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民國三傑”老二

武昌起義公推的總指揮吳兆麟,曾經是黎元洪的學生,見黎元洪到來,立即迎上前來,又是問候又是致歉,表現得十分尊敬。往日裏,由於欣賞吳兆麟的才能,黎元洪對他頗為器重,沒想到他竟成了革命黨起義的總指揮。

對於大清王朝,黎元洪的心中頗為糾結,既恨其內部腐敗,又怒其對外軟弱,但在心裏的深處,還是有一定感情。畢竟,他是靠了清廷大臣的刻意栽培,這才發達起來的。正因為如此,他才沒有想到要用暴力來推翻清廷。

這時候,黎元洪看到吳兆麟對自己還很尊敬,便壓低聲音勸道:“你怎麽也做了革命黨,這可是滿門抄斬的罪。你學問好,能力強,若跟著我繼續幹下去,定會有光明的前途。你現在還是自行解散義軍,別把這事鬧大了,我保證大家都能平安無事。”

吳兆麟靜靜地聽完,也壓低聲音說:“自從瑞澂任鄂督以來,霸道一方,危害百姓,殺害忠良,致使湖北革命暴發,這不能怨革命黨人。現如今,瑞澂與張彪都逃出城外,武昌城內就統領您一個人。您平時愛護軍人,深得軍人之心,現在請統領來主持大計,實屬天意,請統領一定不要推諉。”

黎元洪聽了吳兆麟的這番話,見他誠懇肅然的樣子,知道要勸說這位往日的學生回頭已經絕不可能,不由長長地歎了口氣,感到十分地為難。

他之所以如此,一方麵是對大清的感情,另方麵是對自己的名節,還有就是軍事的問題。

此時的瑞澂、張彪已經逃出,若率水陸重兵前來攻打武昌,革命軍現在外無援軍,內無糧餉,隻怕難敵。

見黎元洪還在猶豫,吳兆麟還能等待,在場的其他革命黨人卻氣憤起來,有人怒聲說:“為了國家,我們拚死起義,現在勝了,推你來做都督,你不但不知感激,還推三道四。再這麽下去,我們不如就殺了你。”

吳兆麟見了,喝住怒喊的人,回頭再勸黎元洪。見情況如此,黎元洪隻好跟著吳兆麟,來到諮議局,參加革命派和立憲派的聯席會議。當時,革命派與立憲派是聯合陣線,全國如此,武昌也是這樣。革命黨要推舉黎元洪為都督,得征詢立憲派的意見。因為立憲派往日與黎元洪交情也頗深,加之黎元洪與革命黨並無淵源,推他來出任都督,自然是一個皆大歡喜的選擇。

於是,關於黎元洪為湖北軍政府都督一議,順利得到一致通過。緊接著,大家推舉黎元洪與湯化龍二人出麵主持大計,號召天下。黎元洪聽了,站起來說:“茲事體大,務須謹慎,我實在不能勝任,還是請另擇高明吧。”

眾人見他還在推三推四,一時議論紛紛。有革命黨人蔡濟民,失聲痛哭道:“昨夜多少同誌犧牲,方有今日之光複,若因無人主持而功敗垂成,何以麵對死去諸同誌?若黎協統再不答應,我便自殺以謝烈士!”

更有另一位性格剛烈的革命黨人朱樹烈,走到黎元洪麵前,也不說話,猛地抽出腰刀,在眾人的驚諤中,刷地截斷一指,並用這血淋淋的斷指指著黎元洪說:“你要再說一個‘不’字,我就同你拚命。”

黎元洪見此,微微地搖了搖頭,閉緊雙目,一幅任由你怎麽辦都好的樣子。

吳兆麟趕忙上前一步攔住朱樹烈,讓人勸他下去。這時,革命黨人李翊東拿來寫好的安民告示要黎元洪簽字。黎元洪連看也不看,隻連連擺手說:“莫害我!莫害我!”

李翊見狀,無奈地看了看一旁的吳兆麟,隻好自己拿起筆來,在文告上簽了個“黎”字拿走。

當天下午,武昌大街小巷,都貼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黎”的安民告示,一時間民心大定,商人開店營業,百姓各做自己的營生,因起義逃匿的新軍軍官,也紛紛出山,附革命軍。

黎元洪素以仁義寬緩著稱,威震武漢三鎮,對普通百姓來說,他竟然帶頭革命,其意義是革命黨人所不能比的;對清廷來說,黎元洪忠厚老實,這樣的人也造反了,心理上的打擊非同一般。

可是,這時的黎元洪,卻還是不願做這個革命黨人的總督,整日呆在家裏,凡事不願出麵。革命黨人見他這樣,怒聲不斷,張振武對吳兆麟說:“如今雖占武昌,然清廷大吏潛逃一空,未殺一人以壯聲威,未免太過寬容,不如將黎元洪斬首示眾,以壯聲威,使一應舊臣皆為膽落。殺了黎元洪之後,我們都你吳總指揮為都督,這對你對革命,不是都更好?”

吳兆麟聽了,正色地說:“你這麽想,就完全錯了。如今這樣的局勢,惟有黎元洪,才能穩得住。就算他一言不發,一事不做,對於穩定大局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

吳兆麟的意見得到大家的認同,就幹脆將黎元洪軟禁在軍政府,派斷指的諍臣朱樹烈嚴加監守。革命黨人們卻以黎元洪的名義,陸陸續續發布了《布告全國電》、《致各國領事照會》、《告漢族同胞之為清軍將士者電》等文電和一係列的新政策新措施。

這時候,代行都督職權的蔡濟民為首的謀略處,已將國號定為“中華民國”,改年號為黃帝紀年。

這時的黎元洪,之所以還是采取一種不與革命軍合作的態度,主要還是顧及瑞澂的海軍大炮。黎元洪是海軍出生,深知戰艦炮火的威力。殊不知,很好的戰艦到了瑞澂這種無能之輩手上,也發揮不了什麽威力。1911年10月13日晨,革命軍炮隊與瑞澂的楚豫等三艦進行水陸炮戰。一戰下來,瑞澂的三艦中有兩艦披傷逃竄,革命軍大獲全勝,與黎元洪的預測,正好相反。

朝廷水師居然如此不堪一擊,可見朝廷氣數當絕。而且,自己久居革命軍中,今後就是百口也莫辯,倘若革命軍失敗,朝廷必然要追究 “附逆”之罪。既然如此,我再這麽不與革命軍合作,於革命軍於自己都是很不利的事情了。

這麽想明白之後,黎元洪在心裏已決定自己出來革命了。隻是自己硬撐了這麽久,對革命黨人一直是冷冰冰的,而且常常茶飯不思的,因此一時還拉不下麵子,表麵還在矜持。

就在這時候,革命黨人甘績熙等揮舞著手槍來到黎元洪的住處,大聲喝斥黎元洪不識抬舉。黎元洪趁此歎息一聲說:

“年輕人,你何必如此激烈!我在這裏隻呆了四天,為的是好好想一想,並未做什麽對不起你們的事情吧!”

甘績熙一時語塞,另一個革命黨人陳磊趁機說:“都督確實沒有對不起我們,現在該是想好了吧。要不,先把您腦後的辮子剪掉,算是表個態度、做個表率。”

黎元洪聽了立即回答:“幾年前我就跟你們說過,誰願剪辮子,悉聽尊便。現在情況這樣,我哪裏在乎一條辮子?”

陳磊聽了萬分高興,馬上找來工具,將黎元洪的辮子剪去。

在眾人的笑聲中,黎元洪正式出來革命,並以他一慣的工作熱情,十分努力地開展工作。當晚召開會議,黎元洪慷慨表態說:

“我對於革命,至今日決心始定。從今後,我便是軍政府的一員,成敗利鈍,誓與諸君共生死。”

革命黨人聽了,皆大歡喜。都督府門外,想起啪啪啪的爆竹聲,表示慶賀。黎元洪又發表演說道:???

“今日革命軍起義,是推翻清朝,恢複漢土,廢除專製,建立共和的開始,承黨人及軍、學界多數同誌推戴兄弟為都督,我無德無學,何能擔此大任。但眾意難辭,自應受命。我等身為軍人,從此須抱破釜沉舟的精神,掃除一切顧慮,堅決去幹……從今往後,大家要克盡職責,速召集同學同事,鼓勵士兵,穩定軍心,不使逃脫,這是目前要務。”???

在黎元洪的演說中,表示就是張彪來投,自己也可讓出都督職務。之後,黎元洪又向張彪發去勸降書,說:“種族之界,嚴於君臣。大義之行,可以親友。”

張彪看了勸降書之後,大怒,回信將黎元洪狠狠地罵了一通。???

沒過多久,黎元洪寫信給他的老師薩鎮冰,說:“誰無肝膽;誰無熱誠,誰不是炎黃子孫,豈甘做滿族奴隸而殘害同胞?洪有鑒於此,識事機之大有可為,乃誓師宣言,矢誌恢複漢業,改革專製政體,建立中華民國。”

在接見《大陸報》記者丹格爾時,黎元洪說:“民軍的目標是推翻滿洲人的統治,以美國為榜樣建立共和製度。滿洲統治者從未公正對對待漢人,隻是鎮壓、屠殺,因而才激發了革命。我雖然早就知道新軍中有革命黨人,但並未參加,更不曾想到會成為黨人的領袖,如今我要做的,是盡量減少革命中生命的犧牲。等建立共和國家後,中國將更大地對外開放,使外國資本能自由地與中國資本以及勞動力結合,以開放中國的資源。”

1911年10月17日,祭天大典在武昌閱馬廠中央臨時搭建的祭壇上進行。黎元洪戎裝佩劍,緩步登台,麵對靈位,宣讀了振聾發聵的誓詞:???

“元洪投袂而起,以承天庥,以數十年群力呼號,流血所不得者,得於一旦,此豈人力所能及哉?日來搜集整備,即當傳播四方,長驅漠北,吊我漢族,殲彼滿夷,建立共和大業,與五強各國,立於同等地位。”

宣讀完畢,台下掌聲雷鳴;百姓士兵,山呼:

“中華民國萬歲!”

“四萬萬同胞萬歲!”

“黎都督萬歲!”

黎元洪滿麵喜色、挺胸塔腰,走下高台,眾人簇擁下騎馬繞場一周,接受眾人歡呼。???

此刻的黎元洪,從心裏已經接受共和,並願以共和為終身理想。在此以後,他經曆了洪憲帝製、張勳複辟,在生死抉擇麵前,他能始終如一毫無動搖,為了理想,甚至舉槍自殺,以殉信念。這,便是黎元洪的最可貴之處。

黎元洪武昌主政,一個最棘手的問題便是北方南來的清兵。開始時,討伐湖北革命軍的將領是滿人蔭昌。他雖然貴為統領,但指揮不動北洋第一鎮袁世凱的嫡係,討伐軍到了孝感之後,就裹足不前,僅鼓噪不已罷了。

蔭昌的指揮不力,上報告朝廷。朝廷知道原因,隻好重新啟用袁世凱,派他往前線督師。???

袁世凱一到前線,北洋軍士氣大振,一日之內收複漢口,一個月又收複漢陽。討伐軍正在勢如破竹時,袁世凱卻下令停止進攻武昌,為的是 “養敵自重”。

盡管袁世凱手下留情,在此期間革命軍也曾幾次反攻,結果均遭失敗。黎元洪看在眼裏,深知戰爭的節奏,掌握在袁世凱的北洋軍手裏。

這一階段的戰事,後來被稱為“陽夏之戰”。這陽夏之戰是由黃興指揮的。就在黎元洪祭天十日之後,10月28日黃興來到武昌。對於這位革命領袖,黎元洪熱烈歡迎,當即在閱馬場高台上,正式拜黃興為戰時總司令,負責全權指揮防守和反攻有關事宜。

當時,湖北軍中有不服的,黎元洪皆苦心勸導,使軍隊上下都聽黃興指揮。這樣一來,不僅打消了湖北黨人對黃興的懷疑,也讓軍隊百姓都感到黎元洪投身革命,並無半點爭權奪利之心。???

在黃興到了武昌不久時,一些資格較老的革命黨人,認為黃興才是革命黨的真正領袖,至少也應該是兩湖大都督或南方軍總司令,地位應該在黎元洪之上。為此,他們積極地籌劃著換督之事。然而,武昌起義的軍人們,如孫武、劉公、蔡濟民、吳兆麟等,對此強烈反對。

孫武反駁道:“黃興素有威望,人所共知,但初到武漢,情況不熟,而且又非湖北人,自不應居於黎都督之上。黎都督此次起義以來,名播華夏,且黎都督為湖北人,革命軍以獨立為號召,鄂人治鄂,名正言順。”

吳兆麟則說:“大敵當前,內部不宜遽變,黎都督若去職,人心必亂。且黃先生是革命領袖,日後革命成功,再由同誌推舉為全國領袖,前途遠大,必不會計較這區區都督名義。”

由於黎元洪的高姿態,加上黃興對黎元洪也頗有好感,很快平息部下的爭議。黃興高興地擔任了總司令一職,接受黎都督的指揮。

陽夏之戰,黎元洪和黃興的合作雖然很順利,但是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黃興由此提議放棄武昌,順江而下,與江蘇黨人會合後北伐。此議,遭到了湖北黨人的強烈反對,黃興隻好慚愧的返回上海。

黃興走後,武昌的城防落在黎元洪一人身上。這時,武漢江麵橫弋著清廷“楚有”號等十餘艦隻,指揮官正是海軍提督薩鎮冰、昔日黎元洪天津水師學堂時的老師。

黎元洪見老師率軍親自前來,思考之後,給老師寫了一封十分動情的信。在如實地講述了自己出任革命軍都督的過程後,在信末說:“元洪並非為私事,而是為四萬萬同胞請命,如今滿漢存亡,就在於老師您一人了。”

薩鎮冰讀罷黎元洪的信,長歎一聲說:“真不忍見到同胞骨肉相殘。”

這以後,十餘艘戰艦的炮彈,全都打在武昌的荒郊野外。不久,薩鎮冰麾下的這些戰艦,都投向了革命。???

在袁世凱準備複出時,蔭昌曾對他說:“武昌不過是烏合之眾,無人主持,此去不難撲滅。”

袁世凱聽了,搖搖頭,說:“亂軍以黎元洪為都督,何謂無人?”

由此可見,袁世凱對黎元洪是看得很重的,再加上袁世凱心中有一個“養敵自重”的策略,當兩軍對壘時,就不願與黎元洪打過你死我活。黃興剛走不久,袁世凱就派黎元洪的故交劉承恩去說服黎元洪,大意是說:

朝廷已經立憲,且開放了黨禁,不如見好就收等等之類。

對於袁世凱的野心、用意,黎元洪了解的非常深透。他知道袁世凱是個梟雄,又有北洋六鎮做資本,是不會受製於人的。又因為當時的革命黨人都有這樣一個觀點,就是:虛總統位以待袁世凱倒戈來投。黎元洪因此寫信給袁世凱,一語中的道破他的心機,說:

“佯裝中立,於滿漢兩麵,若皆無所為,實則欲收漁人之利。”接著又亮明觀點說:“公若能來歸,與吾儕共扶大義,將見四萬兆之人,皆皈心於公。將來總統選舉,第一任中華共和大總統,公固不難從容獵取之。”??

為脅迫黎元洪早日就範,袁世凱一麵命令馮國璋坐鎮漢陽,炮轟武昌,向黎元洪和革命黨人施加壓力;一麵暗中委托英國領事從中調和。黎元洪見戰局如此,也在暗地裏籌劃善後事宜。

在英國領事的調停下,袁世凱的軍隊與湖北軍政府訂立雙方訂下停火時間為:1911年12月2日至12月5日上午8時。

早在袁世凱炮擊武昌時,獨立各省的都督府代表經過反複爭吵於12月17日會議推舉黎元洪為臨時政府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黎元洪知道自己的聲望不能與孫中山相比,在23日時致電孫中山,以自己“才識凡庸,素無表現”為由推辭。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歸來。因孫中山一直就是革命黨人的最高領袖,此番又從南洋陳嘉庚等富商處募來一筆巨款,眾望所歸,29日,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兼領湖北都督,黃興為陸軍總長。

民國“開國三傑”,由此產生,黎元洪位居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