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士名及其謀求1
(二)士名及其謀求
士名本身就含有不朽的意思,要爭士名,非得有不惜身外之物,但求凡事成功的獻身精神不可。
第二節 士名及其謀求
所謂士名,即名士。這裏是指名望很高但不做官、不隨俗的人,即那些不靠做官而在事業的某一方麵做出卓越成績,為人敬慕、名字響亮的人。
我這麽說,人們很容易想到孔子、老子、孟子、莊子,或是伏爾泰、盧梭、黑格爾,或是雨果、肖邦、拉威爾……我說的你的想法是非常對的,但僅此還遠遠不夠。我們說的士名,不僅僅包括社會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文藝家,還應包括科學家,諸如門捷列夫、安培、拉法弟、華羅庚等等。總之,除去做官的,所有人類智慧的巨匠都應包括在內。我說人類智慧的巨匠,是因為隻有智慧才可以通往士名。這與位名不同,我後麵要詳細論及的位名即是做官,位名最需要的是聰明。而要取得士名,則需要智慧。聰明重在記憶模仿、洞悉理解的能力,智慧則重在辯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聰明有利於做人,智慧有利於做事。因此,聰明對個人絕對是有利的,而智慧則對他人絕對是有益的。也因此,聰明的價值是短暫的,甚至一刹那;而智慧的價值是長久的,甚至是永恒的。聰明是立竿見影的,而智慧卻果要經受時間的考驗。
因此位名是馬上見效的,在其位便有其名;而士名則常常成就做出來了,或是做出很久了,還得不到世人的認可。譬如一些顯示出人類心智最高成就的文學藝術、科學結論,通常在最初提出多時不獲好評,甚或遭到全盤否定,隻能在陰暗處生存,直到他獲得高度智慧之士的賞識,並借助他的影響,方能為世人承認,方能爭到永垂不朽的地位。
然而,位名留給人隻是回憶,而且用不著多久就會成為陳年舊物,一些曾經訛詐風雲的人物,最終也隻能成為老太太們閑談時的一點材料;有價值的發明創造則不然;就是曆史全非,它卻能曆久彌新,永遠以初展示價值的生動麵目出現,永遠不會在傳統下古舊,永遠都會被有識之人嚴肅地往下述說。
或許,有的有價值的發明創造會被誤解,但卻不會永久被誤解,那最初可能遭到偏見的籠罩,在長遠的時光之流中,終究還有其廬山真麵目出現的時刻。也隻有經曆了時光之流的衝擊與考驗,人們方能來評論這些發明創造,而它的真正價值也才會顯露出來。具有某方麵專長的評論家們謹慎地研究某方麵的發明創造,並連續發表他們見解,這樣無數個評論家的見解逐漸凝聚成對該發明創造的公正不倚的定論,這種定論有時需好幾百年才能形成。從這個角度說,士名是特別安全和可靠的。
我之所以一開始就在這個問題上發了這麽多議論,無非是想說明這麽兩個問題:一、士名本身就包括了獻身精神;二、士名本身就含有不朽的意思。因此,要爭士名,非有不惜身外物,但求事成功的獻身精神不可。要抱定,我隻想做成某件事,而不要得到什麽報答。要不然司馬遷就寫不出《史記》,最早提出地球圍著太陽轉的人也不可能是哥白尼。至於如何獲得士名,可以說的話實在不少,從下麵四個方麵進行一番討論,是完全可以使人有所得的。
一、搞好自我設計
我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個人,如果沒有符合自身條件和外界環境的人才成長的目標設計,他一定是成不了什麽事情。反之,任何一個人,隻要能從符合自身條件和外界環境的人才成長的目標進行一番設計,他就不會虛度這一生。這足見自我設計的重要。
什麽是自我設計呢?我們說,設計是一種預先的思考,指在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家的目的,從具體的條件出發去追求可能的效果而預先製定的方法和步驟。因此,要搞好自我設計,必須處理好這四個方麵的問題:
1、目的
你這一輩子打算做什麽,是軍人、老師、機械師,還是發明家?這個問題,解決得越早越有成就,一般最好在二十五歲左右解決。古有“三十而立”之說,現在人比古人當然不止早熟五歲。在二十五歲前不妨多學習、多嚐試,從失敗中找出自己的目標。再強調一句是:目標一定要確立,沒有目標,就象在沒有航標的河道裏航行,碰得焦頭爛額也成不了什麽事情。
所以,目標決定人生,不同的目標的人就有不同的人生。好的目標是不同凡響的。我們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當他剛剛積蓄了一些力量時,他就向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看齊,立誌要做工擁有天下的皇帝,要不然大明朝就不會在中國曆史上出現了。為了進一步說明目標的重要性,我們再來聽個寓言故事:
從前,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答應他們三人一人一個要求。
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大三箱雪茄。法國人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過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嘴裏鼻孔裏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
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隻見手裏抱著一個小子,美麗女子手裏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裏還懷著第三個。
最後出來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係,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百分之二百,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奔馳!”
2、條件
條件是確立目標的依據。條件主要從三個方麵來衡量:(1)我是否具備做某件事的能力;(2)外部環境是否允許;(3)社會是否需要我做好這件事。
自己是否具有看做某件事的能力,關乎到一個的自信問題,隻有自信才能樹起自己來,這是人生的法則。
在某名牌大學的哲學課上,一知名教授向學提出了一個問題:1+1?並給了三十分鍾時間讓學生思考。
三十分鍾後,教授問有沒有得出答案的,如有請站起來回答。問過三遍之後,教室裏依舊是鴉雀無聲。這時,教授一向嚴肅的臉上浮現出了“燦爛”的笑容。他不緊不慢地拿起粉筆,慢條斯理地說:“其實,這題目很容易,答應就是……”說罷,他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阿拉伯數字“2”。全班同學一個個目瞪口呆。
教授接著說:“能進這所大學的,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今天,我向諸位提出的問題,大家在讀幼兒園的時候一定也遇到過,相信那時候,大家一定是竟相舉手回答。而現在,你們的身份變了,在世人眼中,你們是‘天之驕子’;同時,向你們提問的人也變了,不再是阿姨,而是一個受人尊重、享有盛名的學者。所以,沒有人能得出答案。
我相信,同學們在看到題目的那一刻,立馬就想到了正確的答案,而在大家思考的那三十分鍾時間裏,大家一定是在不斷地肯定自己,接著又否定了自己。這也是我們人性中的大敵,在簡單的局麵麵前,我們常常束手無策,許多失敗,並不是因為我們的能力不夠,條件不夠成熟造成,關鍵往往在於我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確,去翻翻那些成功人士的‘檔案’,你會發現每個成功者都有自己的個性,但絕對有一點是為他們所共有的——那就是自信。”
所以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就得有自信,就要相信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也不比誰少了胳膊或腿,別人能做,我為什麽不能做呢?自己就是成事的條件。至於其他條件,自己可以創造出來。有這麽則寓言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有一個青年,他想做一個聞名於世的大畫家,但他家裏很窮,連一張紙、一支筆都買不起,他隻好把夢想藏在心裏,等有一天家境好一些時再買來紙筆練習畫畫。
一天,他見鄰居有一孩用一根小樹枝在地上描來畫去,就問:“你在幹什麽?”小孩回答:“我在畫畫,將來要做大畫家。”青年頓時領悟:“謝謝你,小孩!”
3、效果
效果是達到目的的動力。效果主要從兩個方麵衡量:
一是進行過程中的感覺。是自動自發的、滿心喜悅的、充實進步的、完成使命的,還是被迫受壓的、痛苦不堪的、空虛絕望的、惟命是從的感覺。這就好比三個人都在做同樣的工作,第一個人認為自己在上班,第二個人認為自己在講課文,第三個人認為自己在教學,感覺是不一樣的。過程中的感覺不一樣,會直接影響終極的效果。因此完全應該以此來判定你所做的工作是應該進行下去還是應該重新更換。
二是終極效果。成功會如何改善我的生活?“得到成功,卻失去生活”乃當世人人迷惘,所以先探討規劃,則有助於事後調整適應。還有就是我的成就會給其他人什麽好處?若能互利皆利,其襄盛舉,成就自能相加相乘,繁榮永續。再就是成功對我的真正意義是什麽?名?利?朋友?享樂?還是充實無悔的人生?
工作進程中如果一個人能感到快樂,這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也是最容易走進成功的人,因為成功就是快樂。
譬如一家大公司的老板一個人坐在他的辦公桌旁,辦公桌上滿是簽條、函牘、契約等文件,電話機上那兩個信號燈一明一滅地閃爍著,顯示有人等著要通話。他正在跟兩個人商談,還有兩個人坐在那兒抽煙,恭候著他。他看了看他的約會登記簿,記下他要參加的另一個重要會議,與該公司的董事長共進午餐,同時還得花上幾個鍾頭的時間進行一個預定的計劃,此外,他還得口授幾封信。這樣大的工作壓力,要是落在你我身上,也許會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來。“實在叫人吃不消!”我們也許會這麽說。但他感到愉快。
他熱誠地轉向他的來賓,凝神地聆聽他們的陳述,盡其所能地回應他們的需求。他拿起電話,立即作答,然後又回向他的來賓。他告訴他們,他們對所談的事將采取怎樣的行動,他對通話機口授一封信,然後回過頭來問來賓對他的決定是否滿意。他們滿意了,於是他把他們帶到門口,和他們熱烈握手道別。一切如意、愉快地以一種簡捷有效的方式向目標前進。
如果一個人不能努力去做好工作,而急於獲得工作成績,那一定是一個荒廢事業的人,也就無從談起成功二字了。
任何一位成功者,都是對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
有些人,尤其是年輕學會了懶散、享受的習性。不付出代價、汗水,總以為成績會從天而降,機遇會自己找上門來。結果在期待的時間裏錯過了許多良機。
投身於工作的人,要付出各種各樣的努力,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可當付出努力得到回報時,你要盡可能從中理解努力工作的快樂意義。
“今日事今日完,”有些人幹工作拖拉,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其實,科學的時間安排,合理的工作程序會有助於工作的完成。
一天工作結束,回想一下;今天哪項工作尚未完成,什麽時間才能繼續完成;今天的忙碌是否有所收獲;時間是否得到充分利用……這樣,任何一項工作都有秩序地得到完成,而不至於手忙腳亂毫無工作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