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人辭寡
吉人辭寡,意思就是說,吉祥的人話少。這句話最早出自《周易·係辭下》,原文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浮躁的人話多,是和吉人之辭寡相對應的。有人研究指出,《周易》古經中含有算卦的內容,比如《頤卦》,就很明顯,所以就有人認為,《周易·係辭下》中的這一段話,恐怕也是戰國時人談相的內容。
在《世說新語》“品藻門”中記錄了一則王獻之的故事,與此相關。故事說王獻之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訪謝安,徽之和操之兩位兄長說了許多尋常的俗事,王獻之呢,隻是略作寒暄而已。離開以後,在座的人問謝安:“剛才三位賢士,哪一位更突出?”謝安說:“小的最強。”客人說:“從什麽地方可以知道他更突出呢?”謝安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
魏晉時代,玄談名士們對於《周易》、《老子》等經典著作是十分熟悉的,書中的語句,常常能夠成為他們日常對談時引用的內容,尤其像桓溫、謝安等人,更能悠遊於其中,是了然於胸的。一方麵,他們享受著美學體驗所帶來的精神生活的快感,豐富了生活的趣味,增添了生活的幸福感;另一方麵,在實際生活中,又能以經典所承載的社會經驗去觀照人生,觀照當下,形成一種雅致的生活狀態。謝安與客人對王門三兄弟的品評,雖然話語不多,但句句精準,以後來的情況看,王獻之確實是賢出兩位兄長的。這樣一個人物品藻沙龍活動,在不到七十字的勾勒下,就成就了一幅東晉士人雅致生活的群像圖,留給讀者的是無盡的思索和無限的生活趣味。
話是少說為妙,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就明白的生活哲學。大致話多,就容易對事物缺乏較深層次的思考和判斷;言多必失,亦容易衝撞到別人,所以古人有很多的箴言名句都在詮釋著這樣一個道理,“沉默是金”、“禍從口出,患從口入”、“因言獲罪”等等,許多都是以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總結下來的。西人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也說,“凡不可言說者,必保持沉默。”都是一樣的道理,東方西方,心理攸同。《周易》作為華夏經典讀物,它在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啟示方麵,還是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供後人借鑒。
不過我們還是要佩服謝安之流識人如炬的才能的,他們像是真的掌握了相人的高超技藝一樣,能看人到骨子裏去。當然,這也與當時的清議之風是密切相關的,朝廷選用官員,都是從最初的鄉黨品評、察舉孝廉開始的,而後層層過關,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來分辨其流品高下,到了為政者的高層,能夠“相人”,則是最為基礎而必要的素養了。在《世說新語》“識鑒門”中有一則謝安的故事說,褚爽年少時,謝安很欣賞他,總是對人說:禇爽如果不是優秀的人才,我就不再“相士”了。“相士”就是相人,品評、品鑒人物。“品鑒門”中的許多故事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且不說選拔官員,太傅郗鑒差人到王導家裏選女婿,眾兄弟“鹹自矜持”,隻有王羲之“東**坦腹臥,如不聞”,太傅聽說,一句就是他了,遂有了“東床佳婿”的美談。他們玩的就是那個範兒,那個魏晉風度的範兒。
話似乎說遠了,然而我們真的是應該記住“吉人之辭寡”這句話的。
原文
【品藻9·74】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而已。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
【識鑒7·24】褚期生少時,謝公甚知之,恒雲:“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複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