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童謠

群明同學曾經是我的研究生,跟我攻讀元明清文學史專業。他畢業以後,仍利用業餘時間,克服種種困難,以很大的熱情和毅力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1981年他在江西出版了處女作《聊齋藝術談》,在《聊齋誌異》研究的著作中別具一格,得到了讀者的好評。他對中國古代童謠也很有興趣,曾向我提出要研究這個題目。我支持他去闖,並借給他一些資料。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新著《中國古代童謠賞析》又寫好了,拿來給我看,希望我寫篇序。我很高興地答應了。

中國古代童謠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一份寶貴的遺產,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童謠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都很少有人問津。1963年,我與車錫倫、何誌康合作編選了一本《古代兒歌資料》,曾希望有人能繼續我們的工作並把它深入下去。群明同學這本書可以說是在童謠的整理和研究方麵填補了一個空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這是我看了稿子後的第一個印象,並為之感到高興和祝賀。

我感到高興的另一個原因是,本書在形式上也很有特點。文字新穎活潑,通俗易懂,編排頗有特色,專家看了不覺得淺,普通讀者看了也不覺得艱深,的確稱得上是雅俗共賞之作。書中收的八十多篇童謠代表了各種類型,每首除了注釋,還有欣賞和今譯。欣賞是重點,對童謠產生的背景,童謠的內容和形式的特點以及它的局限性,都作了較合理的解釋和較公允的評價。他對史料的運用,不是照搬照抄,而能加以分析,具體地區別對待;另外,每首童謠的“今譯”部分,或用韻文,或用散文(可懂的就不譯),這些都是本書的特點,對讀者是有益的。書末所附的童謠資料,對有誌於深入研究此事的人也很有用處。

正如群明同學在本書《後記》中說的:“古人曾說過:‘詩無達詁。’比較起來,童謠恐怕更沒有‘達詁’了。”對書中的一些解釋和評論,很可能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不妨來個“百家爭鳴”,向著真理前進一步。

古代童謠的研究是個“冷門”,而且是個難度較大的“冷門”。解放前,以北大歌謠研究會為主的一批人曾熱心此道,但很快就沉寂了,以後也沒有見到有關的專著問世。現在,群明同學的《中國古代童謠賞析》使這個“冷門”大大地“爆”了一下,我希望從此能有更多的人走進這個“門”裏去,把它由“冷門”變為“熱門”。趙景深

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