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藍
二零零九年的《讀書》雜誌稍微寬大了一點點,價格也漲到了八元錢,把它和去年的過刊插在一起的時候,變化就感覺出來了。對一個刊物的曆史來說,這應該是一樁大事。改革開放以來,《讀書》所走過的風雨曆程,影響是深遠的。中國社會的任何一點些小的變化,不管是那個領域,哪怕是旮旯拐角,都能在《讀書》中找到它的影子,都有著《讀書》的一分辛勞。一位偉人曾經說過,“一個人世界觀的改變是最根本的改變”,《讀書》雜誌似乎一直就在做著這樣的工作,而且效果明顯。近些年它的編輯方向是有爭議的,希望它寬大以後,胸懷也變得更加寬廣。
在新一期的《讀書》裏,看到了一組有關中國文學史和有關文學的文章,印象較深。很集中地就一個或者相關的話題進行討論,總是能給人一種啟發。《讀書》雜誌去年最末一期有關經濟危機的討論,雅俗共賞,就讓我終於把霧裏的花兒看清楚了。人總想弄明白一些什麽,有人在科學地幫助你,你終於明白了,感恩的心不就自然地流露出來了麽。在插頁裏,又看到了揚之水《終朝采藍》的書影,下班後去萬邦書城買了回來。這本書是比較貴的,北京三聯書店的本子,前些日子去書店翻過一回,沒有下決心買。揚之水的書都很好讀,她做過《讀書》的編輯,學識深厚,於《詩經》之學,頗有建樹,有她的《詩經別裁》與《詩經名物新證》,有關書話的本子《脂麻通鑒》、《終朝采綠》都認真學習過,據說她還出了一本書話冊子《采藍集》,印數太少,隻贈與親友,一般人就沒有享受它的福分啦。《終朝采藍》是一本古名物考證方麵的書,收秦漢至明清如床、桌、筆筒等名物考證凡二十一題,是能看出一些中國人生活物態狀況變遷的趨勢的。書名為南京孫曉雲氏題寫,孫的書法是很有味道的。
還購得幾本書。莊信正《文學風流》,收文五十二篇,是作者在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專欄文章的結集,此書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二零零一年曾有過繁體版。莊是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比較文學的博士,一直在大學執教,後來任職聯合國,是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我在陳子善所編的張愛玲年譜中看到,張和他在一九六六年認識,他們還有過幾次通信。還有鯤西《作家的隱私》,以前買過他的一本《聽音小劄》,先生也是垂垂老矣。這兩本書,都屬上海書店“海上文庫”的成員,“海上文庫”二零零六年從黃裳《插圖的故事》開始,據說到目前已出版了三十個人的集子,這是目下很有影響的一套叢書,我也買回很多本了。周克希的《譯邊草》很不錯,上海三聯社出版,重印增補本,墨綠色的封麵,很讓人疼愛,書分譯餘偶拾、譯書故事、走近普魯斯特三章,是一本有關語言及語言美學的書,很好看的。周是奇怪的人,原在華東師大數學係任教,臨近知天命之年,卻改行翻譯,到譯文出版社工作去了,以他現在的成績和影響來看,路子是走對了。半價購得《中國語言學史》,是高教文科教材,上海古籍的本子,濮之珍著,王力先生也曾經寫過這樣一本書。
終朝采綠,終朝采藍,都是《詩經`小雅》中《采綠》詩裏的話,說婦人思念在外的丈夫,沒有心思幹活,整整一個早上也沒有采收多少綠和藍,心裏隻是回想著往昔和丈夫生活嬉鬧的情景,虛實相襯,更增加了思念的情愫。藍是一種染草,青是出於藍的,給人想象的空間就更大了。用它作書名,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女史情思,許都在采綠采藍間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