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奮論編輯2

編輯“所應具的最低限度的條件”

1930年,韜奮在《征求一位同誌》的文章中,無意中給我們留下了他心目中的編輯的“標準”。他對自己所要征求的“編輯同誌”提出了“至少”應有的四個條件,它們是:(一)大公無私,(二)思想深入,(三)文筆暢達,(四)至少精通一種外國文。他說:“我所提出的四個條件是我認為撰述評論——而且是限於像《生活》一類刊物的評論——的人所應具的最低限度的條件。可見就是這些條件具備,也不過配做一個編輯。”對這四條,韜奮在《征求一位同誌》中作了比較集中的說明,聯係他在其他文章中的:‘些意見,具體化起來就是:

一、做編輯的人必須有“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韜奮認為,這是“最最重要的品性”。這種品德表現在言論方麵,就是“動機要絕對的純潔,要絕對不肯夾雜私的愛憎、私的利害在裏麵,要絕對能秉著自己的良知說話,不受任何私人或團體的指使威嚇利誘,改遷就私人的情麵而作違心的言論”。表現在對待稿件的取舍上,就是上麵所說的“重質不重名”的取舍標準以及絕對不講情麵的嚴格態度。他堅決反對“情麵”觀點,認為“‘麵子’是以私害公的最大惡魔”。就拿在刊物上介紹書刊來說,韜奮堅持:“我們隻認得‘好讀物’而不認得人,要使因我們介紹而去購閱的讀者不至上當,不至失望。我們‘絕對不受任何私人或書業機關的囑托,絕對不講‘情麵’,絕對不避嫌怨,隻以‘讀物’奉身為惟一的對象,根據獨立觀察所得,全為讀者著想。”即使因此遭到個別人的汙蔑和攻擊,他還是表示:“我自問大公無私,還是要硬著頭皮幹,什麽都不怕!”這種高尚的品德正是韜奮和他主持的出版事業聲譽卓著的重要原因。

二、做編輯的人應該有“敏銳的觀察與卓越的識見”,其中最重要的是“創造精神”。韜奮在談到辦刊物的幾個原則時說:“最重要的是要有創造的精神。尾巴主義是成功的仇敵。刊物的內容如果隻是‘人雲亦雲’,格式如果隻是‘亦步亦趨’,那是刊物的尾巴主義。這種尾巴主義的刊物便無所謂個性或特色;沒有個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問題,發展更沒有希望了。要造成刊物的個性或特色,非有創造的精神不可。”創造的精神哪裏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思想深入”:“遇著一件事或是一個問題,不要人雲亦雲,總要運用自己的腦子深入的想他一下”。

三、做編輯的人應該有較高的寫作水平。在韜奮看來,編輯與作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統一於一身的。即使編輯不能成為作家,但是“文筆暢達”,也是審閱和修改潤飾來稿所不能缺少的條件。他認為編輯不能把稿件湊在一起就算數,而應該根據自己的方針和宗旨,對稿件進行選擇和加工潤飾。他在辦《生活》周刊時,就精心改稿,“不願有一宇或一句為我所不懂的,或為我所覺得不稱心的,就隨便付排”。以後,也一直堅持了這個傳統。

四、做編輯的人要眼界開闊,多看中外的書刊。他說:“主持評論的人有八個字很重要,就是‘搜集材料,貯蓄思想’。所謂貯蓄思想,是平時無論如何忙,要能靜想,想些抽象的好意思,蓄在胸中,好像‘貯蓄’一樣,遇事觸機而發為言論,便較有精彩。與貯蓄思想有密切關係的便是‘搜集材料’,多閱當時出版的中外書報,所以至少須精通一種外國文。”懂外文是為了看懂外文書報,了解世界情況;對於中國的書報,更須多加瀏覽和了解。韜奮認為,這應該是編輯的一種“義務”。

當然,不一定每個編輯都能達到這個標準。韜奮認為,不夠條件的可以通過“且學且做,且做且學”,努力達到,但是決不能降低標準去遷就落後。他的這些意見,今天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

(《上海出版工作》198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