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求鈍觀1

1、

通常所說的“鈍”,是不顯、不露、不鋒、不利的意思,這裏除了這麽些意思,還包含有這麽兩層意思:

一是因世事艱難,人力有限不能顯露、鋒利,另一層是能去顯露鋒利而盡量不顯、不露、不鋒、不利。東穀贅言曰:

“大辨若訥,大巧若拙,鈍之習於人者也。夫君子之處世也,敏於天者必求鈍之……敏其鈍者,困心衡慮不冥頑也。鈍其敏者,藏鋒斂鍔不揮霍也。不冥頑者,不自棄也。不揮霍者,不自傷也。”

這可稱作純愚者的智慧,隱逸者的長處,柔弱者的力量,和諧熟世故者的簡樸。能如是,就可以做到“不自傷也。”現代“電化學”的理論,也與此很相符合,金屬鈍化以後,其腐蝕速度會大大降低,可見“純”對人與物的功用,竟是這麽的不謀而合。

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說:“人們所能知道的最淒絕的悲痛,便是奮力去做許多事,卻又一事無成。”

從鈍智者的角度來看,這是有些好笑的,最淒絕的悲痛於他們始終是無緣的。鈍智者也努力去獲取、去拓展、去爭取。但他們卻有這麽個堅信:

堅信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在大自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規律的運行之間,沒有一個人能永遠上當做“傻子”,自己不可能比所有人都更聰明;況且,成功是件人人有份的事情,不是僅僅屬於自己。有了這樣的智慧,當他們再去獲取、拓展、爭取時,心態就一定會很平和,隻是為了盡自己的智盡自己的力。至於成敗,隻不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它的價值是一回事,它能給人帶來感受又是一回事。

一般的人,總是將成敗的價值與感受聯為一體,於是就自然則然地出生諸多“淒絕的悲痛”,而鈍智者卻不在乎此,隻將盡智盡力與結果的感受聯在一起。於他們來說,無論是成與敗,都會從“盡智盡力”的情況來進行一番總結,爭取再有這樣的機會時,能夠做得更完美些。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態作如是考慮,哪怕是拿了世界第一,縱然會有激動,卻不會有驕傲,當然,如果是名落孫山,也不可能有什麽“淒絕的痛苦”。隻要是盡智盡力就會產生幸福的感受,結果怎樣卻不屑一顧。

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是否盡智盡力完全取決於自己,而要想獲得一個圓滿的結果卻得憑借諸多因素的相幫。從這點來說,鈍智者可以作自己幸福的主宰,而一般的人卻隻能靠別人恩賜的掌聲來感受幸福。

如果說鈍智者也有一個追求的目標,這便是一種“水”的智慧的複影。水有著道家最偉大的智慧,即:向最低下的地方去求取它的發展。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老子《道德經》)“穀”指空的意思,代表著世間萬物的子宮和母親,代表陰或牝,是世間生命起源的地方。

穀神不死,

是謂元牝。

元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經》)

向最低下的方向追求,是智者的追求,比之“想當將軍”的士兵:一個最見效的方麵就是追求者平空地便免去了許多煩惱,在追求中仍然能隨時領悟到人生的種種樂趣和幸福;另一個最見效的方麵就是追求者能更快地完善現實位置中的自我。

譬如一個士兵,他的夢想是怎樣才能做一個好士兵,這夢作為行動的引導,必然將他從最基本的各個方麵來完善一個好士兵所需要的素質。而夢想做將軍的人,則必然要把部分,甚至更多的精力去完善一個將軍所需要的素質。在這個世界上,拿破侖或許不是獨一無二的,但如他的運氣的人畢竟是少得可憐。

正如萬物的發展成熟都需有個循序漸進,有個階段一般,人的發展也隻能是一級級地來進行。我的調查研究告訴我,一個合格的士兵本身就已經具備了當軍官的大部分素質,剩下的隻要到軍官的位置上去實踐一下就成;一個稱職的村長,本身也具備了當國家主席的大部分素質,剩下的隻要到更上一級的單位逐步地鍛煉就成。現實的人才發展也一再告訴我們,絕大多數“將軍”,是從士兵逐級升上來的;有不少省裏的中央的領導,也是從村長逐步升上來的。再看看當今世界各式各樣的名人,無論是政界的,還是商界的;是文化人,還是科技人,他們中有許許多多都是從遮民和最普通的人群裏走出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智者的循序漸進地追求,比之“想當將軍”的士兵的追求,能更快地達到最高層的目標。

2、

鈍智者幸福來自於盡智盡力,來自於自己,他們縱然是達到了很高的目標,也喜悅,卻是為自己的盡智盡力而喜悅;他們達不到目標,也能帶著喜悅的心情來承受這暫時的失敗,靜靜地等待著時機,努力地完善自我。無論成功與失敗,始終保持不顯不露、不鋒不利的原則。

這個原則,比之顯露,鋒利的人來說,除了上述三個從自身優勢來說最見效的方麵外,從外界來說還有個最見效的方麵,這就是鈍智者更能得世人的支持和幫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能得到世人的支持和幫助,這正是鈍智者一方麵幸福快樂,一方麵事業又蒸蒸日上的最有力的保證。

柔弱、無能為力的感覺不止在一般的人,就是在那些貌似強有力的人心裏也是存在著的,要說有差異隻是感覺時間長短上的差異罷了。當人們有這種感覺的時候總是異常地渴望幫助與同情,將這種體驗反射出去,人們,無論是生存的強者還是弱者便都自然而然地生出同情弱者的心理。對弱者、世人便願伸出援助之手;對強者,則更願與之爭鬥、比試,發出攻擊。鈍智者正是深明世人的這種心理,無論得勢失勢,總能保持自己不顯不露、不鋒不利的麵目,以平和、容忍、柔弱待人。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恕。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天下。

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老子《道德經》)

有了這以動製動的規律,一般的情景中自然會生出不以暴抗暴的局麵:

以道傳人主者,

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

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

不道早已。

(老子《道德經》)

而鈍智者處理這類事情,用的是一種近情的高妙的智慧:

將欲歙之,

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

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

欲固興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這便是鈍智者的智,始終在避顯、避露、避鋒、避利上做文章,修煉到甚至給人貌似愚的感覺。

老子說,愚者得福,因為他們是世上最快樂的人。十八世紀時的鄭板橋說了一句絕妙的名言:

“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

求鈍智者認為:僅有聰明實際上不能算是聰明,甚至可以說是糊塗,隻是那些由聰明轉入的糊塗才可以說是真正的聰明。貌似聰明實際上是糊塗,貌似糊塗這才是最聰明。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願意與很精明的人打交道。中國如此,外國同樣如此。美國就有一名俚語告誡人:

“不要太精明。”

反過來說,貌似糊塗的人受人歡迎則是一椿隨處可見的事實。許多大人物都把大權交給一些愚笨但卻忠心的人,讓他們耀武揚威。據說蔣介石就是喜歡胡宗南,雖然他屢戰屢敗,可是當蔣介石打完他左臉時,他能主動將右臉偏過來請蔣再打。再有那個安碌山,比楊貴妃,卻認楊為母親,並能扭動肥胖的身體為之跳舞取樂,結果得了貴妃歡心,得了皇帝歡心,獨掌了軍事大權。這些表麵愚笨而忠心的人,比起那些所謂精明的人來說,運氣往往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有精明人怨道:

天不平來地不平,

世上哪裏有公平?

愚笨之徒娶嬌妻,

精明的人冷門庭。

這也是他們自討苦吃。事實上隻要我們把自己所有的朋友都細細地想一想,就可以發現我們究竟喜歡怎樣的人。我們自己不是也喜歡與愚笨的人打交道麽?原因是認為他老實可靠,和他相處可以盡情瀉意,不必處處提心吊膽。智慧的男人多數不想要精明的妻子,而智慧的女人也多數不願嫁太精明的丈夫,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