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可以考慮取消坐班製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衝擊下,許多幾十年一貫製的、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東西正在受到考驗,有些新的東西則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我以為編輯取消坐班製正是新舊交替時期的問題之一。
予生也晚,據說,1957年“反右”時,有人曾因為提出取消坐班製被當作“反黨”而劃入另冊,從此再也沒人敢在這個問題上說三道四了。今天政治清明,相信絕不會因為提這樣的建議而橫遭迫害吧?
編輯可不可以取消坐班製?我以為這主要取決於編輯勞動的性質。眾所周知,編輯的工作主要是編書,其主要工作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分為:(1)書前階段(包括調查研究、提出選題設想、落實作者,以及商討書稿構思或提綱等);(2)書稿加工階段(包括審稿、退修,加工潤飾等);(3)書後階段(包括出書後的質量檢查、宣傳、聽取意見等)。在所有這些階段的幾乎所有的環節中,編輯勞動的特點在於其個體性而不是集體性;除了一些大型工具書(如《辭海》、《漢語大詞典》等)是集體分工合作之外,大多數書稿均是由一個編輯“獨立操作”,而不是一環扣一環、誰也離不開誰的“流水線”式的生產。這種“生產方式”從根本上決定了編輯取消坐班製的客觀可能性。
我們再來作一點橫向比較:我國的大專院校教師和科學院、社科院的科研人員曆來就是不坐班的。我不知道這是根據什麽原則作出的決定,但我以為這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如果拿編輯與這些專業人員比,實在是極為相似的:按身份與學曆,他們基本是在同一水平線上;按工作性質,或者是著書,或者是教書,或者是編書,不僅性質相近,而且還有著“親緣關係”;就他們與周圍人們的關係看,編輯與編輯、與出版業務人員之間相對要密切一些,但也不是“密不可分”的,而是比較鬆散的關係,這同科研人員與其他行政人員、教師與學生等之間的關係,也還是相近的。正因為如此,既然教師、科研人員可以不坐班,編輯也完全可以取消坐班製。認為前者不坐班是“天經地義”,而後者不坐班似乎便是“大逆不道”,至少筆者看不出有什麽能說服人的理由。
編輯從坐班變為不坐班,是一個較大的變化。因此,從工作製度到工作方法、管理方法等,都必然會有一係列相應的變化,也完全可能產生一些新問題,但是,隻要抓住以下兩個問題妥善予以解決,新秩序是可以很快建立起來的。
首先是建立明確的編輯工作定額和責任製。可以結合當今試行的承包責任製,按照圖書的品種、質量、數量、利潤等,對編輯按技術職務核定定額指標及相應的責任、獎懲等,隻要編輯按質、按量、按時完成以至超額完成了規定的指標,就行了,不必去問他是坐班完成的還是不坐班完成的。這裏可以套用“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的就是好貓”的“貓論”,來一句“不管坐班不坐班,能完成任務的就是好編輯”,似乎不算牽強附會。在定額的品種、數量方麵,目前我國似乎是普遍偏低,如果實行不坐班,至少可以把編輯的工作定額提高百分之五十,這對於提高勞動效率,改變目前一些部門鬆鬆垮垮、人浮於事的狀態,也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
其次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檢查和考核製度。編輯不坐班,如不同一定的製度配套,也容易形成放任自流、無法統一步調的局麵。為此,可以設想做這樣幾件事:
1.建立編輯定期集中和輪流值班的製度。每人每周除一天值班外,另有一天全體集中時間,值班者負責接待和處理突發事件以及個人與其他部門的聯係等,集中的那一天用於舉行全編輯室或全社性的活動。
2.建立工作計劃定期申報製度。編輯不坐班後,可要求他們一個月左右申報一次工作計劃,明確當月的任務,以便領導掌握進度;為了避免繁瑣,不一定采用書麵形式,隻要口頭向室領導申報便行。
3.建立相應的考核、獎懲製度。如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的,為了需要而突擊完成任務韻等等,應給予表揚或獎勵;反之,則要批評或懲處。
編輯不坐班,輿論上覺得難以接受的理由主要是兩點:一是擔心編輯在家“幹私活”;二是怕行政人員攀比,不好做工作。其實,這是完全不必擔心的。首先,編輯如果任務完成得出色,幹點“私活”,也無可非議;反過來說,實行坐班製,又有誰能保證編輯不在“辦公室”裏“辦私”呢?再說,以編輯現有的收人與支出情況比,幹點“私活”也是必要的生財之道,隻要不影響本職工作,不但不應指責,似乎還可提倡。至於在家幹家務,我看也應同樣對待。家務活是維持簡單再生產的必要組成部分,“公”、“私”界限不宜分得太清。如果能在可能條件下緩解一點知識分子“超負荷”的壓力,讓他們能為國家多幹十年二十年,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其次,關於攀比,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習慣之後,這個問題便會迎刃而解。隻要看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中的行政人員對“一校(院、所)兩製”安之若素,便可放心了。
總之,取消編輯坐班製是一件於國家、於集體、於個人都有利且無害的好事,在編輯工作改革的過程中,似乎很值得一試。不知有關領導將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編輯之友》198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