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

揚之水、陸灝合著的《梵澄先生》看過已有許多時日了,昨天再看到它的時候,我忽然問自己,還能記起書中的什麽內容麽?梵澄先生的影像就在眼前晃動了,屋子裏氤氳著書的氣息,還有一種神秘的印度的氣息。這幾天正在讀白石老人的隨筆集子《煮畫多年》,老人的口述自傳中說他三十七歲那年正月拜見王湘綺,深得王氏垂青,而後終生受益。白石老人的文字中,崇敬的心情是厚重的。《梵澄先生》中兩次說到王湘綺的同一個故事,都是揚之水女史在梵澄先生家裏聽到的,兩次敘述的方式不同,我把第一次的文字抄下來:

時有一和尚犯事,坐罪站籠。寺中諸和尚欲救不能,乃賄於王,以求為之說情。一日,王拜會縣令,說笑一回,起身告辭。主人送客,王見籠中和尚,佯稱曰:“這和尚站得好!那日同他對弈,竟一子不相讓。”言訖而去。和尚由是得免。---能與王對弈者,豈非友乎,縣令固不愚也。

王乃湘中名士,連縣太爺也都是給麵子的。不過這故事也是挺有意思,王是名士風流,縣太爺卻是心有靈犀了,兩人真是棋逢對手。這裏邊的人情世故,是十分耐人琢磨的。不過說到底,我還是真真的佩服那縣太爺的悟性,至於王的名士風流,那應還在其次,盡管這則故事是著重在說王的軼事的。天底下終究,悟性太好的人不多。

梵澄先生一介大儒,揚之水女史造訪,總能有好的故事講與她聽,而這故事講了兩遍,到第二次,女史“---此前曾聽先生講過,卻是記不太清,所以很有興致再聽一遍”。我也很有興致地看了很多遍,一直在思考這故事中的玄機,想來想去的種種,卻總是不能讓自己滿意,最終還是憤憤的埋怨著自己的悟性不好,慢慢的也隻好罷了,安慰自己道,天底下終究,悟性太好的人不多。噫籲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