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近來又翻出費秉勳先生的散文集子《雜家獨白》來看,主要是想看看他怎樣寫人物。他筆下的人物,有些還是見過麵的,因而看起來就更能體會到他的筆法的美。語言很平實,偶爾也起一些智慧的波瀾;人物的個性特點通過生活小事逼真地表現出來,人物形象就躍出紙麵了;似乎沒有嚴謹的章法布局,但讀完之後卻又覺得渾然一體。這本書是他二〇〇七年冬天送給我的,想來已有了兩年多的光景。
關於怎樣做文章的書,很早就買過幾本,那時候也許在上小學或是初中,得力最多的還要算老舍的《出口成章》一書,下來就是孫犁的一些文論了,印象很深的是那本《書林秋草》,當然後來曾經買過一本孫犁的文論集子,是陝西師大出版社的冊子,但並沒有認真地讀過。還有一本散文家石英寫的《怎樣寫散文》,現在已不知放到哪裏去了。至於張中行、汪曾祺等人的有關寫文章的書,也曾經上過心。自己是不主張學什麽文章做法的,但閑時把文章家的創作心得讀一讀,也還是有趣的事情。昨天在萬邦書城看到一本葉聖陶的《怎樣寫作》,中華書局出版,站著翻了一回,覺得還是值得品味,就買了回來。好多有關文章寫作的問題,現在很難看到這樣平實的解說了,因為他們有紮實的學問做根底,有創作的實踐經驗,又能夠沉下心來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時下的理論家,文章往往架子拉得很大,但裏邊真正的貨色卻不多,看起來總是空空如也,浮泛得很。
巢章甫是張大千的入室弟子,現在似乎不太有大的名聲,民國時期卻還是有些影響,一九四八年曾在《天津民國晚報》開“藝文新語”欄目,寫名人軼事,記風土人情,談金石書畫,講篆刻收藏。時過境遷,他的晚輩多方奔走,現在把這些短章文萃整理出來,再加上他在其它報刊上發表過的一些文字,並配有相關的圖片,集成《海天樓藝話》一冊,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已足以讓讀者大飽眼福。巢章甫又有《海天樓劄記》出版。讀這些文字,有如讀鄭逸梅氏之藝林叢話,是能讓人解頤則個的。
還購得一冊李霖燦的《天雨流芳---中國藝術二十二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〇一〇年一月出版。作者曾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上世紀八十年代退休之後,在台大、師大等校任教,講授中國美學史及古畫品鑒研究等課程。他還是吳冠中的同學。作者曾說自己一生隻做了兩件事,一是玉龍觀雪,二是故宮讀畫,可謂深有意焉。至於《天雨流芳》書名,還是有些意思,雲南麗江古城四方街附近的木府前有一座石牌坊,上麵就寫了這四個字,意為天降潤雨,滋生萬物,但以納西語發音,其意思卻是“去看書”,這是當年治理此地的木姓土司,為鼓勵納西子弟努力讀書向學而立的。作者生前可以說對自己年輕時足跡遍野的滇藏川魂牽夢繞了,而用玉龍山下的這四個字作書名則還是十分貼切的。他的著作還有《中國美術史講座》、《中國名畫研究》等。這一類書,其實不是刻板的教科書,文字上很是隨意,沒有扭捏作態,但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讀這樣的文字,讓人在輕鬆隨意中進行了一次藝術品嚐之旅。
《晉書·顧愷之傳》有雲:“愷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雲:‘漸入佳境。’”顧愷之是晉朝著名的畫家,愛吃甘蔗,他每次吃,總是先從甘蔗尾部吃起,慢慢才吃到甘蔗頭部,正好和一般人的吃法相反。有人問他為什麽這樣吃,顧愷之回答說:“這樣吃才能漸入佳境,越來越有味道嗬!”據考證,這故事的事發地是在南京。魏晉人真是有趣,現在的人,很少有這樣的生活態度了,而這樣調皮且幽默十足的話,都是很難聽到的。希望自己的讀書,也能像顧愷之食甘蔗一樣,“漸入佳境”。
20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