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稱帝前後

1912年2月16日下午3時15分,在外務部大樓的陽台上,迎著初春溫暖的太陽,袁世凱興致勃勃地喚道:“蔡廷幹,過來!”

蔡廷幹走到他麵前。

袁世凱碩大的頭顱一甩,將身後的一條長辮子甩到了麵前。手握著辮稍,他看了好一會,這才大聲地說:“把它給我剪了。”

蔡廷幹愣愣地站在那裏,仿佛沒有聽見一樣。就在兩天前,曾有許多人勸袁世凱把辮子給剪了,可袁世凱就是不願意,最後惱了還說:“誰要是再讓我剪辮子,我就把這人的腦袋給砍了。”

“怎麽,還站著不動。”袁世凱望著發愣地蔡廷幹,知道他這是為什麽,也沒生氣,反而笑著說:“這回不但剪辮子,還要連根都斬掉,你給我剃個光頭。”

蔡廷幹這才回過神來,忙著動手。

對袁世凱來說,這兩天來發生的大好事實在是太多:先是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職務;接著是南京參議院選舉他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然後是接到孫中山熱情漾溢的電文,“民國大定,選舉得人。”

既然是民國了,既然已經是做了民國的領袖,看來,這大清王朝說沒還就真是沒了。大清王朝都沒了,這象征著舊時代的辮子,無論如何也應該剪掉了。袁世凱一早醒來就這麽想,現在便就這麽做了。

袁世凱雖然將象征清王朝的辮子剪去,卻不肯將清朝陸軍的將官服脫去。當他穿著這身將官服走進總統府時,許多人看著這頭顱光亮,衣著依舊的袁大總統,都有一種說不出口的感覺。

這一年,袁世凱53歲。他深知怎樣使舊製度運轉,對新製度的種種,卻還隻是略知皮毛。嚴格地說,他這個共和國的大總統,此時還是一個孝順、迷信、封建、獨裁的舊式人物。

可是,此時中國多數愛國人士,卻己經形成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國在政治上落後於西方,必須迎頭趕上,這需要有一個代表人民的國會,有一個主持行政的內閣,他們各有各的權力,而不是凡事都得聽命於總統。

1912年3月,在袁世凱任命唐紹儀為總理組建的內閣中,所有閣員都還是聽命於袁總統而不是唐總理。此時的總理內閣,就同原本袁世凱的北洋嫡係一樣,大家都“隻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

唐紹儀這個總理,既沒有預算,也沒有黨組織,當然也就沒有靠山,沒有權力。到6月時,在一片不滿聲中,唐紹儀隻好辭去總理的職務。

按照《臨時約法》的規定,參議院成立後十個月內應該舉行國會選舉。唐紹儀辭職兩個月後,1912年8月10日,袁世凱隻得公布了參議院製定的國會組織和議員選舉法,下令在全國進行國會議員選舉。議員選舉法規定:

選舉人和被選人都得有一定財產和社會地位,工農大眾是沒有資格參與這種“民主政治”的。這樣一來,在當時擁有四億人口的中國,全國有選舉權的“公民”,隻有四千零八十六萬七千餘人。

對於這種少數人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袁世凱心裏雖然很不樂意,但因大勢所迫,也還是作出一副十分歡迎的樣子。

資產階級各派係看到了袁世凱如此模樣,以為共和國的春天已經到來,於是乎:“國內人士紛紛組織政黨,一時風起雲湧,政團林立,總計大小將近二十團體”。

為在即將召開的國會中取得多數席位,各黨派紛紛改組、合並,非常活躍。特別是同盟會領袖宋教仁,他對議會製民主的西方理想有著很深的研究,此時已經起草了一部臨時憲法。

1912年8月,宋教仁發動同盟會4個小黨派聯合組成新黨——國民黨,接著搞了一次全國性的選舉,使全國大約5%的人口有資格參加。

用立憲手段管理國會,來“駕馭袁世凱”,真正實現共和,這是宋教仁衷心的希望。對於各黨派的種種活動,袁世凱一直是十分密切地注視著,特別是對於與他為敵的國民黨。

袁世凱一麵暗中派人打入國民黨,刺探情報;一麵千方百計地拉攏國民黨上層人物。國民黨人如孫毓筠、胡瑛等,在袁世凱的利誘和威脅下,很快墮落為醉心利祿的政客。這些人嘴上喊著“共和”、“民主”,實際上卻費盡心力揣摩袁世凱的心意,以便迎合,從而引起袁世凱的重視得到封賞。

除此之外,袁世凱還極力籠絡仍在日本的梁啟超,利用他與同盟會往日的敵對情緒,來組織政黨,以便牽製國民黨的力量。

袁世凱雖然用盡了全部的伎倆,來削弱和分散國民黨的力量,結果還是不能像以往那樣如願以償,在1912年底至1913年初的國會大選中,國民黨仍然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在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議員中,國民黨共占了三百九十二席,而共和黨、民主黨以及由共和黨分裂出來的統一黨三黨合起來,也隻占二百二十三席。

袁世凱對此大為失望,國民黨人卻因此躊躇滿誌,並準備利用在國會的優勢,組織真正的“政黨內閣”, 由宋教仁來擔任內閣總理,以削弱袁世凱的權力。

袁世凱一生最愛的就是權力,何況是他到手的權力,當然不容許他人來削弱。

1913年3月20日夜,年方31歲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槍擊身亡,全國一片大嘩。國民黨動用一動力量,抓緊偵破。三天後,宋教仁案破水落石出,牽連出袁世凱政府的內務部秘書洪述祖、內閣總理趙秉鈞。

庭審之前,凶手嫌疑人武士英突然暴斃在特別法庭的監獄裏,幾位涉案犯或下落不明,或逃到租界,人證都消失了。

南方國民黨人群情激憤,一致譴責謀殺主犯袁世凱,強烈要求傳訊趙秉鈞,逮捕洪述祖歸案。

在鐵證如山、群情激憤的情況下,袁世凱並沒有低頭服罪,而是在暗令洪述祖到青島租界內躲避起來,自己則裝出無辜受牽累的樣子說:

“鄙人德薄,橫遭訾議,亦命運使然。惟撫念生平,四十即抱消極主義,五十以後即抱厭世主義,津沽伏處,久無問世之心。”言下之意,像他這樣一個有遁世之想的人做不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

而後,袁世凱再反守為攻,指揮京津警特機關製造“血光團”假案,硬說黃興是“血光團”團長,派遣大批團員潛入北京暗殺政府要人。

盡管袁世凱伎倆玩盡,已從政界退出、隻想用十年時間替中國修築二十萬裏鐵路的孫中山,還是從這驚心動魄的血案中猛醒過來,明白靠袁世凱來實現中國的民主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國要實現共和,“非去袁不可”。

宋教仁的被殺使孫中山堅定了這一想法,於當年7月,他組織了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

可是,這時的國民黨,由於內部成分過於複雜,號令不能統一。不但從前屬於同盟會的革命黨人,認識也極不一致,就連黃興等人,對武裝討伐袁世凱也缺乏信心,極力主張“以法律解決”。這麽一來,雖然擁有幾萬軍隊,卻顯得十分軟弱無力。

就在國民黨人還在辯論不停、莫衷一是時,袁世凱先發製人。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遭到失敗。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被國會選舉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隨即於北京故宮太和殿就職。袁世凱任職不到一個月,11月4日,就下令解散中國國民黨,並收繳國民黨議員證書。

國民黨解散後,因人數不足,國會無法舉行會議,到1914年1月,袁世凱幹脆宣稱:“人民濫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認識尚在幼稚時代”, 悍然下令解散國會。3個月後又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製為總統製。

之後,袁世凱再擅自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為10年,而且任屆沒有限製,還可以指定三個新總統候選人。

至此,袁世凱獨裁統治的政體已經建成,作為總統的袁世凱,跟原本的皇帝一樣,成了沒有任何製約的天下第一的獨裁者。

就在這時候,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前來晉見袁世凱,很得意地遞交了一分文件,還要求袁世凱對此要“絕對保密,盡速答複。”

日置益遞交的這份文件就是所謂的“二十一條”。

早在1914年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提出德國直接將山東權益交還給中國,遭到拒絕後,采取了中立的立場。此時,美國的注意力已由亞洲轉移至歐洲,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他們在遠東的盟友。日本於8月對德國宣戰,趁機出兵占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

1915年1月18日送給袁世凱的文件——“二十一條”,就是想獨占中國的權益。

他們看到袁世凱平定了二次革命,又把臨時約法修改為大總統一人獨大,而新修改大總統選舉法又彰顯了總統職位世襲的傾向。凡此種種,日本政府都認為這他們獨占中國權益最好的時機,便派大使日置益將“二十一條”直接送進袁世凱的總統府。

對於日本人,袁世凱曆來是深惡痛絕的,更何況是麵對如此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可是,美國此時已不注意亞洲,英國也成了日本的盟友,目前的東亞地區,因歐戰的爆發,已經陷入國際權力真空。麵對一國獨強的日本,袁世凱擔心他的軍隊抵抗不了。如果硬著頭皮與日本人開戰,一旦敗了,他這個總統的位置肯定是保不住了。

袁世凱這麽苦苦地思考著,最後還是決定來軟的。4月,袁世凱一麵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麵暗中逐步泄露“二十一條”的內容,目的是希望由此能夠獲得英國和美國的支持,來共同抗衡日本。

結果是,英美視中國的利益根本不顧,熟視無睹。倒是中國人知道了“二十一條”後,國內的反日情緒日益高漲。

對此,日本明目張膽地動用武力,來威脅中國。僅在1915年3月內,就共向山東等地派兵3萬餘人。

袁世凱心中暗自叫苦,讓他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日本要求中的部分內容,迫使日本作出一些讓步後,於5月9日,在全國人民的鋪天蓋地的反對聲中,被迫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全國罵聲一片,袁世凱多年建立的威性大損,加之新型的機構權力分散,以至於袁世凱的命令常常無法得到執行,正如袁世凱究究專家駱寶善所言:

“分攤權利的機構太多,議會、參議院、眾議院,且國民黨占議員的多數,幾乎任何一件法令都通不過;任何事情都反對,又說不清原因,永遠在扯皮。這種花樣翻新的選舉和分散權力,對於習慣了獨斷專行的中國首腦來說,近乎謀害。而分散權力有什麽好處,當時幾乎沒有人能看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想到獨裁的皇帝製度,開始勸說,袁世凱立刻心動,他相信:孫中山製定《臨時約法》,並不是用來實行共和、約束他們革命黨人自己,而是用來約束他袁世凱。

有了這想法,袁世凱像往常一樣,立刻行動起來。

於是,由楊度一手策劃了一個個公民、商會、乞丐、妓女、人力車夫等各種請願團,魚貫登場。“大家”一致請求,袁世凱來做中國皇帝。他的大兒子袁克定,則強奸了民意,弄了個什麽“籌安會”。

就在袁世凱要稱帝的事搞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有《獨立周刊》的記者來訪問此事,袁世凱卻矢口否認說:

“你們的雜誌一定有能力讓美國官方和人民深刻地明白:說我讚同恢複帝製,希望成為皇帝的論調,並不是由我的朋友,而是由我的敵人虛構的……中華民國是否會失敗?現在我申明,不會……的確,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有複辟帝製呼聲。就在昨天,國會建議我下令召集國民大會,製定新憲法。命令正在製定,將在兩個星期內頒布。我希望,在12月末或1月初召集大會。大會將有重要行動,但並不與變動政府形式發生聯係,盡管我希望某些部門,特別是行政部門的管理,以及省級選舉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可能會出現恢複君主製的問題,我相信會有相當長時間、相當認真的討論,但是,並沒有出現帝製派成氣候的跡象。”

這時候,袁世凱雖沒有否定帝製,卻明明白白地說了就是恢複君主製,也會有相當長的時間。結果,這篇訪談還沒有發表,就在11月20日,國民代表大會以絕對多數票批準了君主製。

1915年12月11日,各省代表假民意請求袁世凱就任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以無德無能婉拒;到第二天,袁世凱突然很“不情願”地同意了代表們的第二次請求。

翌日,袁世凱下令:1916年新朝帝製重新開啟,名為“洪憲元年”,恢複君主製,建立洪憲帝國,行君主立憲政體,把總統府改為新華宮。

袁世凱稱帝,全國有識之士一致反對。

即位當天,護國軍內亂再起;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製;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就連侵華列強,擔心袁世凱稱帝後中國會強大也不斷對他提出警告。

12月24日,段祺瑞致電袁世凱:“恢複國會,退位自全”。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緊接著,貴州、廣西相繼響應。

袁世凱稱帝第54天,因局麵太亂,隻得宣布推遲登基。四麵楚歌的皇帝袁世凱,做到第80天時,感到再也做不下去,召來秘書張一麟,起草了撤銷帝製的文告。

洪憲帝國的國號、年號、國旗都定了,龍袍、龍椅也做好了,隻是袁世凱這個皇帝還沒來得及登基,朝代便告終結了。

袁世凱總統府的秘書長張一麟憶述當時情形說:“那天,項城(袁世凱)把我叫去說:‘我糊塗,沒能聽你的話,以至於此。’……他意思是直接命令取消,並將擁戴書焚毀。我說,這件事你是被小人蒙蔽了。袁回答說,這件事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罪別人。”

退位不到兩個月,袁世凱憂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袁世凱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