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韜奮的科學管理思想2
二、“為公擇人”的思想
毛澤東同誌的著名公式是:“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管理是要靠人去做的。集體管理是通過選舉產生的幹部來進行管理。因此,選用什麽樣的幹部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選擇幹部問題上,韜奮提出了“為公擇人”的有名口號,他認為“事業的發展要靠人才”,而“主持事業最重要的是在用人”,作為一個領導者,必須“有知人之明,有用人之能”。而用人的“最主要的基本態度是大公無私,是非明辨”。
所謂“大公無私”,首先在選擇幹部時要完全從幹部本身的德、才、能各方麵來考慮,要因事找人,而不能因人設事。對於被用的人,要根據客觀事實給予正確評價和恰當任用,“這樣才能使真有特長的同事不致埋沒,也不致使並無特長的同事都加重了責任,使他負荷不了。”韜奮對於那種“亂點鴛鴦譜”式的用幹部政策和有些人“無所不長”、隨便什麽職務都欣欣然去赴任的做法十分反感。他認為幹部既要“願幹”,還要“能幹”,就是說,既要有接受職務的勇氣,也要有幹好職務的本事。一個人不管有沒有專長,似乎隨便什麽工作都能勝任,從被任命者來說,接受或許可說是一項美德,但對任命者來說,卻是不負責任的。當然,幹部是可以培養和改變的。如果一時沒有合適的人,挑一些有發展前途的幹部加以培養,也是可取和可行的。
其次是要杜絕安插私人的惡劣風氣。早在1930年,韜奮就在一篇文章中痛斥“引用私人,不管實力”的做法。指出,這樣做,不僅破壞了良好的社會風氣,而且也會把事業幹得亂七八糟。因為,這樣的“任意安插私人,才能的適合與否,職務的需要與否,都非所計,隻要是他的親戚,或是親戚的親戚,舅老爺也好,兄老爺、弟老爺也好,都有彈冠相慶的機會。就是實職無可安插,也可隨意派充有名無實的秘書之類的虛職,可以不必辦事而每月坐享千元或數百元的薪水”。另外,因為安插的是私人,遇事便不能秉公而斷,就容易礙於“情麵”而做出違反原則的事來:“別人做的錯誤的事情,在舅老爺表老爺做了,便不算錯誤!這樣一來,事實不在乎,理智可撇開,所存在的隻是私人的感情作用。”很顯然,這種安插私人的做法,一方麵造成一批庸碌之輩屍位素餐,使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另方麵又容易造成賞罰不明的情形。其最終結果都會挫傷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損害事業的發展。
這麽說,領導幹部的親戚就不能做事嗎?不是的。韜奮說得很清楚:“親戚裏麵不見得就絕對沒有人才,但我以為果有真才實學能夠努力奮鬥的人,不怕無處謀發展,安插親戚實弊多於利,尤其因為痛心於狐親狗戚之充斥於官僚社會,甚至蔓延於其他事業,我們不得不‘矯枉過正’。”他所說的“矯枉過正”,一是絕對不介紹自己的親戚進自己的單位,二是訂出明確的回避製度,規定部、科的負責人不得在本部科內任用自己的親戚,包括兄弟、姐妹、夫妻等,直係親屬還不得管理錢鈔。在以營私為合法的舊社會,韜奮的這些思想閃現著耀眼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光輝。今天,我們建立了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製度,應該更有條件實行韜奮的這些主張,並且有可能做得更好。
“為公擇人”,還有一個“擇”什麽樣的人的問題。這是比不安插私人還要難的問題。韜奮要“擇”的,不是唯唯諾諾的庸碌之輩,而是“有創造力的人才”。他說:“事業上最需要的是有創造力的人才。你說什麽,他能照你所說的做去,做得很好,這固然已經是一件很大的幫助,但是有的同事能補充你的不足,能做出比你期望的更好,那是更大的幫助。你提出原則,他能很細密地替你定出很切實而具體的方案;你提出困難的問題,他能很靈敏地替你想出切實而具體的解決的辦法”,這樣的幹部就是有創造力的人才。韜奮認為,這種人才是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另外,他還要求幹部“對於事業的意義該有特別深刻的認識”,“對於工作技術應有特別熟練的能力”,還要有“高度的奮鬥精神,努力精神,吃苦精神,犧牲精神(犧牲小我以保衛團體,不是犧牲團體利小我),共患難的精神”。事實上,要物色到這樣全麵發展、德才兼備的幹部是不容易的,但是,本著這種精神去物色卻是完全必要的。
韜奮“為公擇人”的辦法也值得我們借鑒。他把世界上的用人製度分為三種:“分贓製度”、“保薦製度”、“考試製度”,他認為考試製度是比較公平的。因為它“一方麵可選用真才,一方麵可使職務因安定而效率隨之增加,同時並可減少奔競鑽營的惡劣風氣”。韜奮所說的考試,並不是像科舉時代一樣單純考做文章,而是包括思想、文化、身體等全麵的考試,不僅有筆試,而且還要麵試。這樣,就保證了招收人員的基本素質。但是,僅僅考試也難以完全看準一個人,所以韜奮還使之與試用製度相配套:對於招考進來的人,要經過半年至一年的試用期,合格則留,不合仍可退。正是這種嚴格的製度使生活書店匯集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幹部,為我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比較起來,我們今天用人方麵的製度似乎是過於“凝固”,比韜奮的思想反而後退了。這是值得深思的。
三、激發職工作“最大的貢獻”的思想
現代管理在注重規章製度的同時,尤其重視用各種辦法激勵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們自覺地而不是被迫地去完成各種工作。韜奮關於讓職工作“最大的貢獻”以及為此所采取的一係列措施,就是這種管理思想的體現。
韜奮認為,人的水平和能力不同,但是,隻要使用得當,本人又盡心盡力,每個人都可以作出“最大的貢獻”。這樣,能力強的人不必自傲,能力弱的也不必自卑。作為領導,也不應該把能力強的人同能力弱的人作橫向比較,而要看他們是否都盡了最大的努力。
要讓每個職工都作出“最大的貢獻”,首先要注意為每個職工安排“最適當的工作”,也就是今天所說的人盡其才。韜奮說:“我們要注意分配幹部以最適當的工作”,讓“他們的天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他有十分才幹,我們要他的十分才幹都發展出來;他有百分才幹,我們要把他的百分才幹都發展出來。我們要不讓他的天才有一分一毫埋沒掉”。顯然,這是一項很高的要求,是近乎理想化的,但是值得為之奮鬥的。要做到這一點,領導和群眾的眼光固然重要,但是人才能夠自由流動卻是更重要的,不但單位之間如此,單位內部之間也是如此。如果人上崗之後就萬難變動,明明不適合的人換不掉,明明適合的也補不上,要做到安排“最適當的工作”就隻能是一句空話。
當然,“最適當的工作”對大多數人來說,並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可以學會、適應的。任何一項工作,都有一個“願幹”與“能幹”統一的問題。韜奮說:“無論何種事業,能幹的還要願幹,否則難有責任心;願幹的還要能幹,否則難有效率。”這話雖短,卻極精彩地把能幹與願幹之間的關係表達出來了。對能幹的人來說,工作無所謂適當不適當;對願幹的人來說,隻要認真學習,“不適當”的工作也可以變成“適當”的工作。最可怕的情形是:明明不能幹的,因為某種利益的驅使,大家偏偏要搶著去幹,而能幹的人倒被撇在一邊;明明不願幹的,卻裝出願幹的樣子,實際在那裏怠工甚至不做事,而那些願幹的人卻又無法幹。其結果隻能是把事業辦得一塌糊塗。
要讓職工做出“最大的貢獻”,就要真正實行“按勞取值”的分配原則。生活書店實行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製度,全體職工“都是依靠自己的工作得工作報酬”。但這報酬又不是平均主義的大鍋飯,按照崗位貢獻的不同,從二三十元到二三百元,差距有十幾倍之多。韜奮認為,待遇的考慮,應該以有益於事業為前提,不能單純考慮個人的需要。如果某人工作特別重要或特別得力,事業少不了他,就要優先考慮加薪;反之,如果某人工作比較不重要或不甚得力,就不能與前者相提並論。對於低薪而生活有困難的,以及因物價上漲而生活困難的,韜奮在生活書店另外實行津貼製度,以補不足。這兩種辦法的結合,既堅持了“按勞取值”的原則,又照顧了職工的實際困難,的確不失為一種較合理的報酬辦法。韜奮說:“薪水偏重按勞取值,津貼偏重解決困難”,是“過渡社會”(即社會主義社會)不得不采取的辦法。薪水必須按“勞”拉開差距,“因為最理想的社會未到以前,能力的差異(指學識經驗等等,尤其是比較專門或高級的學識經驗)既為一種現實,如不按有差異的‘勞’,給予有差異的‘值’,勢必責任較重要工作較重要的職務,誰都不願幹,而且也不能鼓勵學識經驗差者之求進步”。這話今天聽來,仍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讓職工“三無憂”的思想和做法,是為使職工作出“最大貢獻”創造的物質條件,在當時環境下,也是難能可貴的。什麽是“三無憂”呢?韜奮說:“第一是盡可能使工作者無意外之憂”,就是職工由於疾病、工傷、物價上漲等意外情況而造成生活困難時,由書店給予津貼;“第二是盡可能使工作者無內顧之憂”,就是對家中因有無工作的親屬而造成生活困難的,也適當給予補貼;“第三是盡可能使工作者無後顧之憂”,即解決職工養老等問題。實事求是地說,生活書店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大可能做到這三個“無憂”,但是,韜奮這種思想卻具有“超前”的意義,對我們今天乃至以後的企事業的工作,仍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如果我們的職工都沒有這三個方麵的憂慮,就可以集中精力、一門心思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就更有條件多作貢獻了。
最後,正確處理友誼和職權關係,也是一個重要方麵。韜奮認為,像生活書店這樣的單位,同事之間“應該有著深摯的友誼”,“應該有著深厚的同情,親切的諒解,誠懇的互助”。大家做的工作不同,職位不同,“但待人的態度卻可以一致”,如果說有不同,那就是對領導的要求應更高。領導不能單憑權力去推行工作,需要建立起與同事友愛的關係,要做到既是同事,又是好友。這樣,對做好工作是有益的。但是,培植友誼不能無視職權、犧牲公家的利益去討好個人;也不能把友誼與職權混淆起來,譬如同樣做錯了事,對感情好的同事便可以包庇,而對於感情不好的同事便計較得厲害。這樣不但對事件的處理不能公正,而且也會失去更廣大群眾的擁護,最終導致失敗。因為是非不明,不可能激發職工的積極性,而隻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當然就更談不上作什麽“貢獻”了。
韜奮關於科學管理的思想十分豐富,諸如計劃管理、經營決策、吸取新的科技成果、執行嚴格的考核製度和獎懲辦法,等等,因為篇幅關係,不加展開了。未了,隻是建議,出版單位的大小領導同誌都去讀一讀韜奮的《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肯定可以獲得更多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