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禽擇木而棲齊答景公問
64、
當人在做一件有益的事時,心情總是非常快樂的,這時候,時間就會來忌妒你,更快地向前而去。轉眼,孔子已經正而八經地做了半年多的老師。春去了,夏過了,秋天來臨了,孔子越來越喜歡子路了。昨日在南宮容與靈靈的婚禮之後,子路曾問孔子:“怎麽才可以叫做‘士’了呢?”
“大家相互督責勉勵、和睦相處,就可以叫做‘士’了。”孔子回答說。
子路對於孔子的話,總是願意去認真地想。今天,學員們都在溫習自己的功課,準備下午的討論,子路又來到孔子的麵前,問道:“做君子,是不是更受別人歡迎?”
孔子朝他擺擺手,讓他跟著自己來到講堂外麵。在院中的觀景亭,孔子示意子路坐在自己的身邊,笑著回答:“這麽跟你說吧:在君子手下工作很容易,但要討他的喜歡卻很難。不用正當的方式去討他的歡喜,他是不會歡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他卻會依據各人的能力來量才使用手下的人。在小人手下工作很難,討他的歡喜卻容易。即使用不正當不道義的方式去討他的歡喜,他也會高興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便會百般挑剔,求全責備。”
“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君子一腔正氣,心情安寧,不會盛氣淩人,隻按原則做事;小人滿腹邪念,心情煩亂,常常盛氣淩人,隻按欲念做事。”
“那麽,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呢?”
“一個人剛強、果斷,還要質樸、謹慎,使自己修身養性而能恭敬謙遜。”
“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君子了嗎?”子路又問。
“讓自己修身養性使親朋好友安樂。”
“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君子了嗎?”子路睜大眼睛堅持再問。
孔子微笑地望著他,說:“這已經不容易了,如果說要修養自己來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大概還很難做到呢。”
子路聽了,摸了摸自己的額頭,似乎還要說什麽。南宮容走來,對孔子一揖說:“夫子,昭公請您去。”
“知道是為什麽嗎?”孔子肅然地問道。
“聽說是景公帶著晏嬰在齊國、魯國邊界上打獵,順道來到魯國,看望昭公。他們談得火熱,聞夫子博學,特請前去一敘。”
景公和晏嬰?孔子的眼睛閃亮起來,立刻想起了關與齊景公的一些事情:齊景公原名叫薑杵臼,是齊莊公同父異母的弟弟。他喜歡打獵,箭法卻不那麽高明。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漂亮的鳥,就派一個叫燭鄒的人專門負責養這隻鳥。可是幾天後,那隻鳥飛了。齊景公氣壞了,要親手殺死燭鄒。晏子站在一旁請求說:“是不是先讓我宣布燭鄒的罪狀,然後您再殺了他,讓他死得明白些。”齊景公答應了。晏子板著臉,嚴厲地對被捆綁起來的燭鄒說:“你犯了死罪,罪狀有三條:大王叫你養鳥,你不留心讓鳥飛了,這是第一條。使國君為一隻鳥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這件事如果讓其他諸侯知道了,都會認為我們的國君隻看重鳥而輕視人的性命,從而看不起我們,這是第三條。所以現在要殺死你。”說完,晏子回身對齊景公說:“請您動手吧。”聽了晏子的一番話,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幹咳了一聲,說:“算了,把他放了吧。”接著,走到晏子麵前,拱手說:“若不是您的開導,我險些犯了大錯誤呀!”
還有一次,齊國的景公出去打獵,上山時看見老虎,到沼澤地看見蛇。回去後,叫來晏子問他道:“今天我出獵,上山看見老虎,到沼澤看見蛇,大概是所說的不祥吧?”晏子說:“有三種情況,國家不祥。一是國中有賢能的人,國君卻不知道;二是知道了賢能卻不用;三是雖然用了卻不委以重任。至於今天上山看見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到沼澤看見蛇,沼澤是蛇的巢穴。去老虎的家,去蛇的巢穴,看見它們,這個不在其中,沒有什麽不祥的。”齊景公聽了,連聲稱讚晏子。
孔子還知道:齊景公雖說能力平平,卻能虛心納諫,又十分幸運地遇到賢相晏嬰,因此將齊國治理得比其他國家相對平穩,國家也很強盛。
想到這裏,孔子忍不住高興地說:“好事情,好事情!齊王和晏嬰都是我想見的人,而且還能見到我們的昭公。這麽多年過去了,他曾賜給我一條鯉魚,我還沒有當麵感謝過。”孔子說著站起身來,趕緊走到講堂去給學生們交待幾句,立即起身往昭公王府趕去。
65、
孔子心情格外的興奮,他此時真想唱一首歌。他一邊走著,一邊想著晏嬰的一些事情:這齊國的名相晏嬰又叫晏平仲,他既有豐富的知識,又聰明機敏。他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敢於批評國君的錯誤,是齊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這晏子可是天下第一流了不起的人物,孔子一下子想起了晏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齊景公曾養了三名勇士,一個叫公孫接、一個叫田開疆、還有一個叫古冶子。這三個人勇猛異常,都曾為齊國立下赫赫戰功。隻可惜功成之後,他們卻都驕橫起來。因為三人都手握兵權,又都有萬夫不擋之勇,連景公也拿他們沒有辦法。晏嬰便想了一計,準備兩個桃子給三位壯士吃,使他們三人相爭。利用三人呈強好麵子的心理,讓他們每個都認為自己功勞都很大,最後就為這吃桃子的事,三名勇士全都慚愧自殺。想到這裏,孔子在心裏對自己說:這晏嬰真是智慧過人,深知人心,隻是也太殘忍了些。
正在孔子走著想著時,突然看見幾個身穿禮服的人,後來又看見一個瞎眼的人。在他們身邊走過的時候,孔子都謙恭地快走幾步。終於看到王府時,顏路匆匆地追上來,氣喘噓噓地說:“夫子,你的老朋友,原壤的母親死了。”
孔子聽了,立即停下來,往前看看王府,又往右朝原壤家的方向看了看,自言自語地說:“這怎麽辦?他的家離這裏並不遠,我象是看到了他母親睜著的雙眼。不行,我得先去看看。顏路,你也跟我去,到了那裏也好替我給他辦理喪事。”
顏路答應一聲,跟著孔子快步地走到原壤的家裏。隻見原壤兩腿像八字一樣張開了坐在地上,他在等著孔子到來。孔子氣憤地罵道:“你年幼不懂禮節,長大了沒什麽值得一說的成績,老了還白吃糧食,真是個害人精。”罵完,用拐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說:“快,帶我去見你的母親!”
孔子見過原壤的母親,搖了搖頭對顏路說:“你也看見了,原壤就是這個樣子,但他是我的朋友,我就有責任替他分憂解難,隻是昭公召見不能推托,得馬上去。你對喪事有經驗,就在這裏替我先辦著,直到我回來。”孔子交待完畢,這才匆匆離開原壤家,趕到王府門前時,頭上早已大汗淋漓了。
孔子在大門的側麵,掏出一條絹帕來小心地擦去額頭、臉上的汗,又小心地把衣衫整理好,這才穩步地走進王府。一路見了下大夫,孔子溫和而快樂地與他們招呼;見了上大夫,孔子顯得中直嚴正的樣子和他們招呼。孔子來到昭公殿前,遠遠地看見齊王與昭公談得正歡,於是用更加恭敬但又威儀適中的步子走上前去。孔子對昭公行過君臣大禮,又對齊公行過大禮,然後再對昭公行禮。
“已經行過大禮了,何以又行禮?”昭公問。
“適才行禮,是因為昭公召見;此次行禮,是感謝昭公十年前送我的一條魚。”孔子恭恭敬敬地回答。
齊王聽了,有些不明白,笑問昭公是怎麽回事。昭公便將孔子兩次為堅持魯國利益丟官,自己受感動而在他生兒子時送了條鯉魚的事說了一遍。齊王聽了,說:“孔子真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受人點滴之恩,自當湧泉相報。”孔子肅然地說。
齊王點點頭,對昭公笑了笑,昭公看著孔子,見他一幅沉思的樣子,心裏在問自己:“他在想什麽呢?”
孔子感到了昭公的目光,但還是恭敬地微低著頭,隻在心裏想:“他們剛才在聊些什麽呢?”