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激流勇退離京閑居

徐世昌得以重掌中樞,渴望實行新政,深感孤掌難鳴,想到了半世的摯友把兄弟袁世凱,認為他是個能替國家辦大事的人,一心想把他拉出來共謀大業。

事實上,早在清廷組織皇族內閣時,徐世昌就對另一協理大臣那桐說:“這個位置我占著不太稱職,隻有慰亭(指袁世凱)才可以勝任。可是我與慰亭的親密關係大家都知道,擔心別人誤以為我隻是為朋友說話,所以不方便來提這件事。真讓我為難,不知怎麽辦才好?”

那桐聽他這麽一說,便答應道:“這有什麽難的,讓我去說!”

於是,那桐就寫了一份辭折,說:“查有開缺軍機大臣尚書臣袁世凱,智勇深沉,謀猷閎遠……以疾去官,現已積有歲時,當早醫調就愈,可出任要職。為此,特推薦袁世凱出山,替代我協理大臣一職。”

徐世昌雖然擔心自己直接出麵替袁世凱說話會使人生疑,但還是忍不住在自己的辭折中力陳要“破除常格,擢用扶危濟變之才”。他雖不方便明言,卻已有很明確的暗指。

遺憾的是,載灃對袁世凱積怨太深,一直未能采納徐世昌等人的暗指明說。好在,從表麵上來看,袁世凱歸鄉並不是犯了什麽大錯,載灃隻是以袁世凱有“足疾”為由而將他開缺出京師的。這“足疾”,在載灃是個趕走袁世凱的借口,在徐世昌卻成了個幫助袁世凱早日出山的借口。

現在袁世凱的“足疾”已愈,又是個堪當大任的人,在此朝廷急需人才之際,應該出山了!徐世昌見載灃不采納自己的建議,仍不氣妥,就抓緊了“足疾”一事,繼續為袁世凱的出山大聲疾呼、大造輿論。

奈何載灃對袁世凱積恨還是無法除去,任由徐世昌如何保奏,就是不予允準。徐世昌見情況如此,卻還是不死心,一麵重用袁世凱心腹舊人,為袁世凱複出作為鋪墊,一麵繼續努力爭取著。

徐世昌剛離開東三省督撫位置時,曾做了一年的郵傳部尚書,就是在這個職位上,他對袁世凱親信梁士詒等“一仍其用”,竭力保全。後來,徐世昌入了內闊,又推舉袁世凱最信任的北洋官僚唐紹儀接任郵傳部尚書。

徐世昌一直暗地裏緊鑼密鼓地為袁世凱的複出努力,效果並不是很明顯。然而到了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這對袁世凱的出山,是個天賜良機。起義軍士氣高昂,隨著起義成功,更是軍心大振。朝廷要鎮壓起義,隻能依靠北洋新軍。可滿人陸軍大臣蔭昌,卻前線指揮失靈,北洋六鎮,由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如今從將到兵,也還是隻聽袁世凱的。麵對這樣的一個事實,清廷上下,這才慌亂起來。

徐世昌把這一切看在眼裏,舉頭蒼天,長聲歎息:“慰亭複出,時機已到!”

徐世昌很快全方位地開展活動,促使袁世凱出山。關於這事,末代皇帝溥儀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袁世凱的‘軍師’徐世昌看出了時機已至,就運動奕劻、那桐幾個軍機一齊向攝政王保舉袁世凱,並以辭職、不上朝要挾,逼得載灃無策,最後乖乖地簽發了諭旨。”

載灃簽發的諭旨是: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製各路大軍。

袁世凱重操大權,南下鎮壓革命。徐世昌推袁世凱出山,完成了一項曆史性任務,他們再次聯手,還是袁世凱唱主角,徐世昌在背後出謀出力,二人配合,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當時表麵上唯一還掌控著軍權的,還有攝政王兼陸海軍大元帥載濤。怎麽才能排擠掉這唯一的絆腳石呢?袁世凱就此與徐世昌商量。

“讓他率兵上前線,一定會嚇得他打退休報告。”徐世昌想了想很有把握地說。

袁世凱聽了,眼珠一轉,哈哈地大笑起來。

第二天,他便以總理大臣的名義,直接下令讓陸海軍大元帥載濤統兵去攻武昌。命令發出不久,袁世凱便收到了載濤的請辭報告,上麵寫著:身體不適,請辭陸海軍大元帥一職。

由此一來,大清軍權,全都掌控在袁世凱手上。

對於袁世凱,清廷迫不得已啟用,卻十分地不放心,而把全部的希望,仍寄托在徐世昌身上。為表示朝廷對徐世昌的重視與信任,在把軍權全部分交袁世凱的同時,朝廷再加封徐世昌太傅太保,希望如此的殊榮能使他對大清王朝鞠躬盡瘁,忠心不二。

從根本上來說,徐世昌與袁世凱,他們二人都不具備民主思想。比較而言,袁世凱更趨向於我行我素,滿腦子更多一些權力的欲望和專製獨裁的那一套主子與奴才的管理方式;而徐世昌,則相對保守,更在乎傳統義意上的忠誠,辦事比較地循規蹈矩,亦步亦趨,對與“革命人”的許多做法,雖感到有些合理,又認為太過偏激。

袁世凱與徐世昌從年輕時認識,幾十年來,兩人交情深厚,彼此都信任對方,有一種不可分的感覺。之所以如此,除了他們的政見基本相同,在性格上,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袁世凱性格激進,有膽略,但鋒芒畢露,常失於草率;徐世昌性格迂緩,考慮過周,但作風踏實、不失認真。論才幹,徐世昌自愧不如;比學識,袁世凱甘拜下風。袁世凱有野心,喜陰謀,自然容不得他人如此;徐世昌多修養,善曲全,自欺欺人不在意無論誰的一日之消長。

正因為如此,袁世凱與徐世昌倆人共事多年,互相都了解、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故能成為一對非常默契的好搭檔。

袁世凱掌控大權後,與徐世昌一道,審時度勢,決定順應潮流,在思想上逐漸由君主專政轉向君主立憲,然後再轉向民主共和。雖然,他們倆都並不十分清楚民主共和就一定比君主立憲好,卻分明感到隻有這麽做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才能保住自己首腦的地位。

而大多數人擁護的首腦地位,又正是他倆都一直在努力爭取的東西。於是,對革命黨人的策略,袁世凱由剿轉而成撫,然後再由撫轉而成和。

因為從心裏感覺到革命黨的一些做法有利於中國的發展,而且更看到民心傾向革命黨,無論是袁世凱還是徐世昌,他們也就都不願意與革命黨的對立;又因為從根本上說是大清朝栽培了他們,使他們有了今天的顯赫地位,所以他們對朝廷還是有著相當的感情,並不願把清廷斬盡殺絕,而是主張采用和平方式,給清室以優厚的待遇,讓清帝自行下台。這既避免了一場浩劫的大內戰,最終又達到了推翻滿清帝製、創建中華民國、自己獨掌大權的目的。

關於怎樣逼清帝退位,歸政於民國、歸政於自己,袁世凱非常虛心地聽從了徐世昌的許多建議。徐世昌給他提供了種種有效的辦法,這其中有一條最有效的妙計。

當清廷一直堅持著、到了最後還不甘心把老祖宗經營了兩百多年的江山就這麽拱手讓出、明知必敗還準備作最後一搏時,徐世昌讓袁世凱命令段祺瑞,要他出麵領銜,以北洋將領64人聯名,發電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體”,否則“以兵隨之”。

這是一條非常陰險的逼宮之計,作為一個深受皇恩的寵臣,如此要挾朝廷,事後感到心中實在是有愧,同時也為避免嫌疑,電文發出後,徐世昌立即上書朝廷,請求辭職。

朝廷已是搖搖欲墜,自然是沒有人來答理他的請求。

請辭固然是請辭,心中有愧固然是有愧,但徐世昌一力挺袁的決心,卻糸毫也沒有改變地堅持做下去。在緊接著的1912年2月12日,徐世昌指示張騫,主稿一份清廷詔書,其中有這麽一段文字: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何以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這好惡。是因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思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為總理大臣,值此新陳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這是一個重要的曆史性文件!它宣布了大清王朝的壽終正寢這麽一個十分慘烈的事實,行文卻十分得體,給垮台的清廷留足了麵子。而詔書的最後一句,卻是徐世昌特意親口所敘,為的就是把清廷亡後天下,注明屬於袁世凱。

對於這種事情,徐世昌且用詔書這種極具權威性的文件肯定下來,足見徐世昌對袁世凱的推崇和支持,也顯徐世昌政治手段的高超,政治謀略的遠見。

袁世凱出山、逼宮、掌權三部曲的總導演,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都是徐世昌一人擔任。這結果,使得袁世凱即有逼迫清廷退位之功,又有促成南北議和之舉,且掌控北洋雄師為他強大的勢力後循。事情到了這一步,中華總統這個高位,無論是誰都無法與袁世凱相爭。

南方的革命黨,雖然選舉出孫中山坐上了臨時大總統尊位,但還是有不少革命黨人認為:“收拾大局,建設中國,非袁莫屬!”

孫中山本人,革命的首要目的就是推翻大清王朝,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帝製。此時目的已經達到,而袁世凱又同意民主共和,也就把大總統寶座拱手相讓給袁世凱了。孫中山讓出總統寶座,卻不放心袁世凱能真心實行共和,用民主政治管理中國,於是向袁世凱提出“約法三章”,企圖將這匹野馬約束在共和的道路上奔跑。

按常理說,徐世昌把袁捧上總統寶座,與袁世凱又是誌同道合、患難相擁相扶的把兄弟,袁世凱做了大總統,他當然應該做國務總理。然而,徐世昌這次卻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不僅不去做新政府的總理,而連袁世凱的高參、軍師也都不做了。他激流勇退,去做了一個“局外人”。

為了能真正做成“局外人”,徐世昌不但離開京城,而且連故鄉也不回去,而是遠去青島,去做一個真正的閑雲野鶴。

為什麽會這樣,徐世昌曾坦誠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袁世凱:“我受清廷厚恩,直到現在還是‘護帝太保’。結果不但沒有護帝,反而一力助你推翻清朝。靜下來一想,真是汗顏不已。現今隻有隨著朝廷的倒台也辭去所有官職,心裏才能夠稍稍地好受一些。這事,還希望你能理解。”

袁世凱聽了,又是感動,又是不舍,想了好半天說:“大哥說的掏心掏肺,小弟我能理解。如果此時讓你棄清與我打理共和,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你不妨先去閑居,過渡半載,顯明迎新辭舊,不露痕跡。到時再來,也算對得起過來的浩**皇恩,又能為中國的共和做一些大事情。”

徐世昌聽了袁世凱的話,微微地搖了搖頭,心想:我去閑居,不僅想做一個不負皇恩的前清遺臣,還因為目前局勢仍然動**不安,不知道你大總統的位置做穩了會做些什麽,怎麽去做;而且,對於共和、民主這些事情,我都不太清楚,還是從旁觀看,或許能更明白一些。

徐世昌心裏想的這些,這回沒有給袁世凱說出來,隻是輕輕地仿佛是自言自語地說:“半年太短,起碼要兩年。”

“兩年,又何須要這麽久?”

“要,一定要,起碼要兩年!”

袁世凱聽徐世昌的話語很堅決,隻好點頭答應,說:“兩年,就是兩年,到時我來接你。這兩年,我努力平定天下,到時請你來共享太平。”

徐世昌看著袁世凱,輕輕地點了點頭。他知道:袁世凱說的“平定天下”,指的是把一切權力都抓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