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士名及其謀求2
著名的哲學家羅素在《走向幸福》一書中為我們描述了在“生存鬥爭”壓力下的“現代人”是怎麽生活的:清早,在妻子和孩子還在酣睡時,他已早早起身趕到辦公室去了。在那裏,他的職責是顯示一個大經理的風度才幹:他下鄂緊繃,說話幹脆果斷,旨在給公務員以外的每個人留下一副精明強幹、謹慎持重的印象。他口授信函,和各色要人通話聯係,研究市場行情,然後和那一位正在或打算與他交易的人共午餐。同樣的事情整個下午又繼續進行。然後,他筋疲力盡回到家裏,正趕上換好衣服去赴晚宴。餐桌上,他和另一些疲憊不堪的男子們還得裝出快活的樣子。難以預計,要過幾個小時,這個可憐的人才能逃脫這種場麵……也許,我們都替書中描述的人物覺得累。然而,不幸的是,這樣的人和事,已來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許多人都覺得“現代生活”令人“疲憊不堪”。
伴隨著全球工業化而產生的現代社會,為人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的豐裕和生活的多樣化,這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即使在剛剛開始步入現代化的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享受比過去豐富的物質的同時,卻感到平和、安寧和快樂正越來越稀缺。本來,現代社會提供給人們最激動人心的許諾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無限多樣的選擇。人們似乎應該利用各種機會和手段去選擇那些自己高興的事。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自願從事的而非被迫的工作,他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餘生軍生長在湖南的一個小縣城,由於沒有很突出的技術專長,他找了好幾種工作都保不住,工作的頭兩年就被解雇三次。後來,當他從事第四種職業——推銷瓜子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最適合做這項工作並且愛上了這種職業,因為當他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他異常興奮,屢受鼓勵,他相信自己一定會把這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於是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這項最美好的銷售事業中去。
他非常了不起,逐漸成了一個成功的銷售員。在他不斷前進的成功之路的時候,他又立下了下一個目標:創辦他自己的公司。正因為他能夠經營銷售,那麽這個目標也就會非常適合於他的個性。從此,他不再為別人銷售,而是自己晚上進行瓜子的加工,第二天拿出去推銷。他覺得銷售自己生產的產品要比推銷別人的東西更令他興奮。他幹脆租下一塊空地,雇了一名幫工,為他加工瓜子,而他自己則集中精力推銷。最後,餘生軍的事業越來越大,成為擁有十名銷售人員和年收入數百萬元的“瓜子公司”。
有些人在做著不適於他們的工作;由於他們不喜歡所做的工作,而使用權工作變成一種苦役。一個把大部分精力注入工作的人所感到的喜悅,他們全都不能感動。
假如你不幸陷入了這種苦境,你就必須設法補救;因為,如果你對自己工作感到枯燥無味,你便很難享受到積極人生的樂趣了。
什麽事都盡量往好處想,決不能鑽牛角尖。可以製造情緒,或者引導情緒,但不能被情緒牽著走。《最偉大的力量》一書的作者J·馬丁·科爾說過:“你如果不能改變事實,就不如改變想法。”
即使是事業成功人士,也常常歎息自己成功背後的苦惱,就是自己不得不應付繁忙的公務,或不得不周旋於社交場合,或為了應酬不得不放棄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或礙於情麵,不得不做有違心願的事。有時候,我們經常搖擺於情感與理性之間,有時情感戰勝理智,有時理智支配情感。當我們情緒比較平和的時候,理智卻很輕易地駕馭它;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記住一點;雖然情緒不能立刻控製理智,但卻能支配行動。因此,要調節行為,就必須從控製情緒開始。
人生並不長,因此最好盡量選擇適合你興趣的工作。工作合乎你的興趣,你就不會覺得辛苦。
人生在世,追求的都是幸福。隻有幸福才是人渴望的終極效果。隻是人想做想求的事是無止盡的,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盡的,正是這種無止盡的欲望規定了人的創造社會的發展。然而發展是無限的,人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需在這無限中求有限。要去追求,又要在追求中滿足,隻有如此,便可隨處有最佳的終極效果。有這麽一則寓言很好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兔子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動物了。它隻吃青草,什麽也不傷害。可是,它卻被很多動物傷害:狐狸、狼、老虎……這太不公平了!有一天,兔子就向上帝訴苦,它不想再做兔子了,要求上帝變一變。
上帝很仁慈,馬上答應了兔子的要求:“好吧,你想變成什麽?”兔子說:“變成一隻鳥,在天上自由地飛來飛去,那些狐狸呀狼或就再也抓不著我了。”
上帝把兔子變成了鳥。沒過幾天,鳥又來訴苦:“仁慈的上帝呀,我再也不要做鳥了!我們在天上飛,天上的老鷹能抓住我們;我們在樹上築巢,樹上的毒蛇能咬死我們。這樣的日子實在是太難過了!”
上帝問鳥:“你想怎麽樣呢?”鳥說:“我想變成大海裏的一條魚,海裏沒有老鷹,沒有毒蛇,我們才能安心地過日子。”
上帝又把鳥變成了魚。可是,魚的處境似乎更糟,因為大海裏到處都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仁米”的爭鬥。過了幾天,魚又要求上帝把它變成人。
魚說:人中萬物之靈,他們住在堅固的鋼筋水泥屋子裏,使用著先進的武器裝備,任什麽凶猛的動物也不能傷害它們。相反,那些在山林裏威風十足的獅虎,全被他們關在籠子裏,供他們觀賞取樂,那些蛇呀鷹呀,都成了他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上帝把魚變成了人,人照樣來向上帝訴苦:“太可怕了!到下在流血,到處是屍體,到處都是廢墟……我們再也沒法活下去了”原來人類發生了戰爭,數以萬計的士兵相互殘殺,無數的平民流離失所,死於饑餓和寒冷。
上帝問人:“你想怎麽樣?”人說:“我想到另一個世界去,你把我變成上帝吧!”上帝無法答應人的要求,說:“上帝隻有一個,上帝多了也會發生戰爭的。”
4、步驟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你或許渴望得到的東西很多,那麽你必須找出你最想要的東西。你一樣一樣的把你想要的東西拿出來比較,結果是完全可以找出來的。有時魚與熊撐可能兼得,但你必須給他們排個先後,一有順序,就容易進展。我們常可以在車站見到這樣的情景,本來沒有幾個人下車,卻都堵在車門口半天也下不來。不找出是你最想要的東西,不排個先後順序,很可能減緩你得到某樣東西的進程,甚至失去本來可以得到的東西。找出來你最想要的東西後,還要寫出來。你必須寫下你心底的需要,這是落實行動的第一步。記得那年高考,許多老知青聚在考場門外等待鍾響,談到考試的目的,一部分人都說隻想玩玩,一部分人說想體驗一下高考的滋味,少部分人說想看看自己水平到底如何,唯獨雪舞說:“我隻想到大學去讀書。”結果那一堆老知青中真的就他一人考上。世上許多人都是這樣,想成功想得要命,卻連舉手承認都做不到。這於求位名是可行的,於求士名卻不相適宜,它會壓抑你的工作熱情,影響你智力的發揮。最後還要有意地從階段性的成功中獲取力量,享受你階段性成功的果實,對這個果實品嚐一番,感受自己的力量,以便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不過,俗話說:“小人常立誌,君子立長誌。”成功與失敗往往隻在一念之差,因此一定要有鍥而不舍的努力。
二、打牢自己的基礎
陳景潤在一次談話中說:“有的青年問我學數學有什麽‘秘訣’,我覺得學習上沒有什麽捷徑好走,也無‘秘訣’可言。要說有,那就是紮紮實實地打好基礎,基本功。”(陳景潤《學人談治學》第58頁)。要打好基礎,特別要注意下麵兩個問題:
1、學習的戰略
首先要注意專攻什麽?並有分階段計劃。一個人做事若沒有宏觀上的考慮而造就於眼前事務,結果“天增歲月人增壽”而自己又“腳踏西瓜皮,滑到哪裏是哪裏”,終隻有“馬齒徒增”之歎!
其次要注意順乎時代潮流。看準當今時代什麽是新的,什麽是舊的,需要什麽,不需要什麽。為學,隻有在那些對社會有益的、有發展前途的學問上下功夫,才能在發展中的學問中展示自己事業的生命力。
再次要看眼於大,入手於微,日積月累,循序漸進,要處理好專與博、古與今、中與外,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荀子《勸學篇》說得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求知之道,總是循序之漸進,由淺入深,隻要日複一日地堅持學下去,終有滴水穿石、拾級而上的時候。王充在《論衡·別通》中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實,不喬然否,猶目盲聾癰者也。”
由此可見寡見者之可憐。然而當今知識爆炸,博總得有個限度。這個限度即以我專攻事業關係程度來定。與我專攻事業關係程度密切的,無論是古是今,是中是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一概拿來就是,否則隻有忍痛割愛了。劉海粟在上海辦美專的時候,蔡元培先生曾送他四個字:“宏、約、深、美”。“宏”就是知識麵要廣闊;“約”就是在博采的基礎上加以慎重選擇,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人生有限,知識無窮,不能把攤子鋪得太大,以便學有專長;“深”就是鑽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鍥而不舍,百折不回;“美”就是最後能達到完美的境地。這四個字,點出了學習戰略的奧秘。
2、讀書的戰術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第8頁)東坡方略極為在理,讀書戰術之一:選擇自己需要的本子來讀,這叫選本。選本需名師指點,一味靠自己摸索而得的經驗,務必白白失去許多心血精力。所以,老師開列的某專業的“參考書籍”,不可不遵照去讀。當然,你若不喜歡那一專業自然不在其列。
讀書戰術之二是“選章”。一些不了解讀書訣竅的人,不能隨心所欲的閱讀。他們讀書,從第一頁的第一行讀起,一個字一字地讀下去。殊不知,許多書籍的前幾頁,往往是一些你並不想知道的有關作者自己事情的敘述。因此,使讀者大失所望。讀書是不必逐字逐句去讀的。有些書雖然厚達300頁,作者真正想說的可能就那麽二三十頁。如果讀了這二三十頁就可以了解作者要說的意思,就不需要去讀那些冗長多餘的敘述了。所以,真正的讀書,並非按部就班地讀那些鉛字,貴能隨心欲,閱讀自己所要讀的章節,吸取知識營養。這就需用一種“選讀”的方式,也就是我講的選章。這就可以避免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那些乏味的、不願意讀的地方,這是最合理的讀書方式。不過要注意能夠真正把握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跳過自己所不需要的部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閱讀正文之前,先讀序文和目錄。大學者王力曾說:“過去我們有個壞習慣,以為看正文就行了,序列可以不看。其實序列裏有很多好東西。序列常常講到寫書的綱領、目的。替別人做序的,還講書的優點。凡例是作者認為應該注意的地方。這些都很好,而我們常常忽略。”(王國《學人談治學》137頁)因此,在閱讀本文之前,若能先閱讀序文,有時候就不必閱讀全文,隻要把序論、本論、結論的重要部分各翻數頁,就可以了解你所需要了解的東西。
讀書戰術之三是“正味”。正味是說要端正讀書的趣味。讀書有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由著自己內心裏的企求去讀,也就是要隨著自己的意思去讀。這個原則可以使得讀書的方法因時、因地、因書、因自己的情緒而有異。唯其如此,讀書的味才正,才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而有些於讀書感到乏味的人,往往未能依據自己的需要來讀,而是盲目地聽從社會的批評或相信書店的廣告。就是對一些自己喜歡讀的書籍,對書中不必要的部分也不需去耗費很大的精力,致使自己對於應讀的部分反而予以忽略。讀書是與聰明人談話,應該是非常有趣的事。但是書本是死的,他針對的對象有個共性問題,因此縱然是一本自己非常喜歡的書,也未必能從頭到尾都合乎你的要求。某些人迫切需要的部分,換上你可能又成了多餘的。因此正味必須選本選章。再一個讀書的煩惱是有些人誤認為讀書必須記憶,若非記憶,不能算是讀書。這種念頭,使我們視讀書為畏途。殊不知,幾多名家(如陶淵明、沈從文)讀書不但不記憶,還自言“吾好讀書不求甚解”呢?原因是凡你喜歡的東西,就是未作專門記憶,也必然可以變成你精神上的血與肉而被你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