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坐龍椅9

人生是夢幻, 惟有賢明的人才能夠做出美夢; 人生是偉大的寶藏, 惟有目光敏銳的人才能從這個寶藏裏選取最珍貴的珠寶。

159、

1368年,距劉福通集結黃河勞工,反抗蒙古暴政已有十八年。在這時,朱元璋才正式麵對蒙古帝國。曾經強大世界的元帝國,在各路義軍,最主要是在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的長期打擊下,此時已經力量耗盡,帝國的牆基已被掘空,隻需輕輕一推,便會倒下。

世上萬物,其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原因還是有了興衰的不斷更替。任何新的東西,都會慢慢地走向成熟、衰老,然後滅亡。元帝國從強大的蒙古帝國走來,在統治了中國一百多年之後,終於因其內部腐朽的原因,變得衰老,開始走向滅亡。在元帝國腐朽的汙泥中成長起來的各路義軍,因為生長他們的“土壤”太過肥沃,其速度生長之快,令人吃驚。自然界有他的基本法則,大凡速生的東西,滅亡起來相對較快。自然的法則如此,社會的法則也不另外。這些迅速成長的義軍,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也漸漸地走完了他們的成熟、滅亡的過程。現如今,剩下的生命力最強的朱元璋,開始了自己的新生,再走一次從新生,到成熟,到衰老,到死亡的過程。

1368年深冬,朱元璋在眾臣的陪同下回到金陵城。李善長率眾臣一再進表,奉勸朱元璋即皇帝位,朱元璋一邊對皇帝的寶座垂延三尺,一邊以天下未定,四海未定為由,婉言推辭。暗地裏,他早已吩咐劉伯溫,擇定吉日,準備登基。

如今的朱元璋,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憑白無故地多了許多忌諱,更何況皇帝登基的這種天大的事情。他盯囑劉伯溫,一定要為他擇定一個風和日麗、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朱元璋想起了當初陳友諒登基的事情。“那一天,他還沒有祭拜天地,就下起了傾盆大雨”朱元璋對劉伯溫說:“結果,登基大典被一場大雨淋得如同打敗了的軍隊。”劉伯溫自然深知此事關係重大,如今聽了朱元璋的盯囑,又聽他講了當初陳友諒的故事,深深地感受了朱元璋對登基日子的重視。於是,劉伯溫小心又小心,掐子推算,觀天察日,反複核對,這才擇定正月初四,為登基最合適的日子。劉伯溫把這日子告訴了朱元璋,剛鬆了一口氣,還沒離開就有人來報告了北伐大軍進取山東的勝利消息。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激動地望著劉伯溫說:“先生真是言語帶吉,剛告訴我登基吉日,就傳來這麽好的消息。”

“這全是國公吉星高照,萬事皆吉,哪裏是我劉伯溫事情。”言罷,倆人哈哈大笑起來。

李善長幾次勸朱元璋登基,都被婉言推辭。如今聽了北伐大軍進取山東的勝利消息,心中大喜。機不可失,李善長趕緊去邀來劉伯溫、徐達等重要人物,第三次商議進勸朱元璋即皇帝位的事情。徐達等都有些拿不準,擔心朱元璋又象前兩次一樣,給他們一顆軟釘子。劉伯溫見了,微笑著對李善長說:

“此一時,彼一時。這一回,吳王怕是不會堅辭不授了。”

李善長聽劉伯溫這麽一說,心裏有了底,命人拿來文房四寶,三下五除二,很快寫出第三道“進勸表”,給徐達、劉伯溫等一一看過,然後說:“走,我們一同進宮去,將“進勸表”麵呈吳王。如果這一次他還是堅持不肯,我們就一起拿劉伯溫是問。”

“怎麽拿我是問!”劉伯溫嘻笑著問。

“此一時,彼一時。這話可是你說的,徐達,你聽說了吧?”李善長說。

“聽說了,確實是應該拿先生是問。隻是,我還真有些弄不明白,吳王為什麽還在那裏推辭。”徐達認真地說。

“征戰沙場,元帥睿智無人能及,怎麽這些事情,就會不清楚呢?”劉伯溫笑著問徐達。

“真的是不清楚,還望先生明示。”

“禮也,禮非如是矣!”

劉伯溫說完,又笑起來,李善長和徐達,也跟著大笑。笑畢,三人一道拿了“進勸表”往吳王府走去。

朱元璋看完“進勸表”,微笑著對大臣們說:

“我以布衣起兵,幸得遇上諸位,舍命相助,征戰十餘年,才有今日。雖已擁有江南,但中原仍未平定,北方仍未統一,殘餘的敵人還是不少,怎麽可以做起皇帝來?”

李善長聽了,怎麽又是老調調?勸了兩遍了,還要這麽推辭!禮不過三呀!是不是劉伯溫也弄錯了?正想著,隻聽劉伯溫說:

“請吳王登基,做皇帝,不隻是臣子們的意思,更是天下百姓的意思。元朝腐敗,天下百姓痛恨,戰亂這麽些年,天下百姓渴望太平,願吳王順應民心,一統天下,以慰天下百姓之心。”

“願吳王順應民心,一統天下,以慰天下百姓之心。”李善長等人,齊聲高呼。

朱元璋笑笑,說:“可是,如今天下還沒有統一啊?北方、南方都還要派重兵去**平。此時稱皇帝,真怕天下人笑,不知曆史上可有這樣的先例?”

李善長聽到這樣的問話,懸起來的心頓時放下,也不等劉伯溫開口,便說:

“從臣掌握的史料看,皇帝登基,不是一定要等天下完全平定才舉行,時機成熟即可即位。譬如昔日漢高祖,滅了強敵項羽之後,即登皇帝位,目的是安慰眾臣,使天下百姓歸心。”

“果然是這樣?”朱元璋以目問劉伯溫。

“丞相說的非常對。”劉伯溫說。

“既然是這樣,我隻能即皇帝位了?”朱元璋又以目問徐達。

“請吳王即刻登上皇帝位,這也是各位將軍們的心願。”徐達說。

“我不登上皇帝的位子,既對不起臣子,又對不起百姓,還對不起跟隨我南征北戰的諸位將軍。看來,我是該即皇帝位了。”

朱元璋話音剛落,李善長率眾臣齊齊跪下道:

“遵吳王聖諭,我等即刻籌備登基一事,隻不知吳王定在何日。”

“這得問問劉伯溫,這方麵的事他最精通。”朱元璋說。

不等李善長發問,劉伯溫說:

“臣已算好,今年的正月初四,是最好的日子,這天登基,可保事業永遠昌盛。”

“好罷,就依眾位之言,登皇帝位!”

160、

主持登基大典的,自然是李善長與劉伯溫。在未定主持大使之前,李善長一直放不下心來。憑多年來的經驗,他深知朱元璋更信任自己些,與劉伯溫,則有些距離。但朱元璋這個人變化太快,今天要被他殺頭的人,很可能由於某種原因明天又得以重用。更何況,劉伯溫在一些文士名人之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近來把許多事做得非常出色,如今要建立一個嶄新的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裏,仰慕劉伯溫名氣前來投靠的文人隱士有好大一批,這使朱元璋非常開心,也令李善長多出一些擔憂。好在最後還是選定李善長做開國大典的大使,李善長噓了口氣,同時在心裏對自己說:今後,一定要設法除去劉伯溫這個競爭對手。

李善長既為開國大典的大使,應天府裏的橫幅自然由他親書,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起來,李善長親筆書寫了“天下歸心,皇帝萬歲”八個大字,讓人刺繡在紅綢上,作為登基大典的口號。劉伯溫則忙著一些禮儀上的訓練安排,已是整整兩夜都不合眼了。

這兩天,朱元璋倒是顯得十分清閑,隻須花力氣來考慮人事上的安排。這事在他進金陵的第一天便開始考慮,到劉伯溫告訴他登基的良辰吉日時,他把這個問題已經考慮的非常清楚。

皇後非馬秀英莫屬,這不但因為馬秀英是自己的結發妻子,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吃了不少苦頭,更主要的是,朱元璋相信馬秀英的品德:善良、能包容。一個女人,有這兩條已經足以母儀天下了,何況她還富有很高的智慧與自我犧牲的精神,這是一個能促成男人成功的女人。朱元璋雖然知識一般,但洞察力極強,他能知人,從他早年擇妻的事情上就表現出非凡的洞察能力。能知人已進入智人的境界,經過這麽些年的征戰,剛到不惑之年的朱元璋,還能知己,進入了聖人的境界。當他回憶自己怎麽就能當上這皇帝的原因時,很快發現:他之所以能從一個叫化子般的和尚坐到皇帝這個位子上去,是由許許多多個原因促成的,其中娶了馬秀英,也是原因之一。不能說娶了馬秀英,他朱元璋就能做皇帝,但能做皇帝,與娶到馬秀英這樣善良、能包容,富有智慧又具有犧牲精神的女人確實是分不開的。朱元璋從心裏感謝馬秀英。

從另一個方麵講,朱元璋非常愛他的兒女們,特別愛他與馬秀英在患難時生養的朱標。多年征戰,朱標受了不少苦,而且人人都說他酷象朱元璋,這使朱元璋非常開心,他一定要立朱標為皇太子。這是作為父親,送給兒子的一份最重的禮物,隻有給朱標這份禮物,他才感到對得起這位在他艱難時生出來,跟他受了不少苦的兒子。選定了皇後、太子,朱元璋也不用考慮就定了郭麗兒為貴妃。郭麗兒給他的快樂實在是太多了,這麽些年來,朱元璋盡管接觸了不少女人,但沒有一個能象郭麗兒那樣讓他牽掛終生,難以忘懷。郭麗兒似乎就是一個快樂,她純樸無華,沒什麽奢求,她似乎是上天特意給朱元璋安排的,因為她對朱元璋除了付出,從來沒提什麽要求,這實在是太難得了。

圈定了皇後,太子與貴妃,後宮其餘的人選,朱元璋授權給皇後和貴妃一起圈定,但他心裏清楚,結果是皇後說了算,貴妃插不上嘴,也不會去插嘴的。

至於中央領導人的圈定,朱元璋派人悄悄地請來了朱升。在朱元璋眼裏,朱升有如郭貴妃一般是個隻求付出,不求報答的人。當年朱元璋正往興旺處走時第一次會晤朱升,朱升盡自己智慧向朱元璋獻出自己對爭霸天下的全部看法,最後拋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條戰略方針告辭而去。正是這種不思報答的品德,才令朱元璋看重幾分,在大事上,征求朱升的意見。

朱升一方麵感謝朱元璋的信任,同時也暗自為自己擔心。他雖然不求報答,但他還求自保。他畢竟不是郭麗兒,他是具有很高智慧和洞察力的謀士。這次與朱元璋相見,盡管朱元璋還象早年一般對他敬重有佳,但他已經分明地感到。朱元璋變了,由真誠的謙虛缺乏一點信心變得表麵謙虛內心其實已經很自負了。一個即將出任皇帝的人,哪怕是一丁點兒自負也是非常有害的,是件很可怕的事。朱升雖然明白這些,卻清楚自己是沒有能力對今後可能出現的有害、可怕的事作出哪怕是一點兒的改變。

朱元璋這回召見朱升並不是請教他治國的謀略,隻是征求他對李善長與劉伯溫的看法,誰做丞相更為合適些。

這使朱升感到意外,也感到有些為難。因為從治理國家,從治理國家所需要的德才學識來說,劉伯溫更適合做丞相些;但從朱元璋個人的好惡,從朱元璋的性格來看,李善長無疑更適合留在朱元璋身邊這個丞相的位置上。這種思考,朱升當然無法直言不諱地說出來,可是說假話,朱升又不善於,便隻好作思考狀。

朱元璋仿佛是看透了朱升的心事,他一點也不慌,極有耐心地等著。

“我不可以直言不諱,稍曲一點也得把真話講出來。”朱升心裏這麽想,便開口道:

“若是李善長為丞相,跟你一定很合得來;若是劉伯溫為丞相,恐怕有些時候要與你相左,讓你動氣。”

“你認為我給了他丞相做,他劉伯溫還要給我氣嘔?”朱元璋聲音很溫和,象是在問朱升,又象是自言自語。

“我是從為人的準則、個性上看,這麽認為的,並不是劉伯溫存心要跟你嘔氣。”

“既然這樣,我又何必找一個要給我氣嘔的人來做我的丞相呢?”朱元璋心想,卻並不言語。

朱升也不再言語。他知道,朱元璋心中早已經有數,一切已成定局,他怎麽說,也是於事無補的。

朱元璋又一次真誠地挽留朱升,朱升隻好答應遷往應天府居住。朱元璋委其為翰林學士,朱升心裏卻一直不安,不久,請歸故裏,去著他的楓林集,後傳於世的有十卷。

161、

正月初四這天,果然是風和日麗的好日子,也是朱元璋一生中心情最好的日子。四十歲的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

整個南京城張燈結彩,旌旗遍街,比起新年,更為熱鬧。為炫耀實力,李善長請示朱元璋恩準,特訓練十萬兵馬,新盔新甲,步伐整齊地走過南京大街。

穿戴一新的大小官員,簇擁一頂碩大豪華的大轎來到郊外的一片開闊地。在這裏,早設好了祭壇。祭壇是在劉伯溫一手安排下設置的,十分講究、排場:有黃天後土、日月星辰、名山大川之神;有三皇五帝、禹、湯等聖君之位;還有龐大的樂隊,湊出響亮的樂聲,在空曠的大地上回**。

朱元璋被儀仗簇擁著,銀甲護衛著,登上祭壇祭告天神。祭完諸神,朱元璋莊重地站在那裏,聽劉伯溫替他宣讀祭文。

祭文讀完,台下三呼:

“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事畢,朱元璋率百官轉駕太廟,祭拜祖宗,追封四代:

尊高祖無皇帝、廟號德祖。

曾祖恒皇帝,廟號懿祖。

祖考回祖皇帝,廟號熙祖。

皇考曰淳皇帝,廟號仁祖。

封自己的父母為太皇太後。

從太廟出來,朱元璋又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社稷壇行祭,祈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江山永保。

四十歲的朱元璋,心情好、精神也好,回到奉天殿,穿上龍袍,戴好金冠,登上寶座,南麵稱孤。

百官再次叩拜,三呼:

“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元璋宣讀即位詔書,曰:

“朕能做皇帝,是上天賜給的。原來蒙古人從沙漠中入侵中國,統治百年有餘,四海豪傑,紛紛起來爭奪天下,而今上天結束了他們的統治。朕本隻是一個平常百姓,感謝上天的眷顧,祖宗有靈,終有滅掉強敵的今日,江山一統的今日。承蒙文武百官,賢士萬民的勸進,讓我來做皇帝。為文武大臣、為賢士萬民計,朕於吳二年正月初四祭告天地於鍾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天下號為大明,以吳二年為洪武元年。是日恭謂太廟,尊封四代考批為皇帝皇後,布告天下,盡皆知之。”

朱元璋宣讀完即位詔,群臣再次三呼萬歲。朱元璋感情深長地說:

“朕首先要封的是馬皇後,她跟朕一般平民出身,這麽些年來跟隨我南征北戰,吃盡苦頭,關鍵時候,她挺身而出,為了朕,絲毫不顧自己的安危,且愛軍愛民,賢惠仁慈,立她為皇後,實在是當之無愧。”

眾人聽了,歡呼聲一片。

李善長手捧金冊玉璽,授給被封為皇後的馬秀英。馬秀英接過金冊玉璽,疲憊的臉上露出安祥的笑容。這麽些天來,她實在太忙了,忙得幾乎是睡不成覺。

朱元璋接著封世子朱標為太子,作為開國大使的李善長,又送去金冊玉璽。

朱元璋開始封功臣,李善長排首位,為中書左丞相,宣國公;徐達排第二,為中書右丞相、信國公;常遇春為中書平章、鄂國公……其餘百官都晉升了官級。對劉伯溫,朱元璋考慮再三,決定任他為禦史台禦史中丞。這個職務,是立於中書省之外的監察機構,位置重要,凡有丞相缺位時,便以禦史中丞充任,這是曆代的規矩。可是不知為什麽,當朱元璋有意向劉伯溫透漏這一封賜後,劉伯溫卻找到朱元璋執意推辭說:

“禦史中丞,伯溫實不能勝任。”

朱元璋追問其詳,劉伯溫隻說:

“伯溫非嫌職輕,實在是才能有限,恐難勝任。”

朱元璋聽了沉下臉來,堅決地搖搖頭。劉伯溫隻好跪拜謝恩,起身時,卻瞥見朱元璋一種他從來也沒有見過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