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從文諫到起義

1894年元月的一天,孫中山擺脫繁忙的醫務工作,悄悄然地回到久違了的翠亨村。這一回,他一反以往,不去向農民宣傳選種施肥、改良土壤,或是興修水利、改革鄉政。

一直以來,他曾經在家鄉不懈努力地做過這樣的事情,希把家鄉改造成一個富足安寧的地方,然後把在家鄉這塊“試驗園”取得的經驗向全國推廣。可是,他碰壁了,這個辦法根本行不通。

“是我的力量太小了,如果有朝廷大員能這麽做,這事肯定有希望。”孫中山這麽想著,自然地想起了李鴻章。

兩年前,因替朝廷工作的事,雖因李鴻章弟弟的刁難而沒有結果,但此時孫中山對李鴻章還是抱有好感、充滿希望。

孫中山這次回到翠亨村,父母哥嫂都發覺他有些奇怪,他不再象往常那樣田間地頭,走鄰訪友,而是連大門都懶得走出一步,一天到晚都把自己關在一間書房裏。

就在這間書房裏,孫中山思考著、書寫著,寫了整整十三天,寫了又改,改了又寫,終於寫成了一封給李鴻章的信。這封信雖然隻有八千餘字,卻把他治國的四大主張都表達的淋漓盡致。信中寫道:“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乃富強之大徑,治國之大本。”

寫完之後望著譽寫得清楚整潔的書信,孫中山長長地舒了口氣。他匆匆趕回廣州,給陳少白閱讀修改。

陳少白出生於江門市郊外海鎮南華裏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天資聰敏,勤奮好學,習字、念書、文章均是同窗中的佼佼者。

到這年六月,孫中山處理完成堆的醫務事情,帶了這封被後來史學家稱之為《上李鴻章書》的信,與陸浩東就要北上天津。

陸皓東為人聰明沉勇、真摯、誠懇、能書善畫,是孫中山幼年的同學,常與孫中山談論傾覆朝廷情事。他與孫中山情義溶洽,風雨同床,起居相共。

1895年中旬,陸皓東為掩護革命黨人,不幸被捕。在獄中,他遭受嚴刑逼供,寧死不屈,當庭奮筆疾書,痛斥清政府腐敗、投降賣國:

“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

這年11月7日,陸皓東英勇就義,被孫中山稱譽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人”。

這時的鄭觀應,正退隱澳門,將全幅精力用於修訂重寫他的《易言》。孫中山聞知後,在北上天津之前,帶了《上李鴻章書》,與陸皓東先趕去鄭府,請鄭觀應賜教。

鄭觀應看過《上李鴻章書》,大加讚賞,當即寫信給洋務派著名人物盛宣懷,請他務必將孫中山推薦給李鴻章。

除此之外,鄭觀應還把孫中山介紹給當時正在自己府上的維新派人物王韜。王韜看過《上李鴻章書》,也十分欣賞,不但為這封書信修改潤飾了幾句,還又給自己的朋友、在李鴻章身邊管文案的羅豐綠寫了介紹信,推薦孫中山。

孫中山因為這兩封推薦信,很快把《上李鴻章書》轉到了李鴻章手裏。辦完了這事,孫中山心裏非常高興,回到廣州的醫藥局,一邊替人治病,一邊滿懷希望地等待著。

他哪裏知道,此時中日戰爭盡管爆發在即,清朝統治者卻照舊挪用巨額海軍軍費大修頤和園。朝廷主流如此,李鴻章也沒法去顧什麽“富強之大徑,治國之大本”啦!

在孫中山焦急的等待中,日子象一串念珠,一天天滑過去。直到四個月之後,孫中山終於明白:李鴻章是不可能采納自己的主張,加之在這期間孫中山又親眼目睹了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慘敗,就更加地憤怒了。

“我對清朝政府,不能再抱什麽幻想,靠它來振救中國,根本就是不可能!要使中國富強昌盛,首先就是要推翻這腐敗的清政府。”孫中山這麽想著,毅然放下手中的醫務,來到上海,從這裏乘船經日本前往檀香山。

在茂宜島上,已經成了檀香山巨富、被稱為茂宜王的哥哥孫眉看到風塵仆仆趕來的弟弟麵色凝重,便開口問道:“出了什麽事嗎?”

孫中山點點頭,向哥哥敘述自己給李鴻章的信,說自己對中日甲午戰爭、對朝廷的看法。

“我上書李鴻章,還指望能依靠這位大清朝元輔重臣來‘倡行新政’、進行某種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之舉。誰知道……現在,我對朝廷已經完全失望。有這樣的朝廷在,隻會使中國走向更加的衰弱。”

“那麽,你準備怎麽做呢?”

“既然和平方法無可複施,現今之策,不得不稍易以強迫,以傾覆而複更之。”

哥哥的兩眼瞪得更大,聲音低沉:“你想做什麽?”

“我隻想要讓中國富強,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要推翻這個腐敗的清王朝。”

“推翻清王朝!”向來大膽的孫眉睜大眼睛望著弟弟,良久輕輕地說:“這可不是出來打拚、發什麽大財、做什麽巨富那麽容易的事情。”

“我知道……”

“盡管我也知道,你向來不在意錢財,不希望做什麽巨富,可是你現在醫術與醫德都飲譽社會,而且上有父母,下有妻兒,收入又這麽豐厚,居室也非常安樂,生活悠閑自在的,為什麽還要去做那些充滿風險、隨時都可能被殺頭的事情呢?”

“可是,做人最大的事情不就是要愛國麽?”

“是啊,是這樣……”

“更何況,如今天下大勢,浩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清王朝從頭到腳都腐爛了,隻要喚起民眾,大家一心就可以推翻他。”

“你說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看來,我的弟弟真搞起政治來了。”

“政治不知別人怎麽理解,我的看法是: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

“照你這麽說,管理眾人的事就是政治。”

“我想就是這樣,更簡單點政治就是要治人。從某方麵說,跟醫生差不多,隻是醫生隻治病人,政治要治所有的人。”

“這麽看來,你對自己要做的事已然深思熟慮,我雖然沒有很深入地考慮過這些事情,但認為你說的很對,特別是做人最大的事情要愛國這句話。這樣吧,我在這裏表個態,我支持你要做的事,我一定劃出一部分財產來給你做推翻清王朝的經費。隻是這事前途艱險,希望弟弟小心謹慎從事。”

“感謝哥哥!”孫中山含著熱淚說。

在以後的日子裏,哥哥孫眉不但帶頭支持弟弟推翻朝廷,接下來幾天,還一直都在寫信給各埠親友,希望他們支持孫中山。隻是華僑中聽到“推翻朝廷”四個字,懦懦然避開的人很多。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銀行經理何寬的家裏,召開了興中會的成立大會。

經過一個多月的奔走呼號,雖然大部分人對“推翻朝廷”的事誠惶誠恐,但還是有二十多名關心國家命運的漢子堅決擁護孫中山的主張,這其中有何寬、楊著昆、程蔚南、鍾工宇、陸燦、陳南、劉壽、劉卓、卓海等。他們的名字,都因這次成立大會而響亮地留在中國革命的史冊中。

“中國積弱,非一日矣!上則因循苟且,粉飾虛張;下則蒙昧無知,鮮能遠慮。近之辱國喪師,翦番壓境,堂堂華夏不齒於鄰邦,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有誌之士,能無撫膺!夫以四百兆蒼生之眾,數萬裏土地之饒,固可發奮為雄,無敵於天下。乃以庸奴誤國,荼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

孫中山慷慨激昂,用他那頗有磁性的聲音宣讀著他草擬的《興中會章程》。在一陣掌聲中,大家一致通過這個章程,推舉孫中山為大會主席、興中會領袖。

他們當中或許沒有人會想到,他們在這個《章程》中提出的一句話,在幾十年後的中國,還是有誌之士共同呐喊的口號,這就是:

“振興中華!”

《興中會章程》第九條明確指出:“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

在眾人情緒高昂中,孫中山高舉右手,引領大家宣誓:“聯盟人某省某縣人某某。驅除韃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

《興中會章程》斥責了清王朝昏庸誤國,招致嚴重的民族危機,申述了該組織要以“振興中華、挽救中局”為宗旨。

興中會的成立,意味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標致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

為此,興中會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孫中山,從此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倡導者和先行者。

毛澤東說:“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來說,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興中會創立這年,孫中山28歲,是一位風華正茂的青年!

孫中山成立興中會以後,盡管有孫眉、楊著昆等檀香山富有華僑的支持,但要做這麽件翻天覆地的事情,還是感到經費異常緊張,於是決定動身到美洲去,到那兒去發動更多的華僑來投身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可就在這時候,孫中山接到宋耀如的一封來信。

這個宋耀如,就是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宋氏家族第一人”,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和鮮明個性,熏陶和培養了民國第一的“宋氏三姐妹”,以及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

宋耀如是在鄭觀應家裏與孫中山相識的,倆人一見如故,“屢作終夕談”,很快成了摯友。宋耀如不僅熱心傳教辦實業,也向往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並喜歡結交革命誌士,因欣賞孫中山的《上李鴻章書》,還通過一番努力將這封信改成短論形式,在《萬國公報》第九、第十號上予以發表。

也正是從這以後,孫中山成了宋耀如家的常客。在宋家,年方28歲的孫中山不僅看到剛剛5歲的宋靄齡,也看到了正牙牙學語的宋慶齡。可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孫中山曾經抱過的的小女孩,21年後會成為他的妻子。這是後話。

孫中山打開宋耀如的信,隻見上麵寫著:“目前國內情況很糟,中日間正在開戰,戰爭已從海上打到陸上,隨著戰爭深入發展,中方各戰線頻頻告急,對此朝廷卻手足無措,竟又還在熱衷於慶賀慈禧60壽辰。在此國家危難情況下,盼先生速回國,以指導國內的革命……”

孫中山讀了這段話,立即打消前往美洲活動的念頭,起身回國。

1895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鄧蔭南等人前來碼頭迎接。經過一番商量,他們立刻趕往廣州,在雙門底王家祠雲岡別墅成立了興中會廣州分會。

在商量下一步行動時,孫子山認為:“因為義和團風暴和八國聯軍入侵的衝擊,清王朝統治壁壘一定會發生破裂,而李鴻章作為漢族大員、總督遠離京畿的兩廣,或許有可能獨樹一幟。清朝雖然頹敗,可還是個龐然大物,而我們興中會,剛剛草創,經費、人才、兵械諸方麵都明顯短缺,如果能聯合包括李鴻章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來共同奮鬥,革命一定更有保障。”

可就在孫中山把這看法說出來時,傳來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消息。一時之間,國內群情激憤。

3月16日,孫中山決定趁此時機在廣州發動起義。他請陸皓東設計了一麵青天白日圖案旗子,用為這次起義的軍旗。

就在孫中山領導他的興中會成員緊鑼密鼓地準備起義時,4月17日,又傳來清政府的全權代表李鴻章與日本外相伊藤博文簽定了賣國的《馬關條約》。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國上下都沸騰了,康有為在北京發動參加科舉考試的1300位舉人,發起了“公車上書”之舉,引起清廷震驚。

孫中山更是熱血沸騰,大聲地宣布:我相信,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統治的時機已經到來!

10月10日,他與陳少白、鄭士良、楊衢雲等七八人在香港總部開會,會上孫中山被眾人推舉為起義總指揮。

孫中山即刻當眾宣布了他思考了很久的大膽的起義計劃:

“我決定以珠江三角洲地區、香港、潮汕及北江一帶的會黨和綠林為基本隊伍,利用重陽節群眾成群結隊回鄉掃墓的時機,由楊衢雲帶領3000人到廣州,分頭進攻各重要衙署,一舉攻下廣州。然後以廣東為革命根據地,揮師北上,直搗北京!”

孫中山的起義計劃得到了眾人的一致同意,可是到了重陽節(10月26日)那天早上,楊衢雲突然致電孫中山說:

“貨(即指人)不能來”。

原定由楊衢雲帶領的3000人來不了廣州,是因為起義計劃泄露。孫中山見情況如此,為減少不必要的犧牲,立即回電楊衢雲:“貨不要來,以待後命”。

一切安排就緒,陳少白、孫中山等人先後離開廣州。

此次起義,由於泄密而以失敗告終,陸皓東、朱貴全、丘四40多人被捕,隨後都被殺害。

1895年廣州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武裝反清起義,雖然因為泄密流產了,卻是孫中山領導武裝鬥爭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