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定天下4

在苦苦的鑽營後突然有了權利,便覺得眾人是那麽的微不足道,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並越來越大膽地享受著這種無上的自鳴得意,把從前別人給他帶來的不快全都要找回來。這,就是風光無限的小人得誌。

177、

朱元璋斜依在養心殿,閉了雙眼,靜靜地考慮著。有幾件事情急需要他定下來,他想了幾天,心裏已有了底,但考慮到這些事關係重大,還是想再聽聽別人的意見。他想起劉伯溫,這些事也隻能問問他,更何況,劉伯溫預示天雨不準需要處罰的事,也正好借此時給他講一講。

李善長抓住這事不放,在那裏大做文章,在他的運作下,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在狀告劉伯溫。公允地說,劉伯溫以自己的才智與忠誠幫助他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朱元璋心裏是有數的。他盛讚劉伯溫:“運籌決勝,助我成功”;誇他“凡所建明,悉有成效”;說他“發縱指示,三軍往無不克。”有如此才能,如此功勳的人,一次預示天雨不準,又有什麽關係?可是,這劉伯溫有時也讓朱元璋心煩,這個經常得到朱元璋誇讚的人,未免也太任性了一些,清高了一些,甚至狂妄了一些。對這樣的人,不敲一敲他,一定會做出更多讓人不高興的事來。朱元璋想清楚了這些,徒然地睜開又眼,吩咐徐太監去喚劉伯溫。

劉伯溫斬了李彬之後,心裏輕鬆了許多。李善長,這一回你可是在你的那些老鄉們麵前,丟盡了顏麵,但你又能奈我其何?劉伯溫這麽想著,差點笑出聲來。隻是沒高興兩日,心裏又沉重起來。所謂智者千慮,也有一失。這一次還真有些意外,老天爺竟然與劉伯溫想得不太一樣。殺了李彬已經三天了,還是沒有下雨!

“大事不妙!這老天爺要替李善長來出這口惡氣,看來我得自認倒黴了。”劉伯溫這麽想著,喚來楊憲,說道:

“就這一兩日,我可能要回鄉下去住一年半載。我走後,禦史中丞一職,你雖然暫時還不能得到,但因為斬李彬一事你告病在家,不受半點牽連,接替我主事的,一定是你。”

楊憲聽到這兒,大吃一驚,問道:“中丞做得好好的,為什麽你要離去?”

“你沒有看見?”劉伯溫伸出一個指頭,指了指天,說:“是天要幫他,非人力能及。隻是,待我走後,你需小心謹慎做事。對有關我的話題,無論是在皇上還是李善長麵前,你都需不加評價,保持中立。隻有這樣,才能夠讓他們相信你、敢於委你重任。待一年半載後我回朝中時,這中丞一職,定會是你的。”

楊憲聽了,跪下便拜,說:“中丞一職,卑職萬萬不敢有半點非份之想。”

“不是非份之想,你一定要替我受這遭罪。李善長一夥的誣告不斷,我自己又出了預示不準的醜事,除了暫時避一避,我已想不出有再好的出路。我相信,隻要你在朝中站住腳,到時候李善長一定會輸給我,你一定要替我爭這口氣。”

楊憲聽了,這才高興起來,口中稱謝。正在這時,有太監來宣:

“皇帝召見!”

劉伯溫來到養心殿,君臣禮畢,朱元璋示意讓他坐下,開口道:

“這次請先生來,是有幾件事要問你。”朱元璋抬頭看看剛剛裝修一新的大殿頂子,一捋胡須接著說:

“如今元大都戰事已定,但元順帝還有十多萬人馬,常在近處幹擾。我想命徐達領軍出塞,將北元軍隊趕得更遠些,最好是趕到沙漠裏去,不知先生以為如何?”

自從徐達與常遇春北伐元末殘餘勢力大告成功後,蒙古大汗脫渾鐵木爾被趕往大漠以南。因為在他手裏失去了祖先奪來的中華江山,脫渾鐵木爾曾在漠南長聲痛哭。朱元璋雖然聽不到這位昔日皇帝的哭聲,但還是明顯地感受到了這些昔日統治者不甘心的呐喊。為了防止他們來騷擾,以維護國內的安定,朱元璋早就安排了自己最信任的、也是大明王朝第一的軍事統帥徐達,鎮守北平。然而,大明王朝與北麵的蒙古邊界線太長,元帝國北逃的殘餘部隊還有十多萬鐵騎,他們因為來去非常迅捷,一直象狼群一樣,不斷騷擾大明王朝的邊界城市,令人防不勝防。朱元璋征詢劉伯溫的,就是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劉伯溫雖說智謀過人,但一下子沒想到朱元璋會問這個問題,好在他對這個問題也曾考慮很深,想了想回答:

“如今北元雖然對我們常有幹擾,但都是發生在偏僻處,影響非常有限。更主要的是元朝的軍隊,雖然大多數被消滅,這剩下不多的,都比較精華,還有很強的戰鬥力,要驅之、滅之必費大力氣,而我大明,新國剛建,最需息戰養民,所以,微臣認為,待到民富國強時,再揮軍北進,驅滅大元為宜。”

朱元璋點點頭,眯細著眼睛,久久地瞧著劉伯溫,有好半天,才自言自語地說:“隻是苦了徐達,在元軍未到沙漠之前,隻能由他鎮守北平,總領北方軍事。”

“皇上考慮周全,徐達在北,猶如我大明之‘萬裏長城’,元軍根本無法逾越……”

朱元璋突然睜大雙眼,打斷劉伯溫的話說:“好,這事暫就這麽定了,先不忙北征。另外,我還有件大事,要征詢先生的意見。”

劉伯溫聽了,不覺感到有些滑稽。這個朱元璋,他要處罰我,還來征求我的什麽意見,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這麽想著,劉伯溫睜大眼睛,一付極認真而又謙虛的樣子,準備來接受朱元璋給他的懲罰。

178、

這一次,劉伯溫又錯了。他在心裏認為朱元璋說的“一件大事”,一定是指得是自己說“殺李彬,三日內必雨”的事。結果,隻聽得朱元璋望著他極嚴肅地說:

“我講的這件大事,就是定都的事情。朕的大明王朝,能有這方麵知識見解的,唯先生為第一,所以朕想聽聽先生關於定都的意見。”

原來,早在1364年,朱元璋擊垮了陳友諒在南京登吳王位時,就開始在南京大興土木,建天地壇,造北鍾山新宮,作稱帝的準備。由於當時戰事未結,各項建築都力求節簡,直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經又一次討論後,這才決定南京為京師,以開封為陪都。京師雖然決定下來,朱元璋對南京卻不太滿意,感到南京太偏東南,與中原又有長江之隔,這樣一來,對於有效地控製全國,不太方便。基於這樣的原因,關於在何處建都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朱元璋。經過反複思考,現在,朱元璋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隻因建都這事關係重大,而劉伯溫對此又很內行,因此朱元璋想征求一下他的意思。

劉伯溫聽了,坦然地迎著朱元璋的目光,反問道:“不知陛下有什麽樣的打算?”

“我想將濠州建為中都,不知禦史中丞有何看法?”朱元璋衝口而說。

劉伯溫聽了,稍作考慮,侃侃而談說: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濠州山險水急,交通不便。從經濟上來講,濠州周邊農業條件很差,在此建都,糧食等生活必須品一定非常缺乏。所以我認為,濠州雖然是出皇帝的好地方,卻不是皇帝常住的好京師……”

朱元璋聽著,心裏很不以為然。出於積習,朱元璋還是麵帶微笑,似乎很耐心地聽著。劉伯溫何等精明,對朱元璋的心思,早已看出來了。除此之外,劉伯溫還從朱元璋那不帶表情的微笑中看出:關於建都的事,不管他劉伯溫怎麽勸說,朱元璋還是要建都濠州。如果這事給李善長遇上,一定會順了朱元璋的意思去說話。可劉伯溫就是劉伯溫,他還是要堅持說出自己的意見。

“建都濠州,實在不妥!”他最後說。

朱元璋聽著,心中更加反感,暗自想到:我原隻想罰你去籌建中都,看來還需再重罰一些了。朱元璋心裏這麽想,表麵上卻一點也沒有顯露出來。他如今太強大了,強大得可以不聽任何人的話獨斷專行卻無需負任何責任。正因為如此,他一直微笑著聽劉伯溫把話說完,才將話鋒一轉說:

“此事今後再議,你先看看這些東西。”說完,朱元璋使了個眼色,身邊的宦官將一疊狀子遞給劉伯溫。劉伯溫接了這些狀子,急急地翻看著,大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說劉伯溫飲酒時出言不清,把“聖上”說成“升上”;說劉伯溫與歌妓把盞吟詩……

劉伯溫看著,漸漸地,寬大的額頭上冒出一排排的汗珠。因為他清楚,這些看似不足為道的小事情,既然成了狀子,讓皇帝來處理,要大也可以是很大,甚至是大到定你個殺頭的罪。在朱元璋剛建立起來的高度集權統治皇朝中,朱元璋已經決定了“猛”的治國方略。以朱元璋外寬實際上內窄的性格,現在已經容不下一絲半滴的反對意見,他甚至大興文字獄,為一字之嫌,便要被判處他人的死罪,哪裏還容得臣子去與歌妓把盞吟詩?還把“聖上”說成“升上”?劉伯溫這麽想著,越發是汗流不止了。

朱元璋讓人將狀子交給劉伯溫之後,就一直滿臉帶笑,斜著眼睛看著他的這位剛才還侃侃而談的禦史中丞。劉伯溫認認真真地看完狀子,再不把頭抬起來,眼睛盯著狀子說:

“臣有罪,一切還請皇上發落。”

看著劉伯溫狼狽不堪的樣子,朱元璋的心裏這才感到有點兒快意,清了清嗓子,說:

“狀子雖然這麽多,有些恐怕也不屬實,不過,李善長告你預示有誤……”朱元璋突然停住話頭,等劉伯溫回話。

“李丞相所言極是,臣願意受罰。”劉伯溫抬起頭來說道。

“你看,該怎麽處罰好一些?”朱元璋溫和地問道。

“能不能讓臣回老家去?”劉伯溫說得很誠懇。

“避一避,也好。”朱元璋說:“隻是不知你走之後,誰來接下你手裏的事情。”

“皇上閱人無數,我想皇上的安排一定會非常正確。”

“好吧!我考慮考慮再說。”

“沒事,臣告退。”

朱元璋點點頭。

179、

“爽快啊!”劉伯溫走後,朱元璋小孩般的大聲喊道。這些儒生啊,學問倒是有一些,可總是酸溜溜的讓人難受。又一個個的還要那麽強,什麽事情都有自己的主張,真讓人不舒服!不管怎麽說,你讀書再多,還是做臣,朕讀書有限卻是你的主人。朱元璋心裏這麽想著,頗為得意地笑了。

“來人!立刻傳李善長來!”朱元璋大聲地喊道。

不一會,李善長來了。朱元璋招呼他坐下,然後笑容可掬告訴李善長說:“劉伯溫走了。”

“走了?”李善長大吃一驚,不知劉伯溫走到哪裏去了。

“他回老家去了!”

“回老家?”

“是他自己主動要求回老家去的。”

李善長聽了,心中一喜,劉伯溫能有這一天,他盼了很久。心裏雖然高興,臉上卻並不露出來,反而說:“這麽一個能幹的人,走了真可惜”

朱元璋知道李善長的心思,懶得去點明他,歎息一聲說:“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也是沒有辦法,隻有隨他去罷。”朱元璋說到這兒停了一下,把目光盯著李善長,問道:“你看看,劉伯溫走了之後,誰來接他的位置合適?”

李善長忍住笑,故作姿態地想了想,說:“禦史中丞一職,非常重要,依臣之見,必須皇上親自挑選,這才能夠非常適合。”

“朕現在是想聽聽你的意見,要你說說,誰最適合?”朱元璋毫不客氣地追問。

“皇上一定要臣說,臣倒是想起一個人來。胡惟庸,不知能否勝任禦史中丞一職?”

“胡惟庸?”朱元璋閉上眼睛,他要好好地想一想。他很快想起了與陳友諒決戰前胡惟庸寫的那份很附合自己胃口的“戰略策論”。對,胡惟庸是個對朕忠心耿耿的人,也算是個有能力的人。隻是,這個李善長一直在拉幫結派,他提胡惟庸,說明他們的關係不錯,更何況,胡惟庸也是定遠人。如果一個丞相與一個禦史中丞攪到一起,這恐怕不是好事情。這麽想清楚了,朱元璋睜開眼來,問道:

“還有沒有其他人選。”

“臣一時想不起來。”

“楊憲如何?”朱元璋問。

楊憲是山西太原人。朱元璋打下南京後前來投奔到幕府的,他開始掌管文書,因辦事幹練,朱元璋常派他出去辦差,也算得上是朱元璋的親信,所以朱元璋想派他到劉伯溫手下任中書參議政事。李善長沒想到朱元璋會提楊憲,心裏有些急,嘴上又不好說。

“我看了你們參劉伯溫的材料,上麵沒有提到楊憲,這說明他並不主張當時就殺了李彬。”朱元璋見李善長不語,又開口說。

李善長聽了,這才趕緊表態,連聲說:“是這樣,皇上英明,楊憲與殺李彬之事無關,讓他代理中書參議政事,比胡惟庸更適合。”

“這事就這麽辦,劉伯溫走後,你去跟楊憲好好談談,暫時不要任命,因為這次還沒有免劉伯溫的職,讓楊憲代行禦史政事。”

李善長連連點頭,一個勁稱是。朱元璋看了看他,考慮了一會,又問道:

“我想在濠州建中都一事,我已經想了很久不知道你認為如何?”

“濠州是皇上的故鄉,那裏人傑地靈,皇上就是從那裏走出來的,在濠州建都,應該是很好的事情。”李善長很真誠地說。

朱元璋認真地看著他,這回倒有些拿不準,李善長說的是不是心裏話。不過,不管怎麽樣,我還是想建都濠州,這將是一件多麽爽快的事情啊!想到這裏,朱元璋說:“那麽,你認為在濠州建都好?可以建都濠州?”

“天下是皇上的天下,整個天下都是皇上的家。京都隻不過是皇上住的最多的一個家,皇上最喜歡住在哪裏,就可以在哪裏建都。建都的事,實際上完全應該由皇上來定。皇上如果喜歡常住濠州,就可以把京都建在濠州。”

聽了李善長這一番話,朱元璋大為高興,說:“那麽,建都一事就這麽定了。這是一件大事,得有一個非常能幹又非常負責的人來做,你看誰最為合適?”

李善長聽了,半晌也不吭聲,朱元璋對他點了點頭說:“找不出合適的人選吧!我看這個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你了。我想,這事隻有由你全麵來負責,才能做好,我也才能放心。你看怎樣?”

“臣謹遵皇命!”李善長說。

“既然這樣,濠州建都一事,就由你來全權辦理。為了你做起來方便,朕讓湯和也來協助你,督領部分軍隊和工匠民夫,加緊把宮殿、城池、街道、寺廟等基礎建築先建造起來……”

李善長聽了,大喜過望,滿心歡喜地離去。這濠州建中都的事,經曆數萬軍民五年多的辛苦勞作,到1376年,已粗具規模。然而,當朱元璋應李善長的請求親來中都“驗功勞賞”時,呆了二十多天以後,卻突然宣布停止中都的所有建設,向外公開的理由是:“耗資甚巨,民苦不堪。”為此,朱元璋在世時,他的家鄉中都一直作陪都,供太子,諸王習武練兵,宗室犯罪人囚禁等用。這是後話。

待李善長走後,朱元璋又重新閉上雙眼,想著剛剛提到的楊憲。“這人應該可以,他不是李善長老鄉派的,更不是劉伯溫的人,而是我派去的,是我的人。”這麽想著,朱元璋禁不住開眉一笑,可惜他做夢也沒有想到:

楊憲是個性情中人,他在劉伯溫手下工作了一年後,已深為劉伯溫的德智所折服,對劉伯溫心悅誠服,言聽計從。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楊憲很快遭到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