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叔寶
秦叔寶何許人也?答曰:南北朝北齊國濟州市委書記秦彝與老婆寧夫人合作生產的獨生子是也,按照迷信學家的說法,他乃“上界左天蓬大將臨凡”,估計要比豬八戒——天蓬元帥低三兩級職稱。叔寶臨凡那年,他爺爺——北齊皇家保衛團團長秦旭給他取了個乳名,叫太平郎,蘊“祖父子同建太平”之意,由此咱們可以知道,別看那些負責打仗的將士何等英烈,他們骨子裏頭巴不得和平呢,當代的布什、薩達姆、以色列、巴勒斯坦……他們打來打去圖啥?不就是不打仗嘛。
秦叔寶5歲那年,未來得及上學前班呢,祖國疆土就遭鄰近的北周國轟得稀裏糊塗,那北周的軍委主席楊林,“生得麵如傅粉,兩道黃眉,力能舉鼎,善格飛禽,兩臂有千斤之力。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善使兩根囚龍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有萬夫不當之勇……大隋稱第八條好漢。逢州殺州,逢府奪府,所到之處,勢如破竹。”鑒於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緣何叔寶的爺爺、爸爸先後死於楊林之手,而祖、父兩代未競的“太平”事業,也隻能交由叔寶奮鬥了。
其實秦叔寶的爸爸死得很慘,“被楊林搶入,望咽喉‘耍’的一槍,結果了性命,亡年四十三歲。”做父親的當烈士去了,留給兒子的遺產是兩支金裝鐧,這也注定了叔寶將戎馬一生。此後,做母親的帶著兒子連同男保姆秦安東奔西走,溜到濟州城外一條僻靜的胡同,恰為程咬金母子所收容,便默默棲下身來。直至十年後,“太平郎長成十五歲,生得方麵大耳,身長八尺,腰大十圍,河目海口,燕頷虎頭。”——該肖像源自《說唐》第1回,文字描繪不可謂不誇張,河目海口,估計是說眼睛奇大,能攝人魂魄之類的;而嘴巴也格外大方,一頓吃它兩頭鱷魚該無大礙。至於燕頷虎頭則形象易解了,燕子下巴老虎腦袋誰不明白?不過察不出人樣罷了。
再往後,由於濟州地區鬧荒災,農民糧食欠收,農業稅又有增無減,秦母遂告別程家母子,舉家搬往山東曆城去了。至於秦家為何搬往山東曆城而不搬向新疆哈密或廣東深圳,則成了古典小說史上的一樁懸案。
如上,秦叔寶可謂高幹子弟,惜其命運遭到命運之神的捉弄,原本可以擁有的小康生活被戰爭摧得一貧如洗;原本可以享受的父愛、爺愛隨著戰火灰飛煙滅;原本可以接受的義務教育也過早流產……所幸,秦叔寶是個懂事的孩子,他很聽媽媽的話,每次在外頭跟人吵嘴或鬥毆,不管進行到多麽激烈的程度,隻要媽媽一喊吃飯,他準會沒命似的跑回家。媽媽寧夫人一有空就對著兒子痛哭,說什麽“秦氏三代,隻你一人,不可負氣輕生,以絕秦後”,寥寥18個字,卻使少年秦叔寶懂得了好好活著、傳宗接代的重要性,可見搞好家教的關鍵在於日複一日囉嗦一個內容,而不在於一次性天南海北誇誇談個沒完。
我們知道,秦叔寶先生武藝高強,後來發展為隋朝第16條好漢,然而他5歲那年便永別了會打功夫的爺爺爸爸,他媽媽又不懂武術,我們不禁要問:他一身本事打哪來?他那兩條淨重130斤的鍍金鐧又如何使得開?所幸,這樣的問題在《說唐》第8回能找到相當詳細的答案,從而可省卻我若幹公升的唾沫橫飛——“當時秦彝(叔寶之爸)見國家多故,社稷將傾,不知這一腔熱血濺於何地,所慮兒子尚幼,恐這秦家鐧法從此失傳,豈不可惜?因見總管秦安為人誠實,可托大事,所以將九九八十一路鐧法盡心教傳。更有一樁絕技,在陣上殺得人家過便罷,如若殺不過,隻消敗下去,使出他秦家的殺手鐧來,真乃百發百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秦安受此重托,後來傳了小主(叔寶),不至埋沒秦家雙鐧。”
像少年叔寶這樣的,既聽媽的話又有功夫的孩子,無論在當時還是現今的21世紀都很難找,人們找到的往往是:聽媽的話但沒功夫的孩子、不聽媽的話但有功夫的孩子,或最糟糕的既不聽媽的話又沒功夫的孩子——這三種孩子經常讓媽媽歎氣,而這三種孩子的媽媽又經常令孩子不滿意,我們不禁又要問,這是孩子的媽媽的問題,還是媽媽的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