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父愛母愛1

1、

父愛是深切的,母愛是虔誠的;父愛是一種生命的理智渴念,母愛是一種心靈感情的需求;父愛的根源在於從愛的對象那裏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續,母愛的根源在於從愛的對象那裏感受到自己心靈的慰藉。

父母之愛是不滅的薪火,總是以無私無怨的燃燒自己而溫暖兒女為己任,卻從不去考慮將要向溫暖的兒女索取什麽。如果說有希望,便是希望孩子會走路,有才智,有道德,也有財富;總之要比自己強大、富有,更受人尊敬,終身幸福。

這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中最真誠、最持久、最普通、最偉大的愛,正因為有了這種愛,人才得以區別於其他的動物,才能夠自豪地向世上的所有生命大聲喊: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人首先是精神的;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人有這種愛。

嫩妓容易折彎,枯枝就難再曲,因此,任何教育都始於父母膝上時的孩兒時最為理想。這時,智慧的父母,都會用一種嚴於律己的言行去影響他孩子,懷著對一個獨立人格的尊重去了解孩子,不願溺愛的鐵鏈羈絆了孩子們向前的步伐,也莫使粗鄙的言語損傷了孩子的耳根,更莫將暴行毀壞孩子幼小的心靈。

“愛”是人類最流得進心裏的語言,如何表達對父母來說卻有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父愛與母愛,從形式來看都是先有給予,而父愛最後還原於自己借他的孩子來延續自己,本質上是占有;而母愛最後還是關注對方,靠他們來安慰自己,本質上是奉獻。由此發揚開來推及他人,人類的愛由此有兩種明顯不同的特色。將這種愛推向社會,世界上便有了兩種不同的愛。

母愛因為太過無私,於是便帶有很大的情結化,對兒女常常是一種溺愛,即由於愛之熱烈,便一切滿足他。這在父愛和母愛的辯論中可以看得很明白。父親常常會問充滿母愛的孩子他媽諸如此類的話:

“你為什麽要給他?”

“我不給他就要哭。”

父愛由於太過希望,於是便帶有很大的理性化,實際上是一種疼愛,即由於愛之深切,便要求甚嚴,一切得滿足自己的要求標準。這在母親對父親的責問中也看很很清楚。母親常常會問:

“你為什麽要打他?”

“誰教他不聽話。”

父親一般都愛這麽回答。

將這兩段最普通最常見的對話稍加比較不難看出:

母親的愛是從孩子的要求來滿足,父親的愛是從自己的要求來滿足。母愛是無私地奉獻,父愛是有條件地給予。不管怎麽說,這樣的愛,對小孩來說,還是溫馨的;對人類來說,是光亮的。

將兒女作為自我生命的繼續,就如一切地人生勞累奔波隻為有個好的晚年一樣,父親把這所有的好都希望兒女能夠享有,當他掙到的現實與原來的渴望稍有差異時,便會表現出相當的不安。對於兒女,父親就象一匹載負他們奔向光明的馬兒,盡管已經非常努力了,總為自己不能更快一些而羞愧。

因為人的希望總是超出了其掙到的現實,人世間的父親在對兒女的問題上,大多數便隻能處在自責的心境中。

2、

因為另一種愛而自然做了父親的人,他們一旦做了父親,雖然沒有任何人對他說什麽,沒有人要求作父親的人一定怎樣,但“父親”二字帶給他們的責任與榮譽卻令他們對兒女不敢有絲毫懈怠。這便是絕大多數為人之父人的愛。

這種父愛,越是深沉,表白也就愈加羞澀。有個作家講了這麽個故事:

有個美國人的父親,多年如一日為兒子榨橙汁。這使作家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多年如一日地為他們兄弟姊妹熬粥的事情。美國人每次喝了父親的橙汁,就擁抱父親說,我愛你!他的父親什麽也不說,默默地接受兒子的擁抱。作家因為是中國人沒有擁抱的習慣,而是在每天第一眼看見父親叫一聲:爸爸!時間一天天過去,父親仍然每天給他們熬粥,作家有時卻懶得開口叫爸爸。這時候,他的父親就會走到他跟前,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作家這才低低地叫一聲:爸爸!美國兒子也有厭煩了與父親的擁抱,喝橙汁想偷偷溜出去,美國父親就會擋在兒子麵前,提醒兒子說:你今天忘了什麽吧?沒想到兒子竟反問父親:爸爸,你為什麽從來不說你愛我?在兒子的期待下,父親終於說出:我愛你!令兒子大吃一驚的是當父親說完長久憋在心裏的這三個字後,竟然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淚。

父愛就是這樣,常常是深藏於心底的,是無形卻又常表現在他的辛苦工作之中的。因為對自己孩子的愛,許許多多的父親在拚命努力。在父親的心裏,已把自己的成就與前途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從這個角度來看,父愛又成就了做父親的本身,父愛深沉厚重的人,往往是責任心強,能幹出大事來的人。

毫無疑問,珍惜父愛,理解父親,實際上也是珍惜自己,理解自己的人生。一個懂得愛自己孩子的人,是一個成熟的人;一個理解父愛的人,才會是一個懂得人類之愛的人。前蘇聯的偉大作家高爾基對父愛有頗深的感觸,他真誠地告訴人們:

“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巨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整個人生!”

在人的一生中,始終如一地支撐我們,真真切切地心希望我們超越他,不思報答地栽培我們的人,就隻有我們的父親。曾有個得了絕症的兒子準備輕生,父親知道後,含淚對他說:我們可以承受再大的災難,卻無法接受您無視生命的輕薄。如位詩人說言:父親像隻負重的駱駝,饑寒交迫,飽經風沙,千辛萬苦抵達綠洲時,卻連水都沒喝一口就往回走了。

因為母愛太過偉大,從而使我們忽略了父愛的存在和意義,但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父愛都以一種深沉和厚重的愛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

正如山的品德還是讓智者發掘一樣,父愛的崇高,同樣為人所認識、感動,如不滅是陽光雨露,滋養著人類的一代又一代。父愛如山,巍峨持重,卻羞於表達,疏於張揚。

3、

然而,極端是人類的通病。人們痛恨某人,總會不顧事實地將他的罪惡無限放大;而人們喜歡某人,又會將他的功績無限放大。這是因為人類情感的慣性使然。毫無例外,人類情感的慣性,同樣反映在父愛與母愛之中。其結果,就是產生了極端的母愛與父愛,給本來是那麽溫馨的愛注入了對孩子有危害的情素。

極端的父愛,屬少數人所有,影響卻很壞。這種愛,表現得有理智,很有原則,但骨子裏卻浸透著自私。這在舊時代的政治家的愛裏反映得很突出。許多成功的舊時代的政治家便是充滿這種典型的父愛的,他總能讓他的部屬和人民感受到那種深切的愛;他可以拋棄家財,可以拋棄妻室兒女,最後要留下的是一個完整的成功的自己。

譬如西漢皇朝的創建者劉邦,早年被敵兵追殺,為讓車子跑得更快些,他可以像推石頭一樣把自己的親生兒女推下車去;後來兵進鹹陽,即詔當地父老,宣布廢除秦的苛法,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人民感激送牛羊酒食來犒軍,劉邦一概謝絕。儼然一個愛民如子的形象。

雍正帝在處理他的親弟弟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時,因懷疑他的兒子也參與叛亂,便“賜令自盡了”。可見,為了皇位,就是還算賢德的皇帝也要殺死他兒子的。

弘時與雍正帝的矛盾,之所以達到父子絕情、虎犢食子的地步,即:弘時之所以背叛他的父親,而站到雍正帝的政敵允禩的一邊,是因為弘時20歲,雍正帝在考慮皇嗣人選時,將弘時排除在外,選了比弘時小7歲的鈕祜祿氏弘曆。在雍正帝繼位前,父子關係還可以,隻是在雍正當了皇帝,弘時做了皇子後,居長的弘時對儲位很是希望,結果卻被雍正給無情地打破,當雍正帝秘密建儲後,父子的關係立即惡化,對儲位希望完全破滅的弘時,因怨恨與嫉妒,倒向雍正帝的反對派允禩,完全站到皇權的對立麵,自然為皇權所不容。為了皇權,做父親的自然什麽事都可以幹得出來。

在清朝,不僅雍正帝,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同樣是死於父親之手。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他的長子褚英,能征善戰,“屢有功,上委以政。”但是,沒過多久,父子倆產生了分歧,且互不相讓,結果發展到對天焚書,相互詛咒。努爾哈赤便將兒子監禁起來,後來左思右想,還是擔心兒子危害自己的統治,就幹脆把他給殺了。

廣略貝勒褚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生於明萬曆八年(1580),十九歲起就馳騁疆場。他勇武善戰,功績赫赫,為努爾哈赤完成女真諸部統一大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稱得上是建立後金汗國的卓越功臣,因而努爾哈赤對他屢有封賜。

但是在1613年,正值褚英頭角嶄露、顧盼自雄之時,努爾哈赤卻將其幽禁於高牆之內,並於兩年後即萬曆四十三年(1615)置之於死地,終年三十六歲。

據明人記載,褚英曾諫努爾哈赤“毋背明”、“勿負中國”,與明朝“罷兵”。在對待明朝的政策問題上,父子之間出現嚴重分歧,褚英因此觸怒努爾哈赤而遭難。褚英被殺的根本原因是他威脅了努爾哈赤的權力和地位,故而引來殺身之禍。

古代曆史上有個處境很尷尬的朝代——新朝。它夾在西漢與東漢之間,往往被人忽略,而且整個新朝隻有一個皇帝,最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位皇帝還因銳意改革而毀滅了自己短暫又荒唐的一生——他就是篡奪漢朝二百年天下的王莽,是個虛偽又殘忍透頂的人,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後、漢成帝的生母。自漢成帝時起,王家有九個人封侯,五個人做大司馬。但王莽因父親早死,沒有封侯,家境孤貧。王莽以孝順母親而有聲名,他尊敬嫂子,照顧侄兒,生活儉樸,平日博學多覽,手不釋卷,為人謙恭有禮,折節力行,為時人稱讚。

他的伯父大將軍王鳳病重,王莽侍疾盡心盡力,親嚐湯藥,亂首垢麵,一連幾月不解衣帶。王鳳頗為感動,臨死前將王莽托付給王政君。後王莽因此做了黃門郎,遷射聲校尉。他贍養救濟名士,家裏不留餘財,連自己的車馬衣服都拿來分發給賓客。可就是這麽個大善人,卻一連殺了倆個兒子,篡奪了漢朝的二百年天下。

王莽的長子叫王宇,因呂寬的案子牽連,為了保自己的名聲,王莽逼迫兒子自殺,並連殺數百人。由此,王莽得到了大義滅親、公而忘私的美名。王莽的另一個兒子王獲,在家裏殺了一個奴婢,為表示與自己並無瓜葛,王莽逼他自殺。由此,王莽在士人中的聲譽日增,數以百計的官員為王莽鳴冤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