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下野後歸去

張勳複辟平定之後,做了大總統的馮國璋又麵臨是否去北京任職的問題。如去北京,離開自己的地盤和軍隊,有可能象黎元洪那樣受段祺瑞控製。但不去北京,段祺瑞很可能乘機主持中央。正當馮國璋猶豫時,李純、曹錕等將領紛紛通電全國,擁戴馮國璋到北京就任大總統一職。

對於是否支持馮國璋來北京做大總統一職的事,段祺瑞也曾猶豫過。他擔心大總統的職位與馮國璋手握重兵加在一起會很難對付,同時又認為隻有讓馮國璋來北京,才可以合理地解除黎元洪總統的職務。

段祺瑞左思右想,猶豫之後對自已說:不管怎麽樣,馮國璋一旦離開南京老窩,離開他的軍隊,就一定容易對付一些。於是,派出心腹靳雲鵬,前往南京去請馮國璋來北京就任總統職。

靳雲鵬對馮國璋說:“段總理特意吩咐我對你保證,此次組閣,一定服從大總統馮國璋。”

雖說有了段祺瑞的保證,馮國璋還是提出兩個條件:一是調江西督軍李純為江蘇督軍,為他守著南京地盤;二是擢升第十二師長陳光遠為江西督軍,接替李純。

段祺瑞原打算由皖係心腹段芝貴接任江蘇督軍,沒料到馮國璋來這麽一手,若不答應,豈不是一開始就否認自已的保證。思之再三,段祺瑞提出,由心腹段芝貴任京畿警備總司令,傅良佐為湖南督軍,吳光新做長江上遊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這樣一來,既控製京城,又加強了皖係在長江中上遊的力量。

馮國璋知道這於自已不利,但有南京老窠在,也足可以段祺瑞抗衡。於是,雙方交易達成。8月4日,馮國璋來到北京代理中華民國總統,與內閣總理段祺瑞共掌北京政權。

段祺瑞重掌內閣,卻不去恢複張勳解散的國會,隻組織了一個臨時參政院代替國會功能。這顯然是想獨裁,立即遭到南方反對。

孫中山再次挑頭揭起“護法”大旗,海軍總長程璧光與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怪立刻率部響應,然後是廣西陸榮廷、雲南唐繼堯等西南各省地方軍閥紛紛出來響應。

孫中山趁熱打鐵,8月中旬南下廣州,號召各地國會議員南下護法。8月25日,非常國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被推選為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至此,護法戰爭爆發。

在北京,一切又如原來段祺瑞與黎元洪執政時的分歧一樣,段祺瑞主張武力解決南方問題,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南北爭端。

段祺瑞之所以主張武力,是想借對西南用兵之機,將自己的皖係勢力打入直係一直控製的長江流域。馮國璋明白段祺瑞的用意,又與南方關係良好,為此對段祺瑞呈上來的“討伐令”用盡一切辦法拖著,就是不給簽發。

段祺瑞急了,派出兩路人馬,出兵南下,擅自討伐。因為武力有限,段祺瑞把討伐的命令下達給直係和親近直係的部隊。馮國璋帶兵有方,在軍界比段祺瑞人緣要好許多,自己帶出的部隊當然不會聽命於他人,立馬把情況報告給馮國璋。

在馮國璋的指示下,直係的長江三督——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和江蘇督軍李純立即聯名提出:停止湖南戰爭,撤回傅良佐,改善內閣,整理倪嗣衝部。

長江三督的這4條意見一出,段祺瑞立即感到事態嚴峻,經過反複斟酌、權衡利弊,也使出兩招,對付馮國璋。一招是推遲全麵進攻計劃,另一招是迅速成立臨時參議院為代立法機關,修改國會組織法與國會選舉法。這後一招是要召集新國會,正式改選總統,讓他們的師字輩元老徐世昌把馮國璋從總統的位置上頂替下來。

馮國璋見段祺瑞開始對自己下狠手,於是也決定來個釜底抽薪,把段祺瑞趕下台。他想到的也是徐世昌,請來商議,希望徐世昌出麵組織內閣,把段祺瑞的總理大權給捋去。可老謀深算的徐世昌有他自己的打算,隻不過是想利用直係和皖係的爭鬥來坐收漁人之利,坐上大總統的職位。

馮國璋見徐世昌搪塞他,不為所用,便又去找王世珍。結果王世珍因懼於段祺瑞的**威,也不敢答應。正苦惱時,總統府日籍顧問青木中將和日本公使林權助雙雙來訪,表示日本政府不會坐視中國因內閣變更引起糾紛,警告馮國璋不要搞掉段祺瑞。

由於日本人的幹涉,馮國璋隻好暫時不動段祺瑞。可就在這時候,直係四督李純、陳光遠、王占元、曹錕於11月18日聯名通電,主張撤兵停戰,和平解決護法軍的問題。段祺瑞一見通電,立即怒發衝冠,依仗有日本人支持,於11月20日,有持無恐地再次提出辭職。

馮國璋見到段祺瑞的辭職報告,誤以為全麵奪回北京政權的時機已到,下令允準段祺瑞辭職,任命王士珍署國務總理。

段祺瑞雖然又一次下野,但皖係的實力一點也沒有損失,他讓徐樹錚出麵活動,自己在幕後指揮,以日本勢力為靠山,策動山西、奉天、福建、安徽、浙江、陝西、黑龍江、上海、察哈爾、綏遠和熱河七省三區的督軍、都統和護軍使代表齊集天津,舉行督軍團會議,商討對西南的和戰問題。

這些與會代表都是親段派,會議又是段祺瑞暗中指導,於是主戰聲一片。大家都紛紛要求,馮國璋迅速下令討伐湘、粵。這次會議,還初步製定了進攻湖南的計劃,決定兵分兩路:第一路由曹錕做主帥,率軍從京漢路南下,經由湖北進攻湘北;第二路由張懷芝做主帥,率軍從津浦路南下,經由江西進攻湘東。

督軍團會議由於有了直係實力派將領曹錕的支持,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公開挑戰。

曹錕是個看起來憨直其實頗有心計的人,因為書讀得少一些,遇事喜歡腳踩兩隻船看看再說。這次原本支持主和,因為對江蘇督軍李純不滿,再加上徐世昌對他的一番勸說,突然改變主意。曹錕是北洋軍閥中頗具實力的將軍,他的態度這麽一轉變,直係和皖係兩派力量的對比也跟著變化起來。

由於曹錕的加入,皖係倚仗著天津督軍團,在實力和聲勢上都占了優勢。

戰亂時期,政治搏弈的籌碼隻能靠實力。馮國璋雖然在實行“和平混一”政策,博得更多的人心,但在實力上一下子處於了劣勢,他不得不努力地想盡快突破這個困境。然而他現在能做的已經比較有限,隻能在宣布暫時停戰的同時派人赴廣西與陸榮廷談判。

可是,當他的私人代表正在談判時,皖係借助督軍團力量,加緊了對北京政府施壓。12月4日,國務院任命曹錕為攻湘援鄂第一路總司令,張懷芝為第二路總司令。在一片呼聲中,到18日時,無可奈何的馮國璋被迫任命段祺瑞為參戰督辦,段芝貴為參謀總長。

段祺瑞再次公開指揮軍隊,更加快了“合法倒馮”的計劃,責令徐樹錚加快速度,盡早解決把馮國璋拉下馬。在徐樹錚的策劃和督促下,臨時參議院很快製定出“國會組織法”和“兩院議員選舉法”。

馮國璋一看這“兩法”,就知道此事是衝自己來的,於是提出新主張,要同時取消北方的臨時參議院與南方的舊國會,按照原來國會組織法與兩院議員選舉法進行選舉,產生新政府與新總統。

馮國璋的主張,遭到段祺瑞的強烈反應。最讓馮國璋頭痛的是,曹錕等10督軍也聯名發表通電,一起反對馮國璋的主張,要求以臨時參議院代行國會職權,選舉正式大總統。

馮國璋嫡係的長江三督,針鋒相對地發出通電,主張解散臨時參議院。馮國璋與段祺瑞的鬥爭,又一次激烈起來。因為是北京,一直是段祺瑞的地盤,相比之下馮國璋有些勢單力薄之感。如果離開北京,回到南京,段祺瑞就好對付多了。有了這想法,馮國璋啄磨著怎麽才能脫身。

1918年1月24日,在與王士珍、段祺瑞、徐世昌討論局勢時,馮國璋突然變成了主戰派,指責西南方麵欺人太甚,提出親自出征討伐。隨後,馮國璋率領自已的拱衛軍一旅,乘專車沿津浦線南下。

馮國璋走後,段祺瑞越想越不對勁,突然一時醒悟:馮國璋這是要回老窠南京。段祺瑞一拍腦袋,立馬發電給皖係幹將倪嗣衝,便將列車截住,迫使馮國璋轉回北京。這時,馮國璋專車正開到安徽蚌埠。

半道上被截回,馮國璋異常沮喪,被段祺瑞逼著,不得不下達討伐西南的命令。他屬下的將軍們,一個個都不願改變原本主和的主張,劍拔弩張地與皖係對抗著。

段祺瑞把這些看在眼裏,很快使出一招以日本的軍火為條件,引誘奉係入關。軍火是軍隊的**,有先進的日本軍火為誘餌,奉係張作霖得迅速出兵入關。

情況如此,馮國璋隻得再次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段第三次組閣,接著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同時加快合法倒馮步伐。

到1918年8月12日時,安福國會成立。倒馮的時機剛剛成熟,曹錕卻突然生變,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由主戰再變成主和,與長江三督又唱成了一個調。

段祺瑞見此,隻好采取表麵上看來是同歸於盡的一招。與馮國璋同時下野,這樣方方麵麵都說得過去,馮國璋下台也有麵子。

9月4日,安福國會選舉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毫無懸念地當選。第二天,徐世昌宣誓就職,與馮國璋行交替禮。

此時的馮國璋,接近花甲之年,遭此失敗,再無入仕之意,決定“返我林泉”,永不出山。而段祺瑞則以參戰督辦的名義,繼續控製著中國政治。

馮國璋不打誑語,下野後即回河間,隱居故裏,經營家產。1919年12月28日,馮國璋因為肺病不治,死於北京帽兒胡同私寓,享年60歲。

臨終前,馮國璋還在做著和平之夢,留下遺言:“和平統一,身未及見,死有遺憾。”他是因為看不見和平,抱著遺憾離去。戰爭在他身後的30年,打得越來越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