:“寧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鬥蔥,不見屈突通。”(《舊唐書·屈突通傳》)“寧食三鬥蒜,不逢楊德幹。”(《舊唐書·楊炯傳》)“寧飲三鬥塵,無逢權懷恩。”(《新唐書·權懷恩傳》)諸如此類,在號稱治世的唐代,尚有這麽些人民不願“見”、不願“逢”的官吏,其他時候,可想而知。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首童謠有它的典型意義。

【今譯】

寧逢五虎於都市,不見臨賀父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