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
小時候讀書,經常會遭到母親訓斥,母親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把書讀到狗肚子裏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遭到訓斥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成績考砸了;另一種是在她看來做了糊塗事。好像後一種情況要占的比例大一些。即使現在,在陝西關中一帶,這句話還是非常流行,意思比較傾向於讀書明理的功用論。但這句話深究起來亦頗費解,本來讀書是讀進大腦的,卻說是腹有詩書,要說緣由,隻能說是約定俗成。
在《世說新語》“排調門”,有一則故事說,丞相王導把頭枕在周顗的腿上,指著他的肚子問,你這裏麵有什麽東西?周顗回答說,這裏麵空洞無物,但還是能容得下幾百個像你這樣的人。他們同朝為官,都是晉室南下的功臣,相互之間的親昵與調侃是十分常見的事,王導的意思,是想說周顗腹內空空,沒有什麽才能的,卻不想周顗這樣回答了他。“排調門”的另一則故事,也發生在他們之間,說是王導與朝廷官員們一起喝酒,他舉起玻璃碗對周顗說,這碗中間空空,卻稱它是寶器,是為什麽啊?周顗回答說,這碗晶瑩剔透,確是純淨透明,這就是它成為寶器的原因啊。劉孝標在注中說,以戲周之無能。亦當指腹中空空之意。一般的研究者大多認為,第一則故事是由第二則故事衍生出來的,但不管是以物借喻還是以人實說,卻都是在以“腹”說事,可見古人,很早就有這樣的說法了。喜歡讀《紅樓夢》的讀者,一定還記得第三回中的一首《西江月》,其中有一句說賈寶玉的話,“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亦不啻於說他“腹內空空”了。
“排調門”中另一則有關郝隆的故事,對於“腹有詩書”的詮解,應該更為幽默而直白一些。郝隆是三國時吳人,官至征西參軍,故事說他在七月七日這天出門在太陽下仰臥著,有人問他為什麽要這個樣子,他回答說,我在曬書。七月七日,以魏晉的習俗,要在太陽下曬曬經書和衣物的,郝隆的幽默,自然是其來有自,但他實在是有情趣的讀書人,書都讀到了我的肚子裏,我在曬書,多麽風趣而智慧的回答,真是“腹有詩書”的應景直解。
當然,要說到“腹有詩書”這個詞,蘇軾是絕對不能繞過的人物。他年輕時在鳳翔通判任上,與書生董傳過從甚密,待改任回汴京經過長安時,就給董傳寫了一首留別詩《和董傳留別》,其中有一句“腹有詩書氣自華”,而後就成為了經典的名句,為後人多所引用。它強調讀書與人的修養的關係。讀書的作用,不僅僅使人能夠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讀書能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養成人的高雅、脫俗的氣質。腹有詩書,有學於成,人的外在的精神氣色也是豐盈而華美的,自然會有不同的氣象。
不過,蘇軾的另一則故事,對於人們理解“腹有詩書”這個詞語則更有創造性。宋人費袞《梁溪漫誌·侍兒對東坡語》中說:“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見識。’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坡捧腹笑。”真是知我者,朝雲也。何止於“滿腹詩書”,是“一肚皮不合時宜”,實在是對“滿腹詩書”的拓展與延伸了。
原文
【排調25·18】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無物,然容卿輩數百人。”
【排調25·14】王公與朝士共飲酒,舉琉璃碗謂伯仁曰:“此碗腹殊空,謂之寶器,何邪?”答曰:“此碗英英,誠為清徹,所以為寶耳!”
【排調25·31】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