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在清寧宮離世
皇太極出生那年,父汗努爾哈赤已經34歲,他的生母那拉氏18歲。那拉氏是葉赫部貝勒揚佳努的愛女,名叫孟古,人稱孟古格格,她14歲嫁給努爾哈赤,29歲撒手歸天,當時12歲的皇太極自此失去母愛。
皇太極少年喪母,又沒有同母的兄弟姐妹,很有些孤苦伶仃味兒。可他的家庭,卻是一個相當大的家族,單是叔父就有4個,其中二叔父穆爾哈齊門下有皇太極的11個堂兄弟,三叔舒爾哈齊門下又有皇太極的9個堂兄弟,還有阿敏貝勒門下的位侄子、濟爾哈朗貝勒門下的11位侄子,皇太極自己的15位同父異母兄弟。
總之,將皇太極的親兄弟與子侄加起來,共有150餘人。作為一個早沒了親生母親,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皇太極,因為沒有母親的嗬護,沒有同母兄弟姐妹的相伴,顯得很是勢單力薄,處於家族中的不利地位,好在皇太極外公為女真頗有天份的領袖,生母那拉氏是一位聰明靈秀的格格,受遺傳的影響,皇太極有過人的智慧。
少年喪母,人生大不幸。然而,挫折於懦弱者會磨損意誌,於堅強者卻會愈挫愈勇。清初的四位君主,太祖努爾哈赤11歲喪母,太宗皇太極12歲喪母,世祖福臨6歲喪父,聖祖玄燁8歲喪父、10歲喪母。努爾哈赤雖少年喪母,卻鍛煉了獨立品格。同樣,皇太極失去母親的關愛,同樣也錘煉他獨立、慎思、頑強、拚搏的品格。皇太極在對內轄製和對外征服的過程中之所以能夠挫敗群雄,這是同他在挫折中長智慧、在困厄中磨意誌的特殊家庭環境和人生經曆是怎麽也分不開的。
然而到了最後,因為一個熾愛的女人,皇太極終於喪失了原有的鬥誌。宸妃死了,他再也不能振作起來重返前線,鬆山的戰鬥卻還是按照他臨行前的安排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然而,清軍失利了,兵馬死傷很多,在大明軍隊源源不斷增多援軍的抗擊下,幾至潰敗。
情況傳到盛京,皇太極隻好帶病趕往鬆山。按史書記載:“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鼻子流血不止,用椀接著,馬不停蹄,晝夜兼行500餘裏。一到鬆山,皇太極立即了解戰況,然後部署:埋下伏兵,斷敵退路;襲劫積粟,斷敵糧道;高橋設伏,擊敵逃兵;大路列陣,截敵援兵。
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清軍大獲全勝,斬殺明軍53783人,繳獲戰馬7440匹、駱駝66頭、甲胄9346副。從杏山到南向的塔山,還有赴海這些地方,明朝軍隊死傷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多如雁鶩。
洪承疇退縮到鬆山城中,待清軍破城,做了俘虜。明朝皇帝卻得到報告:洪承疇英勇殉國。皇帝便對此大加褒揚、隆重祭奠,悼詞還沒念完,才得到洪承疇投靠清朝的消息,滿朝文武,盡皆噓然。
從1618年金軍在撫順與明軍第一次交鋒,到1644年清軍入關,在近30年間,對明清興亡產生極其深遠影響的主要是三大戰役:一次是薩爾滸之戰,這次戰爭由皇太極的父汗努爾哈赤親自指揮,皇太極自始至終參與,這次戰役,是明清正式軍事衝突的開端,標誌著雙方軍事態勢的轉化——明遼東軍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軍由防禦轉為進攻;二次是沈遼之戰,該戰役為明清激烈軍事衝突的**,標誌著雙方政治形勢的轉化——明朝在遼東統治的終結,後金在遼東統治的確立;三次就是鬆錦之戰,標誌著明清遼東軍事衝突的結束,雙方遼西軍事僵局的打破——明軍頓失關外的軍事憑藉,清軍轉入新的戰略進攻,為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下基礎。
皇太極在鬆錦戰役中雖因宸妃的去世而中途離開,可始終都是按照他的安排部署打下來,而且終於是大獲全勝,由此關外四座重鎮盡歸清朝所有。關外障礙既以掃除,揮師入關、逐鹿中原的大事便排上了大清的議事日程。可是這一次,戰爭勝利的喜悅競然卻不能衝淡皇太極的悲傷,統一中原的大好前景也不能解除皇太極對宸妃的思念與難解的憂傷。
這位堪稱當世霸主,據有雄才大略,馳騁疆場40餘載的皇帝,竟有如此真摯的兒女之情,因為對海蘭珠的思戀,他的霸氣、殺氣,權力的、統治的、主宰的欲望,包括他一生追求統一中原的夢想,似乎都隨著海蘭珠的去世而消失殆盡了。太大的悲傷和無盡的思念已經嚴重地損害了皇太極身體健康,他不但不能立馬出征,去圓了從年輕時就有了的做一個滿人、蒙古人、漢人等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皇帝,甚至連日常朝政也不能像以往那樣“躬親辦理”了。
滿族當時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多妾製,作為皇帝的皇太極,他的大福晉和側福晉都是妻,都有正式的名分,都稱為福晉,側福晉隻比大福晉的地位略低;小福晉和格格、媵妾、婢妾等都是妾,都是沒有名分的,所謂庶福晉不過是尊稱而已,她們的地位遠低於大福晉和側福晉。擁有這麽多女人的皇太極按說是不可能擁有男女之情的,可事實上他偏偏就有,而且能與人世間最纏綿的情愛相孋美,這不能不說是件奇事。
在宸妃去世兩年之後,1643年8月9日, 還正值盛年,剛滿52歲的皇太極也在清寧宮離世,他終於能追隨著他宸妃而去了,死後臉上掛著滿足的微笑。大臣們把皇太極葬於沈陽昭陵,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太極下葬昭陵時,陵前的石像中還特別地置有一對石馬,就是所謂的“昭陵二駿”,相傳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喜愛的坐騎——大白、小白二駿雕製的。
皇太極對海蘭珠的深愛,就這麽地超越了生死,甚至超越了極限,完成了一個感人至深意味無窮的愛情故事。客觀地說,皇太極娶蒙古女人,是為了“撫綏蒙古,進攻明朝”國策的政治需要;但娶蒙古女人海蘭珠,卻隻是因為感情,因為癡心癡情的愛。
縱觀皇太極身邊的女人,一個個都讓人刮目相看。正宮皇後,是他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夫妻,除了美貌,還有淳良的品行,以及端莊和仁慈,可皇太極對她的尊敬愛戴更甚於愛情;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皇太後,是個冷美人,過於的冷靜精明和喜怒不形於色,這正是皇太極由寵愛而後疏遠她的原因。
隻有莊妃的姐姐海蘭珠,她是皇太極晚年看上的女人,外貌並沒有比過莊妃,卻嬌柔得惹人憐惜,這種小鳥依人的小女人,讓男人感到為她存在很得意,更能給男人自信與自豪,在與這種女人相處時,心裏格外舒坦;再加上,因為皇太極對海蘭珠的一見鍾情,因為皇太極原本就是她的姑父和姐夫,這使得海蘭珠並沒有把皇太極當成萬人景仰的皇帝去小心翼翼伺候,而是當做自己的親人、自已的丈夫去情愛,正是這份皇宮中的希有的普通夫妻之愛,才使得皇太極如天珠般珍貴,失去了傷痛到再也無力自拔。
曆史記載皇太極是“無疾而崩”,年僅52歲的盛年皇帝就這麽扔下許許多多的欲望無疾而崩了,毫無疑問,宸妃海蘭珠的早逝,是他“崩”的一個重要原因。
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軍事天才、極富開拓精神的政治領,在強烈的民族意識中,十分功利地向往漢族文化,不愧一位“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霸主。他死於清軍入關前夕,終其一生,都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不過,這對一個製度差不多健全了的大清帝國來說,一個皇帝的去世已經不能影晌其發展的進程。皇太極想入主中原的夢破滅了,他的弟弟多爾袞和兒子順治帝福臨接過來繼續完成。
不過,開始時因為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突然去世後朝中有些亂。當時,最有可能的繼承人有三位,一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他擁有父皇的強大的正黃、鑲黃二旗作後盾,南征北戰二十年,軍功卓著,並且先後榮任和碩貝勒、和碩肅親王,統攝戶部,在八旗王公大臣中享有較高的威望。還有就是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他有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鐸的鑲白旗,人馬也不少,加之長期受到皇太極的寵待,勢力相當強大。再有就是代善,他雖已退居幕後數年,正紅、鑲紅二旗卻一直抓在手上,特別是在過去統兵出征吒叱風雲的三十年中,為後金——清國的建立與強大,他都立下了不可抹滅的功勳,在八旗王公中,不但資曆最老、地位最高,還有碩托、瓦克達、阿達禮、羅洛渾、滿達海等一大批擁有王公爵位的兒孫,勢力也相當大。
在議立新君的過程中,兩黃旗的主要大臣欲立豪格為帝,兩白旗擁戴多爾袞,鬥爭異常激烈,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最後又是退居多年的代善,非常冷靜而又格外智慧地處理了這一棘手問題,他自已既不參與皇位的角逐,也不支持多爾袞和豪格,而讚同多爾袞提出的、讓當時還僅6歲、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來繼承皇位。
三位最有可能的皇位繼承人中有兩位推舉福臨,繼位一事很快塵埃落地,皇位爭奪的問題妥善解決,一場可能大動幹戈骨肉相殘的悲劇得到避免。因為代善的政治智慧,大淸統治集團統一起來。
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占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叛明投清,清軍鐵騎趁勢奔突入關,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清軍的追擊下很快土崩瓦解。就在當年的9月19日,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勁騎,護送清幼主從盛京遷居北京。10月1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裝點一新,上午已時,皇極殿前鞭鳴三響,鍾磐交鳴,韶和典樂徐徐奏起,年僅六歲的小皇帝福臨,即大清皇帝位。
清王朝對中國的統治,由此拉開帷幕,並且一口氣上演了250年大清一統天下的獨幕劇。皇太極雖然沒能等到這獨幕劇開演,可上演的基本內容和色彩卻都是他精心製定好了的。
皇太極的死,在標誌著大清皇朝一個朝代結束的同時,也標誌著大清皇朝奠基工程的完結。正是因為這位太宗和他的父汗——太祖,他們兩代人拚殺了整整60年,才為後來的清軍入關、定鼎燕京、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條件。
曆代的學者們在評價統治者功勞時,總把他們“統一”多寬多長的土地一事看得很高、很好、很美,事實上這隻是統治者的事情,對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來說,大家的看法可能正好相反。因為用刀砍出來的土地,那裏麵流淌的人血,一定可以把任何所謂功勞都浸泡得隻剩下了讓人惡心的血腥。
然而,曆史就是這麽走過來的,無論是死去的還是活著的無辜百姓,又有什麽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